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無處不在。要掌握技術,先要學好數學,想攀登科學的高峰,更要學好數學,那么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培養學生強烈的學習責任感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成績,發展學生能力則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人。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注重學法的研究,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即教師的備課、上課及課后工作都要著眼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愛學習、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備課時要注意研究學法
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掌握他們的學習態度、知識基礎、個性特長等,知之準,識之深,才能放在點子上。備課時,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焦點。如果課的起點高了,學生感到困難,就會喪失信心;如果教師在學生已知基礎上老調重彈,學生感到厭煩,情緒就會松懈。所以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規律,精心設計知識階梯和教學坡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各得其所。特別要正確對待成績差的學生,要把復雜的概念破析為簡單的,把綜合題分解為單一的,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經過思考能夠回答的問題,讓他們在探究成功的喜悅中對數學產生興趣。
二、課堂上要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和解題方法的培養
數學思想是數學內容的進一步提煉和概括,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本質的認識,數學方法是實施有關數學思想的一種方式、途徑、手段;抓住數學思想方法,善于迅速調用數學思想更是提高解題能力的根本所在。在教學中歸納和積累常見的解題方法和規律,領會其包含的數學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數學教師應當明確,數學教育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使學生終生受用的數學思想方法銘刻于他們的頭腦中。正如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所說的:所謂真正教育的旨趣——即使是學生把教給他的所有知識都忘記了,但還能使他獲得受用終生的東西的那種教育,才是最高最好的教育。
三、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養成學生聯系實際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及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主要是要求他們對自然界和社會中的現象具有好奇心,不斷追求新知識。獨立思考,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用數學方法加以思索、研究和解決,如在講解直角三角形時,我提出你能在地面上測出大樓的高度嗎?你能不過河測出河寬嗎?在講黃金分割時問學生:“怎樣的身材最優美、勻稱?名畫的主題的最佳位置在哪?”在講平均數時問學生:“在歌詠比賽中,所有評委亮分后,計參賽選手得分時,為什么要去掉一個最高分,去掉一個最低分?”這樣就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利用學生急于想揭開生活之謎的渴望,帶著學生走進數學知識的海洋,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習慣
“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在學習中要敢于質疑,懷疑書本,懷疑老師,不滿足于獲得現成的答案或結果,對老師所講的知識能獨立思考,敢于創新。所以,教師要多給學生創設質疑問題的情境和條件,鼓勵學生勤思考,多發問,敢于標新立異。如在講實數分類時說到有理數包括整數和分數,分數都是有理數,有理數就是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的總和,有的同學懷疑:是有理數嗎?我首先肯定這位學生敢于質疑的態度,并鼓勵學生計算的值,結果自然得知,這樣做能鼓勵學生層層設問,勤于思考,既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
五、建立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教學的重點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就是要求教師與學生能有更多的交往與溝通。傳統教學往往以教師的講為中心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的學習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漸漸消失了,這將影響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身心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活動中,課堂不再單純是教師居高臨下的唱獨角戲,而是教師與學生通過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式的探討等形式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和個性的全面發展的活動過程。
如我在講幾何變換時,為了逐步向學生滲透圖形的變換思想,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重視自己動手做實驗,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學習三角形全等時,布置學生利用硬紙板做兩個全等三角形,并動手做如下實驗:平移、翻轉、旋轉、兩個圖形部分重合。經過多方努力,學生大致能掌握十個以上的圖形位置,對圖形變換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若按變換的觀點看待問題,一方面容易找到證題的途徑,另一方面也容易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對應元素,使問題迎刃而解。
六、創造成功機會,鼓勵實現自我價值
“進步是成功的階梯”,如果一味批評學生,那么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源——主動性就會喪失,于是我應用教師啟發下的發現法,讓學生嘗試成功,有學習的熱情和不斷完善的動力。我想方設法給學生創造各種成功的機會,充分肯定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的自我優勢,強化他們的學習熱情,而這種內在的情感動力,對教學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單位:河北肅寧縣南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