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節公開課,同樣的教學內容《指數函數及其圖像與性質》,先后在兩個不同班級,由兩位老師各自獨立完成。本文試從教學的一些主要環節,對這兩節課的異同作一個比較,以便找出一些成功的經驗和不足,算是拋磚引玉,與有興趣的同行共享,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
學生背景:D老師的開課班級是汽修班,W老師的開課班級是電子電器班。兩個班級同學都是男生占多數,學生的思維較活躍,上課時與老師的合作較積極。每個班級都有部分基礎薄弱、學習感到困難的同學;也有部分反應較快、理解力較好的同學。綜合來看,兩個班級的學生素質、水平較接近。
教材:中職數學國家規劃新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導入
二、指數函數的概念
1.教學設計:兩位老師的設計相同,先提出指數函數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ax的函數叫做指數函數,其中底a(a>0且a≠1)為常量。指數函數的定義域為R,值域為(0,+∞)。再提問,為什么定義域是R、值域是(0,+∞),為何規定a>0,且a≠1?接著讓學生作鞏固練習,判斷所給的函數是否是指數函數。
2.教學過程:兩位老師都采取老師問、學生思考、回答,然后師生總結的形式。
3.效果反饋:在老師的引導下,經過思考、交流后,學生能理解、回答以上問題。
4.思考:回答以上問題時,通過具體的例子或反例,讓學生去體會問題的各種結論。這是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的常用方法。另外,關于a的范圍,還包含分類討論的思想。
1.教學設計:D老師用多媒體演示了兩個函數描點法作圖的過程,包括列表、描點、連線等;W老師與學生一道回顧作圖過程,同時在黑板上列出作圖流程,再讓學生填表、描點、作圖。
2.教學過程:D老師用多媒體講解、演示,學生觀看、思考;W老師與學生一道回顧作圖過程,同時在黑板上作出表格,給出x的一些值,畫出直角坐標系,然后讓學生到黑板填表、描點、連線,親自體驗作圖過程,其余學生在作圖紙上完成作圖過程。
3.效果反饋:D老師課堂,學生可以理解作圖過程;W老師課堂,學生有了直接的作圖體驗,能正確做出圖形。
4.思考:用多媒體講解、演示作圖的過程,可以節省時間,適合課堂內容較多的場合;讓學生親自體驗作圖過程,有助于學生理解函數圖象,占用時間相對較多。W老師這節課,讓學生填表,在作圖紙上或在黑板上老師已經畫好的坐標系上描點、連線,對于初學新課的學生,可以降低難度、節省時間。
四、看圖識性(1):
2.教學過程:D老師用指數函數作圖軟件畫圖,引導學生觀看、總結圖象特征;W老師點評學生在黑板上的畫圖,隨后用幾何畫板軟件演示兩個函數的圖象,引導學生觀察圖象,共同歸納圖象特征,在黑板上板書特征。
3.效果反饋:D老師課堂,學生可以理解軟件畫出的圖象的特征;W老師課堂,學生先體會作圖后老師的點評,再看幾何畫板演示的圖象,理解圖象特征,更有針對性。
4.思考:兩位老師用不同軟件畫圖,引導學生觀察,都能幫助學生有效地突破難點,方便、快捷。
五、看圖識性(2)
1.教學設計:兩位老師的設計相同: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函數y=ax(a>0且a≠1)的圖象特征。
2.教學過程:D老師用指數函數作圖軟件畫圖,引導學生觀看、總結相應函數性質;W老師用幾何畫板軟件演示a取任一常數時函數的圖象,引導學生觀察圖象上動點的坐標變化,共同歸納相應函數性質。
3.效果反饋:D老師課堂,學生可以理解軟件畫出的圖象的特征、函數性質;W老師課堂,學生看幾何畫板演示的圖象,直觀、具體,方便理解函數性質。
4.思考:兩位老師用不同軟件畫圖,引導學生觀察,都能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函數性質;特別是幾何畫板的動態演示,更有利于學生體會函數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也是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具體運用。
六、應用
1.教學設計:D老師設計三道例題:判斷函數單調性、函數求值、求函數定義域,配置相應的三道習題,同步跟進;W老師設計兩道練習題:判斷函數單調性、函數求值。
2.教學過程:D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三道例題,然后在每一道例題后面配置相應習題,讓學生思考,獨立完成,次序如下:
3.效果反饋:D老師課堂,學生在相互交流后可以理解三道例題、完成相應的三道習題;W老師課堂,在師生相互交流解題思路、步驟后,學生可以完成函數單調性的判斷、函數值的計算和板書解題過程。
4.思考:D老師的三道例題中,例2和練習2,作了簡化處理,學生不用計算器,既可以完成計算,對應的三道習題,相當于鞏固練習,雖然題量較大,但是難度降低,學生能夠完成;缺點是,計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個必要內容,沒有得到應有的訓練。
W老師的兩道練習題,題量不算大,但是較典型,包括計算器的使用,學生都得到了應有的訓練;若能在練習2中增加一問,例如求f(2)的值,不用計算器,讓學生直接計算,則更好。
七、小結
1.教學設計:D老師總結了三點,(1)主要內容:指數函數的定義、圖像和性質;(2)重點:掌握指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3)關鍵:底數a的變化對于函數值變化的影響。
W老師總結了三點,(1)主要內容:指數函數的定義、圖像和性質;(2)重點:掌握指數函數的圖像和性質;(3)體現了數學研究中的兩種重要思想方法:數形結合法、待定系數法。
2.教學過程:兩位老師先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思路、方法,然后用多媒體展示了上述各自三點內容。
3.效果反饋:D老師課堂,學生在回顧、思考后可以理解上述三點內容;W老師課堂,在師生相互交流后,學生可以領會多媒體展示的上述三點內容。
4.思考:兩位老師經過深思熟慮,都抓住了本課的教學要點、關鍵,選擇了各自教學的突破口,形成了符合各自教學特點的教學小結。不過各有側重。
八、作業
1.教學設計:D老師布置作業:學習與訓練4.2。W老師布置作業:(讀書部分)教材章節4.2;(書面作業)學習與訓練4.2。
2.教學過程:兩位老師都采取多媒體展示的形式。
3.效果反饋:兩位老師都及時地把作業布置給學生。
4.思考:作業的布置有三要點:時間上,多數處在下課或即將下課的時候,不宜占用太多時間;形式上,多媒體展示、板書或口述等均可;作業內容上,應該是課堂學習內容的發展和延續,具有復習、鞏固和進一步拓展的特征。還可以預習下一課,成為良好學習習慣的一部分。
九、課后反思
D老師課堂,黑板作為師生動態交流、解疑的空間,不以靜態展示為目的,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擴大教學容量;W老師課堂,幾何畫板動態演示函數圖象得到充分發揮,突破教學難點很有效,計算器的有目的訓練,也是本課的長處,若將兩者結合,還可提煉出更加有效的教學演化模式,供以后實踐中進一步檢驗。
作者單位:上海市新陸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