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發展要根深葉茂,我們要改革小學語文教學,怎樣才能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扎根傳統,面向現代,形成根深葉茂的態勢呢?《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我在多次觀摩課中發現,農村一線的教師有較強烈的課改意識,但由于環境的制約等,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有:
一、教學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
例如,一位教師教人教版第七冊《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師為了體現所謂的新理念,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專挑“科技含量高,網上資料多”的課文讓學生研讀,但在設計研讀專題時,既不注意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又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年齡特征,結果只能失去語文課應有的本色,“種別人的田,荒自家的園”,將語文課上成常識課,讓課堂成為少數尖子生的“一言堂”。
二、有的教學課堂熱熱鬧鬧、唱歌跳舞,學生的活動形式多,唯獨讀書不多
例如,某教師教《家》(蘇教版第一冊)時,這樣活躍課堂,進行學科整合:1.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都在哪里?它們的家是什么樣子的?讓我們張開想象的翅膀,當一回小畫家,畫一畫它們的家吧。2.(學生畫畫、展示了十分鐘后)讓我們再來當一回小音樂家。我們不能否認,繪畫、唱歌、表演走進語文課堂可以使語文課更輕松、更活潑,可以帶給學生歡樂,使語文學習更快樂;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大語文觀。但藝術究竟該在什么時機走進語文課堂,學科之間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應為“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服務,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如果為追求氣氛而“藝術”,為整合而“湊合”,結果只能是語文學科丟失本性,異化本質。
合作學習不只是一種外在的東西,而是一種精神和內在的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合作學習要把握契機,精心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求、呈現的方式、學習的組織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學習都要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合作學習的價值,否則這種合作學習就會浮于表面。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學語文,用語文,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使農村小學教育翻開新的篇章。
作者單位:甘肅山丹縣馬場四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