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錢學森對于我們的教育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追問道出了我們教育的尷尬。我們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是卻沒有培養出杰出人才。我們的教育也做過有益的探索,比如舉辦少年科大班和給予高校自主招生權。然而,真正的癥結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傳統的中學教育因其固有的缺陷,雖然能夠批量培養出合格的技術工人,但是無法造就杰出人才。為了早日培養出杰出人才,我們迫切需要一種適切的中學教育。
關鍵詞:錢學森之問 中學教育
一
“錢學森之問”是最近教育界熱議的一個話題。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概言之,錢學森之問的核心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
這個問題在錢老走后,因安微11名教授致新任教育部長的公開信而廣為人們關注。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只是錢老的疑惑,是很多學界人士的共識。隨著大師們的一個個離去,各個學科都在反思這個問題。
這里所講的杰出人才,與一般的專家不同。專家是特定領域知識的熟練掌握者,是該領域的高級技術工作者,本質上只是知識的運用者。而大師級人才的意義不只是帶來某種器物的改變,主要的是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做出了杰出的文化建樹,使其文明具有獨特個性。
歷史上有很多文明曾經燦爛一時,最后都灰飛煙滅。如西方古國腓尼基,物質文明何等輝煌,因為缺少自身的文化建樹,而迅速退出歷史舞臺。幾大古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這同我們歷史上的杰出人才的文化建樹是分不開的,從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到陳獨秀、魯迅等人,就足見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不只是物質層面的!
也正如此,人們在大師們的不斷逝去而新的大師未見出現時才無比焦慮。在焦慮之余,我們的教育曾經尋求過積極的解決。
二
最為典型的一個措施是舉辦科大少年班。中國科技大學從1978年開始舉辦少年班,對一些天資優異、富有創造力的學生進行特殊教育,目的是培養出杰出人才。隨后,一些名校也紛紛招收少年大學生。然而,這種以理科學業超常為選拔條件,以培養學術精英為初衷的超常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都遠離了科學事業。許多神童被選入高校之后,有的完成不了學業,有的專業不對口乃至最后遁入空門,有的毅然回到高中走常規高考道路。
另外一個舉措是允許高校自主招生。采用有別于統一高考的一種比較靈活且多視野的標準來為那些不適應高考的特殊人才開偏門。然而,實際上目前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注重選拔的還是考試的高分獲得者。很多高校自主招生都是以學生在高中學習成績的年級排名前多少名作為報名資格,這無疑是與不拘一格選拔偏才的自主招生的初衷相背離,如此選拔的人才類型仍然是與高考的要求相一致,沒能起到與高考互補的作用,使自主招生失去了最初的積極意義。
上述兩個措施都力圖擺脫標準化、統一化教育的弊端,以更好地培養出優秀人才。他們的共有特征都把解決問題的關鍵放在高等教育階段,都是把智力超常當作杰出人才的根本因素。然而,許多事實表明科學事業成功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專業興趣與學術追求,而專業興趣與學術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中學階段形成的。因此,這兩個措施難以見效。那么,我們國家的中學教育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嗎?
三
建國后,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主要是在近代型學校進行。近代型學校的基本特征是劃一化、規格化,因而又被稱為工場型學校。它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不斷發展的,其主要任務是造就產業社會的自覺承擔者,也即它要培養出知識與行為技能規范化的勞動成員,生產出職能符合社會要求的教育標準件。從社會的功能這一角度看,這種學校可以說是制造產業社會人的加工裝置。根據學生對于產業社會的適應,就有精品、成品與廢品之分。
能夠適應產業社會要求的就是成功者,否則就是失敗者。這種類型的成功者要做到的就是掌握熟練的知識并能夠立即轉化為技術、技巧。為最大限度地滿足這種需求,我國從高中階段即實行文理分科制度,表現出重科學知識傳授、忽視人文修養教育的傾向。數理化得到異乎尋常的重視,大量的優秀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理科。而文科教學的時候,絕大多數采用理科的方法進行,精神層面的東西被機械地處理了。在這種歇斯底里的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驅使下,教育者把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精神變革與成長變成了單調的機械性變化。
這種追求著統一性和標準化的教育忽視了至少是不夠重視學生個體的需要與興趣。學生精神的自主創造被剝奪了,完全淪為學校與教育的被動的塑造物,在教育中泯滅了人本真的個性。高考自主招生要從這里選出能成為大師苗子的可能何其小也!像錢鐘書先生那樣的特殊人才在我們的中學幾乎沒有呀。
大師共有的一個特征就是個性突出、創造力豐富。其之所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大師,大都是因為在某種興趣的導引下孜孜以求的探索的結果。他們曾經是人們眼中的失敗者,廢品或者凡品。如愛因斯坦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都被看作平庸的學生,達爾文對于尊貴的神學和流行的醫學都學不進。但是,他們卻成了歷史上的杰出人才。更為重要的是,他們的人文素養非常高。很多科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藝術家。他們對人的尊嚴與價值有相當深的思考,正是這種素養驅使他們積極為人類做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
這些杰出人才的個性特征很多都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形成的。他們或者有適合他們的自由發展的環境,或者沖破了傳統教育方式的束縛,最終得以保留自己的興趣,并形成了探索事物的好奇心。
四
可見,中學教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期間的各種經歷經常影響人的一生。這個階段的學生開始思考自己與世界的關系、人生的意義等問題,是充滿了理想與激情的年代,對事物充滿了興趣與好奇。
然而,我國中學教育長期以來把知識傳授和考試檢驗作為中心,使很多學生日漸失去對世界事物的好奇心,讓奪取高分的好勝心占據他們的頭腦。當其中的一部分人勝利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后,也只會習慣于接受知識而缺乏創造力,在精神上也缺乏獨立性。最終,他們也許能成為各個行業的專家,但是成不了大師。
在產業主義價值觀支配下的、以一時功利為目的的中學教育是不可能培養出錢學森們的人才。毫無疑問,杰出人才是我們民族長久延續的根本,所以,我們需要中學教育的快速改革,需要一種適切教育的出現。換言之,適切的中學教育才能培養出錢學森們所期待的杰出人才。適切的中學教育與傳統的中學教育有著根本不同的理念,這就是要以人為本,而不是將人當作工具。
適切的中學教育必須是能夠堅持科學發展、以學生為本、統籌兼顧、全面發展的教育。以學生為本的關鍵是不能把學生當作是被加工的原料對象,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學生不一定要學到充足的知識,重要的是形成探究世界的興趣。學生探究地球形狀的興趣與好奇心遠比知道地球是圓是方更有意義。其次,這種教育要做到統籌兼顧、全面發展。既要對學生進行智力開發,也要引導學生思考人的價值、體驗人生的意義。在具體操作中,既要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人文教育。只有對人類文明以及本族群文明產生自豪感,人們才會有強烈地為文明的發展做貢獻的愿望。當然,這種適切的中學教育不只是滿足培養杰出人才的需要,也是滿足所有學生發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教育的挑戰》.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上官子木.《反思中國人成才障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