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的復習需要通過學生的練習來完成,但數學復習課并不等于練習課,數學復習課中練習環節的設計對復習課的課堂效率至關重要。在復習課中,要對練習內容、練習題型、練習方式、練習時間等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巧妙的安排,使練習最優化,讓課堂更精彩。
課例:從一個“可笑”游戲得到的啟發
一次,一位教師在交流數學復習經驗的時候,她告訴我她在給學生復習單位換算時,還和孩子們做著手指游戲:她用每個手指代表同一個量下的不同單位,比如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中指代表分米,無名指代表厘米,小指代表毫米,兩個手指間的跨度代表這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復習的時候,她會讓孩子們同桌做做舉手指回答進率的游戲。
筆者當時聽的時候,覺得她的做法有點可笑,你想都是些六年級的學生,他們會喜歡做這些“幼稚”的游戲嗎?但是,在筆者實際使用時卻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學生們普遍都認為復習階段各個學科的作業已經太多了,做個游戲既能緩減他們的壓力又可以復習知識確實是個好主意,而且特別是對于那些平時連書都懶得翻一翻,一做題目都“頭大”的孩子,他們卻對這個游戲特別感興趣,對這些常用單位之間的換算進率也能記得牢、分得清、用得會了。
反思:一個曾經被筆者認為不屑的“可笑”游戲,卻用它強大的魅力證明了它的實力,有時教師也會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復習課中的練習設計就是學生書面的練,教師口頭的講。教師總是一廂情愿地找來很多課內外的練習,有經驗的就歸歸類、沒經驗的就一股腦兒地往復習課上一放,遵循“練習→校對→再練習→再校對”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把學生會做每一道復習題作為教學目標,筆者曾經就做過這樣的教師,盡管花的功夫很多但取得的效果卻微乎其微。
對策:合理開發生活資源 建構數學練習材料
小學數學的總復習中有大量的練習題,而練習又是數學復習課上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設計好數學復習課的練習,是提高數學復習課效率的重要一環。當前數學復習課的練習,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讓學生重復做著他們會做的題目。這樣的練習不僅不能發揮復習課應有的功能,甚至會產生“熟能生笨”的結果;同時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直至產生厭倦的情緒。筆者在經歷了“一個可笑的游戲”的成功后,得到了不少啟發。筆者也嘗試著做個有心人,對部分復習課的練習材料進行了一些合理的開發和建構:如巧用“學號”,復習“數的整除”。
在復習“數的整除”這個單元時,筆者就碰到這樣一個困難:概念過于集中,名詞術語難理解、抽象數字過多。想必這也是很多有過類似教學經驗的教師,都會感到困惑的地方吧,因此這個內容也漸漸成為教師和學生最不愿意復習的內容。
然而如果教師在復習中強制學生死記硬背,就可能扼殺學生參與復習的熱情,對學生的學習也會產生很多負面的影響。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只有學生對復習的內容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復習熱情,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復習,這才是復習數的整除單元成功的關鍵。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把學生的學號作為整理的材料、練習的材料、反饋的材料,學生突然發現自己用了六年的學號居然也能幫助他們用于復習,極大地激發他們參與復習的熱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對這個材料的開發和建構分三步走:
一、把學號作為整理的材料
在復習“公約數、最大公約數”時,筆者就設計如下過程:
師:請大家找出表示自己學號的數的約數,寫在練習本上。
師:請同桌互相找一找,你們學號中相同的約數是哪幾個,最大的一個是幾?(同桌合作,反饋板書)
師:你能把這幾組數按學過的知識分分類嗎?(學生在分類過程中即不斷地回憶以前的概念,又在同桌的幫助下查漏補缺)
師:成互質數的兩個數可以是什么數?(反饋、交流)
通過筆者的提問,學生在操作、觀察、交流、反饋以及小結的過程中,不斷回憶、補充和更新有關數的整除上的概念,特別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而且學生始終在津津有味地探究自己的學號和同桌的學號的關系中,對互質數的理解透徹、扎實。在復習“約數和倍數”“素數和合數”“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知識時,都可以把學號作為復習的材料。
二、把學號作為練習的材料
在復習“分解質因數”時,讓學生把自己的學號分解質因數;復習“約數和倍數”時,讓學生找出自己學號的約數,并比一比。誰的約數個數最多或最少等;在復習“互質數”時,讓學生找一找自己的學號還能跟哪些學號不能組成互質數。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造句”,如根據你的學號或你和同桌的學號,用這個單元的概念說句話等。
這個單元概念的復習還可以貫穿在整個復習過程中,如筆者在讓學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時會這樣點名:“請學號是最小合數的同學回答”,“請學號既是2的倍數,又能被3整除的同學來板演,”“讓學號是我們班最大的素數的同學幫老師解答這個問題”等。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不僅營造了一個師生和諧、輕松愉快的復習氛圍,又增強了復習階段學生的注意力,還提高了學生思維含量,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
三、把學號作為比較的材料
在“數的整除”這個單元中成對出現的概念很多,這也是學生最容易混淆,教師最難復習的地方。常常有些平時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剛給他們復習完素數的概念,一轉身問他“1”是不是素數,他還會很肯定地告訴你是的。這時概念的比較尤為重要,如在復習自然數的分類時,先讓學號是奇數和偶數的學生站起來,學生發現是全班同學;再讓學號是素數和合數的同學站起來,全班只有一個同學沒站起來,這位同學的學號當然是“1”了。通過比較復習,學生很形象地了解了自然數的不同分類。又如,比較素數和互質數時,也讓學生站站,分別讓學號是素數的學生和學號是互質數的同學站起來,使學生理解素數是對單個數而言,互質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系。
像手指、學號這類在平時看起來并不起眼的東西,但只要教師能合理地開發利用、有效地構建整合也能成為復習課中不錯的練習材料。這些材料來源于生活,使得數學生活化,又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使得生活數學化,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遠,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解讀》[M].北師大出版社,2001.7
2.查有梁,鄒煊享.《小學數學教學建模》[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5
3.樣亞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藝術芻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7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杭區小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