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落實新課標,教師素質的提升是關鍵。筆者認為,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在當好教學中的激發者、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同時,教學激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語文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不僅傳遞知識,傳承文化,更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詩,一句名言,無不具有感人至深的情致。所以,語文是對真善美的詩意的追求,是對學生心底最柔軟的東西的呵護,是為學生打好精神底子的橋梁。而所有這些,無不需要激情的支撐。如果教師沒有激情或是缺少激情,語文課堂追尋詩意就成了一句空話。
一、語文教師教學激情的活水源頭
要想教好語文,教師必須富有情感。從一定意義上說,教師不是給學生講語文,也不是帶著學生學語文,而是用自己的語文氣質和教學激情感染學生。
那么,語文老師的激情來自哪里呢?
1.激情源于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教學的愛,應該是激情的源頭活水。有了愛心帶來的激情,教師才會全天候、全方位地為學生服務,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才會做到給學生恰當的點撥和引導。語文課堂本身就應該是師生心與心、情與情不斷碰撞交匯的圣地,教師只有懷著對文本的深切感悟,懷著對學生的真摯情感,以一種高亢的精神狀態走進課堂,才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啟迪,語文課堂方能生動而富有吸引力。
2.激情來自于自信
語文教師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教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文本,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熟悉教案,才會成竹在胸,充滿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地走到學生中間,在課堂上風度翩翩,聲情并茂,揮灑自如,游刃有余。有了自信帶來的激情,可以營造語文教學的生動氣氛,開辟語文教學的嶄新天地。
3.激情來自于志趣
熱愛生活,對教育事業懷有遠大的理想,興趣廣泛,性格樂觀、豁達,這些應是語文教師的良好素質。志趣廣泛而高尚可以使教師底蘊深厚,頭腦靈活,幽默風趣,反應機敏。有了志趣帶來的激情,可以構建語文教學的全新框架,真正落實《課程標準》關于全面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涉獵廣泛,視野開闊,閱歷豐富。“胸有詩書氣自華”,也唯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才能使我們的談吐優雅,風度瀟灑,也才能達到“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此外,語文教師的教學激情還來自于對文本的解讀,來自于對生活的感悟。
二、語文教師教學激情的表現方式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那么,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怎樣高揚自己的激情,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呢?
1.語言表達宜抑揚頓挫
于漪老師說:“語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學生。”語文課堂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語言是否有感染力和啟發性,實際上也決定了這個活動能否順利或更好地進行。教師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生動形象的語言,可以極大地喚起學生對知識的向往和追求。優美而恰當的教學語言是教師對審美對象的直接再創造,是渲染課堂氣氛、營造教學情境的手段。它可以架起學生通向課本的橋梁,縮短學生與課本的距離,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內容,獲得求知的愉悅和美的感受。教師在課堂之上應將滿腔“熱情”外化成自己的課堂語言傳達給學生,從而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師生同途進入忘我境界。
2.課堂結構宜張弛有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課也是如此。平鋪直敘的課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要善于運用設問、懸念、鋪墊等手法,使課堂呈現出起伏、急緩、張弛等變化。在設計教學時,要預留出教學高潮出現的時機,引導學生達到思維的高峰。課堂高潮迭起,氣氛熱烈,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就會增加,課堂就會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課堂結構上的高潮既是教師有意制造的,也是課堂流程發展的必然結果。沒有高潮的語文課,不是成功的語文課。
3.教學方法宜靈活多樣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中學語文課雖無定法,但卻需要講究教學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的重要方面。結合文本和學生的實際,每節課要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學方法,而且應注意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使課堂面目不斷推陳出新,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語文界前輩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氣勃勃的……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我們在采用任何形式的教學法時,都不可忘了這個“活”字。
語文教師的教學激情是振奮人心、感人至深的,是真實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教師擁有激情,課堂才會不斷迸發出探究的火花,才會有創造,才會刻骨銘心。當激情進入語文課堂,語文教學便會生命鮮活,心靈躍動,便會魅力四射,風采迷人。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姜各莊鎮姜各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