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語文這門學科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聽、說、讀、寫”。在語文課上,我們要讓學生專心的聽講,開口說話、動情誦讀、靜心默讀,也要學會去圈點批注、品味詞句去積累感悟。
在剛剛跨入教育這扇大門前聽過不少語文公開課,聽完課后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語文課嘛,不就是讓學生讀一邊再讀一邊,反復地讀,變了花樣的讀嘛!但是,當我真正地站在講臺上,當我真正地開始講課時,我才驟然地發現原來語文課上的一遍一遍地誦讀是如此的重要!在那抑揚頓挫的誦讀中,我聽到的是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與欣賞。指導老師也對我說過“小學的語文課堂的教學中誦讀其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生只有在不斷地誦讀中才能真正地去體會、去感悟語文中所蘊含的東西。”所以這就要求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善于從文中捕捉到蘊含其中的豐富的情感和意義,把學生帶入唯美的語言學習的意境中去,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由于學生很容易被語文語言感動,被自己解讀到的文字背后的情感感動,這樣,語言學習與情感體驗能夠不知不覺地融合在一起。
記得我的第一堂課是上的六年級語文。六年級的語文語文的課文難度加大,讓學生去精神感悟的東西更多,在我第一次上課時就暴露出了許多許多的問題。記得那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的篇幅很長,詞句十分的激昂。在上課時時原本自信滿滿的我卻發現無論如何也調動不起學生誦讀的激昂情感,以至后來課堂變的一片死寂。后來指導老師對我說,對于不同的課文其實誦讀的方法是不同的,是有講究的。比如,拿這篇散文來講,由于學生對于文章的情感十分的陌生,文章的內容也遠離學生的生活,很難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所以在一開始的初讀課文時最好由教師去范讀課文,在教師有感情的誦讀中把學生帶入課文的獨特情感中去。在學生學習課文時,特別是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放聲去誦讀課文,初步的去體會文章的情感為接下去的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剛開始接觸上課時很多人總是認為只要有一個好的教案就可以上出一堂好課,但實則不然。在教學中新老師往往是難以掌控整個課堂的氣氛,一點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老師自身的語言魅力,情感渲染得能力不足。在語文新課程的教材中,多數的課文是要學生自己去感悟與體會的,還有許多讓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的過程,怎樣才能讓學生去喜歡課文呢?指導的老師告訴:首先,老師自己要善于捕捉課文中那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并引導學生去體會;其次在于課堂上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影響和感染學生,讓學生去感受語言的魅力。其實對于我們而言第二點是十分的難得。
語文的魅力在于——無論從哪個角度走進去,都會讓你展開無盡的想象,讓你施展無窮的創意去描繪它、構建它、豐富它……語文課堂是要不斷培養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感情,并不斷積累語言,練就豐富想象力,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