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作文訓練中的不足,筆者認為作文訓練需要有系統性。根據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把作文訓練分為三個階段:仿寫訓練、表現心靈、興趣培養。
關鍵詞:寫作訓練 仿寫 心靈 興趣
一、仿寫訓練
模仿是人們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一種重要方法。茅盾認為:“模仿是學習的最初形式。”模仿的特點在于不僅有很強的針對性,而且有法可循,它既能降低學習的難度,又可收到明顯的效果。基于現在很多學生怯于作文,作文訓練不妨從仿寫開始。那么如何進行模仿呢?
1.讀寫結合,跟著課文學
葉圣陶先生認為,課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中學課本中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名篇名作,文質兼美,從內容、語言到表達形式都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范例。跟著課文學,可以學到很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
一開始學生可能會覺得有些難,教師可讓學生先點仿,然后再進行全仿。如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學生就“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作一段寫景練習;捕鳥片段很精彩,可以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個捕或逮的片段,力求生動、具體。
課文《多一些寬容》的論證思路非常清晰:為什么要寬容——怎么樣才能做到寬容。在此情況下可讓學生進行全仿,讓學生寫一篇議論文。
因為有了可仿對象,學生作文實際上是降低了難度,當學生看到自己寫出來的文章有模有樣,心里自然會產生成功的喜悅。
2.引導課外閱讀,拓寬視野
仿寫課文固然重要,但是只限于課本還是不夠的,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閱讀相當重要。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資源,統一時間組織課外閱讀、自由仿寫。可以仿寫篇章,也可以仿寫精彩的片段。一些好的素材,還可以推而廣之,提供給全班同學,作為模仿資料。如果碰到有學生寫得好的,也可以拿出來當作范文讓其他同學一起來學習。
3.在模仿中創新
別人的文章,如果不消化,終究不是自己的。如果“博百家之精華,納千人之優點”,使文字發生了質的變化,也就是在模仿中做到創新,那么文章就是自己的了。
曾看到過這么一個例子:一位老師在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后,讓學生進行仿寫。一位學生以《我愛家鄉的棗干》為題是這樣仿寫的:
我的家鄉在河南,我愛家鄉的棗干。
細雨如絲,一棵棵棗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清明節前后,棗樹抽出嫩綠的葉子,一片片橢圓形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七月十五棗紅圈兒,八月十五棗落竿”。八月十五過后,棗樹上掛滿了紅彤彤的棗兒,這時正是人們最忙碌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忙著把棗從樹上打下來,再把皮削掉,然后挖核,再捏扁,最后曬干。這樣棗干就做成了,棗干熬成的稀飯是最好喝的,味道鮮美,甜而不膩,讓人越喝越愛喝。我們家鄉的棗干歷史悠久,以前是專門獻給皇上的貢品。現在,家鄉人民用它來招待親朋好友,已遠銷國內外,棗干給我們家鄉創造了財富。
我愛故鄉的棗干,更愛我的故鄉。
應該說,這篇作文就是一篇成功的仿寫。雖說它借鑒了原文的結構及寫作方法,但所寫的內容是根本不同的。這里有作者自己描寫的景,有自己創造的意境,抒發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表現心靈
在寫作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寫作的目的就要變為心靈表現。為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需要讓學生對一些寫作觀念作進一步的認識。
1.真實
真實,不是事實的真實,而是情感的真實與心靈的真實感動。作者應帶著鮮明的感情傾向和態度審視事物,并將自己的感情與評價融入對事物的描述中。
一學生在《雨天》的習作中,敘述兒子在由誤解母親到理解母親后的感受。如是說:
依然是蔓延在前方的路途,蒙朧的天地與交接的雨水打成一片。我們撐著傘走在漫長的雨路中,幸福的珍珠已經灑落在生活的角落,現在我所做的就是珍惜。
2.想象
想象,不應是漫無目的的亂想,也不盡如童話般的幻想,而是在生活的行進中進行合理想象,并能引發讀者的聯想與思考。
教師在訓練時可以溫州中考作文《窗外》的一段做范文:
她眺望的是誰?是否是她早已死去的老伴?那位曾經與她甜蜜相處的男人?還是她在遠方念書的孫女?那位曾經送花給她的女孩?或許只是一只貓?一株植物?雖然她從來都不笑,但我想當她回憶起這些曾經就在她身邊的故人往事時,心中總是幸福的吧?
3.深度
深度,不是名人思想的聚集地,而是學生對生活的思考和對內心的追問。在寫作訓練中,教師要讓學生不斷打開視野,從物質感受到情感體驗再到精神求索,一步一步打開,一步一步深入。
有學生在習作中寫出了這樣的文章:
殘酷的現實一次次打擊、摧殘著我,我覺得理想確實是遙遠的,而面對前途這個事關重大的問題,我力不從心,茫茫然然的。我多渴望,對這個問題能早日理出頭緒,讓我的前途更寬敞明亮些吧!
4.形式創新
形式創新,不是忽視內容、形式至上,而應與內容成為合理的有機體。單純追求形式的突破往往會使文章陷于一種套路,有學生在作文中一味標新立異:濫用小標題,坐詩歌,寫劇本、法院審判書、藥品說明書等。在作文訓練中,教師應當使學生明白,像這樣為技巧而技巧,將走進形式主義的歧途,作文會缺少文學鮮活的形象,優秀的作品總是內容與形式最恰當的結合體。
三、興趣培養
縱觀當今作文教學的研究現狀,對作文方法及應試技巧之類的“流”的研究很多,而對學生作文認知心理、作文與學生的知識建構之類的“源”的研究卻很少。而這些恰恰是作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解決學生持久樂于作文的關鍵所在。
筆者認為“我手寫我心”是解決問題的一劑良方。
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作材料的來源于整個生活里,整個生活時時在那里向上發展,寫作的材料自會滔滔汩汩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常是清澈的。”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學生不僅可以避免在別人故事里流自己眼淚的情況,還可以寫出自己真實的生活情況,對寫作自然就不會反感了。
當然,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不應僅僅著眼于寫作材料這一方面,還需要從不同方面同時進行。如,在作文批改時多點出進步或好的方面,可以起到激勵作用;經常進行片段寫作比賽,可以帶動很大一批人投身其中;鼓勵學生積極投稿,如能發表或獲獎,對其本人和其他學生都是種鼓舞。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及的寫作訓練的步驟,并不具有絕對的先后順序,同樣也不能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畢竟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和需要提高的方面是不盡相同的。在實際訓練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參考文獻:
1.程漢杰.《怎樣在模仿中求創新》
2.《語文教學通訊》.2009年11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青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