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教學中運用“導學式”教學法,對初中學生的心、形體、協調性及教學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導學式”教學法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培養能力
前言:傳統的體育教學程序分為“講解示范——學習掌握——強化練習”三個步驟,這一教學過程,雖然也能反映出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的統一性,但更多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缺乏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運用“導學式”教學法,既注重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形體、姿態、動作的訓練,又注重行進間肩上投籃命中率的培養。經過教學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金山中學初三學生,(1)班(實驗班)與(2)班(對照班)。(1)班學生20人,(2)班學生20人,實驗前對他們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等有關指標進行測定與評價,無顯著性差異。
2.研究方法
①對照實驗法:實驗班與對照班教學場地、內容、時數均相同,時間為半學期。對照班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班采用“導學式”教學法。
②“導學式”教學法的教學程序:示范與領做(啟發誘導、動腦思考)——互學與討論(自學摸索、相互交流)——解疑與精講(重點示范、重點輔導)——練習與檢查(學生自查、教師總評)。
③“導學式”教學法實施要點?!皩W式”教學法是一種教學法重心放在學生“學”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其原則:學是主體,導是主線,以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為主要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盡量讓學生互學互練圍繞動作的難點、疑點展開討論。即活躍課堂的氣氛,又激發學習興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結果
聘請在校實習教師對兩班學生進行教學檢查和考核評定(技評:主要評定其上下肢協調性,姿勢、持球動作、出手動作。達標情況:主要評定其投籃準確性。身體素質:主要評定其協調性、靈敏性力量、速度等)從表1、2中可以看出,實驗前兩個班“技評”與“達標”成績均無顯著性差異,兩個班的情況基本相同。實驗后兩個班的“技評”與“達標”成績具有顯著性,實驗班成績均高于對照班。結果表明,通過“導學式”教學法,實驗班學生優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班,良好率也優于對照班。
三、分析與討論
1.“導學式”教學法各教學環節的作用
①示范與領做:以準確的示范為先導,主要突出直觀作用,活躍學生的直覺思維,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②互學與討論:讓學生自己練習,培養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相互學習、討論,加深對動作重點和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③解疑與精講:教師根據學生自練和互練中出現的情況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評講,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針對性細講、示范,使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技術動作概念。
④練習與評定:學生有重點地自學自練、互學互練,不斷改善協調能力,提高動作質量;在學生參與評定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提高判斷能力。
2.“導學式”教學法的“導學”功能
①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導學式”教學是“導”與“學”的統一,其重心在學生的“學”上,在學生的互學互練過程中,確定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個體優勢,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功能有機地統一起來,有利于培養跨世紀的高分高能人才。
②發掘學生自身的潛能。在“導學式”教學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大大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在學生的互練當中得以提高,充分發掘了學生自身的潛能。
③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導學式”教學過程變被動灌輸為主動學習,營造輕松、活潑、歡樂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與討論中,充分體驗到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的動作技術,提高自身的協調能力。事實證明,“導學式”教學法,對籃球充滿渴望的初中生來說,具有獨特的魅力。
四、結論
從教學實驗中學生在掌握技術、技能上所需時間和精力消耗而言,不難看出“導學式”教學法優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導學式”教學法能在教學計劃的時間內較理想地達到既定的目標。在新課程改革逐步推廣的必然趨勢下,“導學式”教學法將被各門功課的教師看好,乃之實用。我們說通過先進的教學法,不僅能促使學生的心智和身體素質方面的良好發展,而且還能更好地培養自身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凌平.我國學校體育改革思考,天津體育學院報.1998(1)
2.吳也顯.教學論新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3.陳婕.“導學式”教學法在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武漢體育學院.1998(127)
4.王伯英.對學校體育改革中強化學生體育意識的思考.校體育.1994(4)
5.劉磊矗.論21世紀高校體育教育事業重心的轉移.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8(5)
作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金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