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歷來承擔著知識的傳授和道德的教化雙重任務。這兩大任務,在思想政治學科中理應表現得最為明顯和充分。然而,陷入“尷尬”境地的思想政治課卻似乎難負重任。說教味、灌輸味、枯燥乏味使思想政治課舉步維艱。如何使思想政治課變得有滋有味,從而更好地擔負起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我的嘗試是:讓政治課洋溢生活氣息,從而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本文結合自己在高中教學中的實踐,就實例的教育教學功能,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大作家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呢?我的體驗是在政治課堂上精心設計生動、形象、活潑的教學活動,竭力創造有價值的教學情境,營造有趣的教學氛圍,以誘促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從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公司經營成功的秘訣時,我在課前花費了一定的時間,模擬中央電視臺李佳明主持的《絕對挑戰》節目策劃了一場簡短的招聘會:為某公司招聘一位經理。1.課前我選拔了四位應聘學生,并指導他們做好相關準備工作。2.招聘會過程中,我設計了如下程序:(1)為每個應聘者提供某企業的一典型成功案例,要求競聘學生分析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2)為每個應聘學生提供一瀕臨倒閉的企業的典型案例,并要求每一應聘學生為該企業扭轉乾坤出謀劃策;(3)要求每位應聘者在一分鐘內陳述自己的競選詞;(4)要求其他學生以前后六人一組為單位,投票選舉自己滿意的公司經理,并派代表陳述理由。
由于這種活動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符合中學生愛挑戰和愛表現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學習情緒一直很高漲,探究興趣也很濃厚,不僅順利地實現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而且也鍛煉和提高了綜合能力。同時,這種活動還把課堂帶向了生活,有利于學生切身體驗知識的重要性,因此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
二、渲染氣氛,啟智悟道
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里,十七、八歲的青年學生經歷著種種誘惑和考驗,他們的信仰在慢慢地丟失、理想在漸漸地淪落。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播放了一段視頻:2008年感動中國的人物《李桂林和陸建芬的支教事跡》。就在學生的情感被視頻中主人公的事跡深深牽引,內心世界正在接受一次神圣的洗禮時候,我拋出事先設計好的問題:
1.去那么艱難的地方支教,是李桂林和陸建芬的義務嗎?
2.那么他們的這種行為反應了他們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呢?
3.結合他們的事跡思考你自己的人生該如何規劃呢?
通過這個視頻和相關問題的設置,我成功地誘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探究的積極性,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要點,還提高了他們歸納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華。使他們在切身體驗和感悟中達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維目標,真可謂既啟智又悟道。
三、寓以典故,借以誘思
典故以其深邃的哲理、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啟迪,而為人們廣泛傳誦。對于已有一定文學基礎知識的高中學生來說,在教學中適當運用典故,不僅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激發他們對前人積累的經驗和智慧思辨的欲望,從而達到誘思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時,我用Flash給學生展示了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盡管學生對這個典故比較熟悉,但看完后還是忍不住哄然大笑,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我立即設疑:白馬是不是馬,馬是不是就是白馬?白馬和馬是什么樣的關系?
誠然這個問題很簡單,設置的目的只不過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導入思維。學生思考回答后我立即又逐步設問:1.白馬和馬誰是特殊性,誰是普遍性?2.不管在什么情況下白馬一定是矛盾的特殊性,馬一定是矛盾的普遍性嗎?如不是請舉例說明。3.結合馬和白馬的關系說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樣的關系?由于學生對白馬和馬的關系易于理解,所以在這個基礎上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不再困難,而且還比較形象。又由于這個典故比較有趣所以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探知欲望。
我通過這個典故,設計問題,循循善誘,促使學生遞進思考,積極探究,不僅幫助他們愉快輕松地掌握了知識,而且還鍛煉和提高了他們思辨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努力使思想政治課洋溢生活的氣息,讓更多具有趣味性、說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實例走進課堂必然會使得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更好地實現。當然,并非每一次舉例都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但教師們依然會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
作者單位:衡水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