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試卷的編制的過程中,難度是一個重要的指標。但在編制過程中,難度的控制對于編者來說,不是一個簡單的事。確定試卷的適宜難度,對保證測驗的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難度的基本特點及對測驗的影響
1.難度的基本特點
2.難度對測驗的影響
(1)難度對測驗分數的分布形態的影響。難度為1.00,說明全部考生全都答對;難度為0,說明全部考生全都沒答對,當然這是兩個極端,但是可以說明的是,極端的難度值造成了考生分數的極端集中分布,而學生實際存在的差異不能反映出來,這類試卷是無用的。從實際教學的角度出發,如果是以判斷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為目的的測驗,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試卷,學生全部都答對了,或全部都答錯了,那么這次測驗是完全失敗的。如圖1;當試卷的難度過小時,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較多,學生的分數普遍較高,學生的分數會集中在高分數段,即呈現負偏態分布,如圖2。
在測驗中,難度較大的,即分數會呈正偏態分布的適用于甄別性強的常模參照性評價測驗當中,比如各學科的升學考試或知識競賽等,此類測驗的成績可以作為選拔人才、分類排隊的依據,缺點就是不能表示學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學業上是否達到了特定的標準,對于個人的努力狀況和進步程度也不夠重視;而難度較小的,會呈負偏態分布的應該主要適用于目標參照性評價測驗。
(2)測驗難度對區分度的影響。過難或過易的測驗,會使測驗分數相對集中在低分段或高分段,從而會使測驗分數之間的差異變小,從而會影響到測驗的區分度。因此,在日常教學中來區分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的測驗難度,就不能過難或過易,應該適中,讓學生分數之間的差距拉開,有利于教師正確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學情掌握程度。
二、試題命制中難度的控制
1.測試目的是控制難度的先決條件
試題的難度是由所編制的試卷的測量目的所確定的,測驗目的不同,難度不同,常模參照性測驗難度一般需要控制在0.5左右。目標參照性測驗,比如各類的畢業考試、汽車駕照考試因為只有及格和不及格,忽略分數的變異性,難度往往帶有不確定性,甚至在進行質量分析時,根本無需進行難度分析,難度的控制就無從談起。因此,測試的目的會直接影響到難度的控制。
2.雙向細目表的制定是控制難度的重要因素
雙向細目表中測量內容和測量目標配合是否合理,覆蓋的知識點有多少,教學的重點是否突出,預估的難度是否合適、合理,對整個試卷的難度控制起決定性作用。
3.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控制難度的必要條件
學生是試卷的完成者,反之,試卷的內容要能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師要通過學習教育測量技術,分析學生歷次測驗中的“四度”,即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下一次試卷的編制提供必要的參考。
參考文獻:
王漢瀾.《教育測量學》.河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大連旅順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