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在于陶冶情操,提高美術文化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如何利用農村現有條件去豐富農村小學美術課的教學內容,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任務。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認識:
一、利用電教設備讓課堂豐富多彩
如今的很多學校,投影儀、幻燈機、錄音機等普通的電教器材已經基本配齊。因而,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器材進行美術教學,把學生帶進一個絢麗多姿的美術世界。
1.一堂美術課總是有不少的繪型、構圖,教師的黑板演示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同時有許多位置、色彩、明暗關系,因為太抽象等原因,小學生無法真正理解,這就會給實際教學帶來諸多麻煩。鑒于這樣的情況,在課前,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繪制一些投影片,上課時用投影儀展示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增大課堂容量,同時也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變抽象為形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師所授內容。
2.把音樂引入美術課堂。融美術知識于趣味性和情節性很強的故事中,制成錄音或幻燈片進行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利用農村獨特的自然條件上好工藝美術課
小學美術大綱規定工藝美術課占教學內容的45%到50%,農村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這就給我們培養學生的藝術才能,把學生引向工藝美術的殿堂提供了絕好的條件。
1.利用石子、樹葉進行貼畫造型藝術教學。在農村的小河旁、小山上,石子隨處可見,在如“多種形狀的臉”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按教學要求選擇不同形狀的石子,結合造型,設計加工成各種形狀的臉。既生動了美術課堂,又培養了學生概括事物形象及綜合處理材料的能力,有利于啟發學生發現利用自然之美去創造生活美的思維方式。
2.利用秸稈、麥草稈、樹枝進行造型教學。在農村房前屋后、田邊地頭,麥草稈、秸稈、樹枝隨處可見。教師在“巧妙的穿編”一課之后,可讓學生收集一些秸稈、麥草稈、樹枝等,指導學生像課本中介紹的紙條穿編一樣進行構圖穿編,設計精美的圖案;也可以像貼畫一樣進行拼、擺、貼成各種圖案。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也使農村美術課內容得以充實和豐富。
小學美術教學,有著自身的特色。它并不像中學美術教學那樣,有著明確培養學生技巧的目的性,相反緣于其培養興趣、開發思維的功能,相關教學則可以根據各地自身特色,進行靈活深入的教學變向和再挖掘。
只要我們善于挖掘和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條件,農村小學美術教學就一定會帶給農村孩子一片更美的藍天。
作者單位:湖北省丹江口市肖家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