生活是個萬花筒,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應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在小學數學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與生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教師應充分把數學和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和應用價值。
一、生活,學習數學的源泉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身邊的生活情景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就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例如:教學“萬以內數的讀法”,我了解到許多學生早已會讀很多萬以內的數了,只是個別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在讀時有些困難。因此,在上課的前一天,布置調查作業,請學生搜集日常生活中他們見到過的萬以內的數。學生從報紙、雜志、超市廣告單等材料中發現了許多萬以內的數,如:電腦每臺8725元,全球原油平均日產量約8000萬桶,全校有學生1416名……在課堂上,首先讓每個學生把他們所找到的數在四人小組內交流,然后每組選擇兩個最喜歡的數寫在卡片上后貼在黑板上。接著請學生將黑板上的數進行分類,學生很快便分出了四類:沒有0的數;中間有0的數;末尾有0的數及中間、末尾都有0的數。沒有0的數大家都已經會讀了,每個學生自己讀一讀。而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通過生生互教、生生互學的形式總結。而本節課的重點則是解決中間、末尾都有0的數的讀法。掌握了讀數的方法后,在練習中又設計了讓學生讀一讀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非洲象的重量、人民大會堂的座位數、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數。這樣的設計,將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改編成學生親臨的、活生生的題目,既使學生感受到萬以內的數在生活中的普遍應用,也使他們認識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重要性??梢?,運用生活素材,開發教學資源,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二、感悟,學習數學的動力
許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大量的具體原型。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現狀,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和靈活處理,靈敏捕捉能夠為教學內容服務的生活素材,讓學生通過對這些素材的感知和整理,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先讓學生通過折、看、比,得出對稱,再讓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學生觀察樹葉的紋理、房屋的設計等是否對稱,然后引導學生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想象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是對稱的。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他們想到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服裝、蝴蝶、蜻蜓、飛機等等。最后,讓學生拿出畫筆設計一個你喜歡的對稱圖形。同學們的興趣高漲,一張張紙上畫出了各種各樣的對稱圖形。他們拿著自己的作品紛紛來到教室前進行展示。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不但自覺參與,而且加深了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感悟到平時所見的物體當中原來就蘊含著數學知識。
三、應用,學習數學的靈魂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素材,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實踐活動情境和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的真正存在,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和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真正掌握數學知識,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比如在教學《10的分與合》后,設計超市購物的情境。媽媽給你10元錢,讓你買你喜歡的物品,你應該付多少錢?營業員應該找回多少錢?然后出示超市商品的價格:
鉛筆 文具盒 直尺 小刀 橡皮 鋼筆 水彩筆 橡皮泥 筆記本
1元9元 2元4元3元 6元8元 7元5元
小朋友興趣很高,都積極地尋找自己喜歡的物品。說:我買1元的鉛筆,找我9元;我買3元的橡皮,找我7元;我沒有水彩筆了,要買8元的水彩筆,找我2元;還有小朋友說要買4元的小刀和6元的鋼筆,不用找錢給我了;甚至有小朋友說我要買2元的直尺、4元的小刀和3元的橡皮,找我1元;更有小朋友說要買5枝鉛筆和1本筆記本,正好用完……這樣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又調動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積極性,真正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們應有意識地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體會出學習數學是為實際生活服務的。這樣,學生對學習數學就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從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作者單位: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