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感也可以理解為會“數學地”思考。所謂“數感”,就是對數學的感覺、感受乃至感情。那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呢?我認為,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生所關心的事情入手進行數學教學,從而建立良好的數感。具體做法如下:
一、結合生活——體驗數感
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數感,從室內擴展到室外,校內延伸到社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問題,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體驗數感。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可通過讓學生到操場上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離,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說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字及其作用。如,你今年幾歲?班級號是多少?你的鞋號是多少?火警電話號碼是多少?急救中心電話號碼是多少?……這些數據、單位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這種“親數學”行為,能夠使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數的含義,建立良好的數感。
二、定量刻畫——建立數感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科學。它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字去刻畫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狀態,并從中進一步認識定量刻畫事物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獲得全面發展。如可引導學生進行如下的游戲活動:多媒體出示彩電、冰箱、空調等,讓學生猜測他們的價格,既鍛煉了學生在結合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的比較的本領,又滲透了用“區間套”逐步逼近的思想,這樣的交流活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在體會數的大小的同時,還能學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三、調查實踐——強化數感
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繼而確立應用數學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數感的重要條件。鑒于此,教學就打破從概念到概念,從課堂到課堂的數學應用僵局,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決生活問題,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數感的體驗。如:教學“簡單的統計數據分類整理”時:
1.呈現問題:學校舉行球類體育比賽,在高年級組織什么比賽比較受歡迎?
2.搜集數據:以你們班作為高年級學生的代表,調查了解你們喜愛什么球類活動,數據記入原始記錄表。
3.分類整理:從原始數據表中,不容易看出同學喜愛項目的情況,需要將這些數據分類整理。
4.作出決策:同學們喜愛哪幾種球類活動?每種活動有多少同學參加?你估計,在高年級組織什么球類比賽較受歡迎?
通過這樣的活動,把數感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活動中,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深刻體會了統計思想,領悟了統計方法,也在調查實踐中強化了學生的數感。
四、解決問題——升華數感
數感說到底是一種心智技能,如果說動作技能主要靠肌肉運動,表現于外部行動,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識活動,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有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作用的時候,它便會自然出現,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識的探索一般,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讓現實問題數學化,使學生在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中建立數感。
把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不僅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世界。而且使學生在開放的信息中不斷豐富自己對數的認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無可置疑,數學課是培養數感的好機會,課余的問題解決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作用。如:教師習慣于把全對的和要訂正的作業本分兩疊擺放,每次發本子時,總要學生說說看到這兩疊本子,你想到什么?學生就自然地通過比較兩疊本子的多少,發現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據全班有32人的條件,推測全對的有幾人,要訂正的有幾人。我想,只要教師能抓住日常學習中的一切契機,從中滲透、強化對數感的培養,使學生習慣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這細水長流的訓練中,數感自然就會慢慢地建立、加強起來了。
總之,學生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數量及數量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數感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邑縣興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