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階段學生具備較強的體育鍛煉自主性,并能在體育鍛煉中充分發揮其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論恰恰能為中學生提供多元的體育學習方式,為學生學習提供和諧、多元的環境氛圍,并為學生充分發展自身全面素質搭建平臺。
關鍵詞:多元智能 中學體育 模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學體育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思想,而多元智能理論正能為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本文擬通過對多元智能的理論分析,來探討基于多元智能的中學體育教學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和特征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學家加德納博士首先提出并不斷發展的智能結構理論網。該理論提倡彈性的智力觀、全面的人才觀、平等的學生觀、個性化的教學觀以及多元化的評價觀。其基本觀點和特征為:
1.智能的整體性
個體智能以多元的方式整體存在著。多元智能理論主張每一項智能都很重要,每個人天生都擁有各種智能的基本能力,但由于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差異,每個人在各種智能的發展程度上有所不同。
2.智能的綜合性
加德納指出每一種智能代表著一種不同于其他智能的獨特思考模式。在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智能是獨立存在的(除了極少數專家和腦部受傷的人),智能并非獨立運作,而總是同時并存、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統合運作的。
3.智能的情境性
智能離不開具體的生活環境,離開情境孤立而抽象地談智力是毫無意義的。加德納指出:“只要大腦沒有受傷,如果有機會接觸利于培養某一種智能的環境和條件,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那一智能的發展上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按照同樣的理由,如果一個人根本不具備接觸開發某種智能的環境,無論其生理潛能怎樣,都不可能激發出那種技能來。總之,周圍環境在決定一個人智能高低的問題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智能的實踐性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是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生產及制造有效產品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論把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且強調個體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創建適宜的學習環境。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學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
為了讓學生能各盡其能,都能從多元智能下獲得成就感,而促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落實。筆者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的分析,構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學體育教學模式。
1.學習主題設計
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協作學習模式構建中,學習主題主要分為三大類:問題解決、概念學習和設計。在這三類學習主題中,問題解決和設計是基于分析和綜合的學習主題,而概念學習是基于事實的學習主題。學習者對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問題解決和設計類學習主題高度強調的,這類學習主題十分重視學習者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協作學習模式的學習主題設計中,主要是問題解決和設計這兩類學習主題的協作學習,因為此類學習主題更容易使學習多元化、差異化、全面化。
2.小組結構設計
是否建立學習小組以及如何建立學習小組將直接影響到學習的質和效果。分組主要有異質分組和同質分組兩類,把學習風格、知識能力差距比大的學習者分在一組的分組方法被稱為異質分組,反之就被稱為同質分組。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協作學習模式中,教師主要依據學習者的多元智能特點、學習風格、認知水平對學習者進行異質分組。筆者認為,這樣的分組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優勢能力,揚長避短,協同學習,共同進步。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由于學習主題具有綜合復雜性,需各種智能因素的參與,故要求小組中的每位學習者都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智能、學習風格,參與協作學習,共同完成知識建構。在分組之前,要對學習者在優勢智能領域、學習特征這兩個方面進行調查、分析。
3.學習資源設計
在學習資源設計環節,需要提供足夠豐富的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供學習者查閱、學習和解決問題。學習者和教師都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動態添加學習資源,同時與同伴探討學習資源的優與劣,進而完善學習資源庫,為下一步更好地學習奠定基礎。總之,學習資源設計是協作學習模式構建環境中十分重要的設計環節。
4.學習活動過程設計
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協作學習模式的活動設計過程中,活動組織形式多樣、師生交互比較頻繁、學習者之間協作學習的氛圍比較濃厚。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與監督者,而學習者則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學習活動的設計都要圍繞學習者展開。
5.學習評價設計
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協作學習模式研究與實踐中,學習評價設計環節至關重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倡導多元化的評價觀和價值取向,主要表現為:評價功能的人本化;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樣化;主體的多元化。多元智能理論的協作學習模式,對學習者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應該是多元化的,比如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協作小組內對同伴的評價、教師對協作小組的評價、教師對學習者的評價等。
三、多元智能理論對當前中學體育教學的啟示
1.尊重差異、各盡其能的學生觀
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學生觀是一種積極、樂觀、平等的學生觀。教師應該相信:學生都具有某一或某幾個方面的發展潛力,只要給他們合適的教育,他們都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不同類型的人才。正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舍棄權威、指導合作的教師觀
教師應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師應由教學生學習轉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要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探究的欲望,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別差異,關注學生發展,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發展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教學必須建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新型的、民主的、合作的師生關系。
3.多元化、個性化的課程觀
新課程除了應關注全體學生的需要,還應該關注個別學生的特殊需要。關注全體學生,確認每一個學生都有被關注的權利,不忽視和排斥任何人,這是文明社會的教育理念。與此相應,中小學課程應該是校本的、班本的,甚至是個本的。可以開設一些選修課,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在統一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允許課程模式的多元化與個性化,課程實施的情境化。
4.多種多樣的評價觀
現代教師教育的評價體系應該超越過去靜態的傳統評價標準,用動態、情境和社會化的評價體系衡量教育教學質量。教育評價要通過多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在多種不同的實際生活和學習情境下進行,確實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出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能力,即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評價強調從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表現中獲取信息,是真實的、情境化的,加德納認為應建立以人為本的評價。
參考文獻:
1.祝智庭,鐘志賢.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多元智能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0
2.劉玉娟.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的實踐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1
3.栗曉燕.關于“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述評[J].教學評論.2006.4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豐縣群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