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接著提出要對現有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進行創新,闡明了創新要堅持的科學性、導向性和知行統一的原則;最后指出創新考核評價方式的思路:包括擴充考核內容、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并重、實行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評方式、采取多主體評價等。
關鍵詞:中職校 德育課 考核評價方式 創新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為有效發揮德育課這個主渠道作用,我們必須推進德育課課程教學改革,增強德育課教學實效性。德育課教學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的改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將對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改革創新做以下探析與思考。
一、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現狀分析
1.考核評價方式單一,片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結果。現有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主要是以書面考試的形式考查學生對德育課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評價學生德育課的學習效果。書面考試方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學生學習結果評價的重要手段,學生學習結果通過卷面成績反映出來。這對反饋學生學習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將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德育課教學除了知識目標外,還有能力和品格目標。這種評價方式只能評價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掌握情況,無法檢驗學生的能力形成和思想道德教育成效。學生有可能單純為考試而學習,只求卷面成績,考前背筆記,而考后全忘記。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出勤情況、聽課情況、作業情況、課堂主動參與情況等)、行為表現、道德情感的培養及道德實踐情況無法在卷面上體現出來。所以這種單一的卷面考試評價方式,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結果。
2.重理論知識的考核,輕品格形成的評價,弱化了德育課的教育功能。德育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獲得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這就是德育課與其他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區別所在。然而現有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中,多是簡單地套用其他文化課和專業課的卷面考試方式來檢測學生對該門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效果。這種考核評價方式只能了解學生對德育課程知識的掌握與否,但它不能評判出學生是否把掌握的理論知識升華為情感觀念,是否轉化為良好的品格。這種只重知識的考核,輕視品格形成的評價,在學生的學習導向上,只會重視卷面成績,不會在乎自己的行為表現和思想改造,弱化了德育課應有的教育功能。
3.只注重結果的考核,輕視教學過程的考查,容易讓學生在品格形成過程中所養成的不好習慣得以繼續發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德育課要著眼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那么德育課的考核評價不應只在于結果,也應在于過程。即在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每個階段都要掌握和了解學生所反映出來的思想動態、行為特征。目前中職校德育課所采用的考核評價方式是終結性考試,其結果只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測定,并非對其思想道德素質等更深內容的評定,考試分數和學生的實際表現相差甚遠。這種傳統的考核模式不僅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反而還會給學生造成認識上的偏差。即為通過考試而學習,不是為內在素質的提高而學習;為拿分數而學習,不是為形成良好的品格而學習。至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不良習慣,也將無法得到糾正。
二、創新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應遵循的原則
由于現有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存在上述不足,因此我們必須對其創新。創新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應把握以下三個基本點:一是要有利于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品格形成狀況;二是要有利于引導學生平時端正學習態度,自覺加強自身修養;三是要有利于學生自覺地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升華為道德情感,并轉化為道德實踐行為。為此創新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應堅持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堅持科學性原則就是要求我們所構建的德育課考核評價體系必須科學合理,它能全面、客觀、公正、真實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即我們所構建的考核評價體系既有用于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卷面考試,也有用于考評學生能力和品格形成情況的材料分析、心理測驗等方式;既有結果性考核,又有過程性考核。只有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考核評價方式,才有利于糾正單一考評產生的主觀性、片面性,使考評結論更為公正、合理,才能推動學生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
2.導向性原則。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具有導向性功能。教師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怎么考,學生就怎么學。我們現在所要構建的考核評價體系盡管不僅僅只是卷面考試這種形式,但也要很好地運用這種導向功能。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理論知識,遵守行為規范,提高品格修養上來。
3.知行統一原則。德育課教學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做到知行統一,自覺提高道德修養,將正確的理論內化為心靈道德品質,外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因此我們要構建的德育課考核評價體系要加大平時學習過程考核和道德實踐考查的比重,建立理論知識考查、平時考評、道德實踐考評三位一體的考核模式。理論知識考查主要考查學生對理論觀點的正確理解和認識程度;平時學習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包括出勤、課堂表現等情況;道德實踐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德育實踐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這種對學生“知”和“行”的評價,能促使學生做到知行統一。
三、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創新的思路
根據以上原則,我們對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方式創新提出以下思路。
1.擴充考核內容。長期以來中職校德育課考核評價的內容僅是對課程理論知識的考試,用卷面的成績來評價學生對該門知識的學習效果。通過考試,考查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從而督促學生認真學習理論知識,這是必要的。但由于德育課更重要的目標是塑造學生優良的品格。而知識的掌握不等于優良品格的形成。良好的品格形成過程是學生主動、愉快地接受知識,再把知識升華為情感、觀念、行為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學生學習德育課的考核不應只是理論知識的考核,還要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表現、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進行考核。
鑒于目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理論功底差的狀況,我們對學生的知識考核要降低要求。考試內容要以學生為本,主要檢測基礎知識掌握水平,適當檢測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并盡量實行開卷考試,減輕學生死記硬背的負擔。
平時學習過程表現的考核主要考核學生的出勤、課堂紀律、上課主動參與情況、筆記情況、作業情況等。這些內容的考核能督促學生平時端正學習態度、遵守課堂紀律,從而能及時糾正學習過程中的不良習慣和行為。
道德情感和道德實踐的考核可通過學生寫學習心得、參加公益活動情況進行考評,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感,并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實際行動。
2.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并重。我們在對學生德育課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價時,不僅要有期末考試這樣的結果性考核,也要安排平時各種形式的過程性考核。過程性考核評價由課堂提問、單元檢測、階段考試等形式組成,考核內容從知識考試擴展到出勤、表現等考核。通過過程考核這種外在壓力,把理論知識內化為道德素質,使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結果性考核包括開卷、閉卷、口試、小論文等形式的考核,通過不同題型和不同方式的綜合測評,有助于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各有千秋,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從整體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全面綜合的評價。
3.實行開卷與閉卷、筆試與口試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對一些要求熟記的理論知識,可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采取閉卷考試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對一些要求學生應用理論觀點進行分析,從而考查學生是否把理論觀點升華為道德情感的問題可采取開卷的形式。開卷形式有卷面分析題考試、寫心得體會、撰寫小論文等形式,開卷考試更有利于學生能力和品格的培養。筆試有卷面考試、寫心得體會、寫小論文等形式。筆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功底。口試有提問、答辯等形式。口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提高口頭表達和應變能力,有利于知識升華為道德情感。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方式,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既學知識,又能自覺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4.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的多主體評價方法。傳統的德育課考核評價方法是由教師考評學生,這種評價方法體現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不可忽視。因此,我們要求考評的主體也應擴展,把學生本人和同學都作為評價主體。特別是對學生學習表現、德育實踐活動這些內容的考核,主要由學生進行考評。因為學生之間朝夕相處,各個同學的表現情況比較了解,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自己的同學。學生對自己也有一定的認知,有能力反省自己并做出客觀評價。在考核評價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情況,適時調整各主體評價的權重。
總之,在考核評價中,既要體現教師在教學和考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又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結果,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能夠自覺參加道德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劉紅英.論思想政治課學生考評的原則[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2.杜鳳靜.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評價方法的改革芻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作者單位:福建經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