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象力是人在客觀事物的影響下,在語言的調節下,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經過結合和改造而產生新表象的心理過程
想象由于有意性的不同,有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之分。無意想象是沒有特定目的、不自由的低級形式的想象。有意想象則是有一定的目的自覺的想象。
想象也由于獨立性、新穎性、創造性的不同,而有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之分。再造形象是依據已有的、別人的描述,而自己不曾感知過的事物想象出來的形象;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描述而獨立創造出來的新事物的形象。
人類的發明創造離不開想象,學生的學習同樣離不開想象。雖然對小學生來說,想象力未必比知識更重要,但想象力影響兒童獲取知識,并影響兒童智力的發展,這是不容懷疑的。小學生語文學習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活動,閱讀時展開想象可深入課文意境。理解所學的內容,擴展知識領域,接受教育熏陶;作文時運用想象,可充實文章內容,描繪生動形象,增加感悟思維色彩。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這為培養兒童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此,我們應當憑借教材,聯系學生生活,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內外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二、兒童想象的發展過程從簡單到豐富,從沒有目的到有目的,從再造想象到創造想象
學前兒童的想象無意性較強,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想象,想象的內容具有直觀性、片面性和模仿性。兒童進入小學以后,隨著年齡、知識、經驗的增長,在教育教學的影響下有了長足的發展。
1.有意想象逐步發展到占主要地位,但無意想象仍起作用
(1)有意想象在教學的要求下迅速增長。初入學的兒童,他們的想象多半是無意想象,但由于教學中教師經常要求他們按一定的目的任務展開想象,因而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例如: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創造性復述和表情朗讀,分角色朗讀。在創造性復述中必須伴隨著相應的想象;表情朗讀或分角色朗讀則要求學生扮演角色,以作品中的人物身份,按情節發展所規定的情景來作為表情朗讀,也需要豐富的想象。
(2)想象的現實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學前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喜歡童話故事,看動畫片,木偶戲等。但隨著年級的升高,他們便逐漸懂得這些作品全是虛構的,興趣逐漸降低轉而對那些更富有現實意義的作品和影視感興趣。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發展,他們不僅能把看到的事物描繪出來,而且能增強想象的概括性和邏輯性,他們的作文,能通過生動形象的聯想,真實地再現人物、事件和場面。
2.再造想象更富有創造性成分,創造性想象日益發展
(1)一般說來,小學兒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復制和簡單再現的性質,以后獨立性和創造性才逐漸發展起來。低年級兒童的想象,常常是實在事物的簡單重現。例如,在復述中,在游戲活動中,往往重復成人的講述或模仿成人的動作,創造加工的成分不多。隨著年級的升高,在中高年級兒童的想象中,復雜和簡單再現的性質就逐漸減少,而對表象的創造性改造就日益明顯,日益增多。
(2)小學兒童的想象,不僅是再造想象或創造想象。最初都具有很大的具體性、直觀性,以后概括性、邏輯性才逐漸發展起來。
研究小學兒童作文中想象能力的發展時可以看到,一、二年級兒童寫人物時,必須以具體形象作為支柱,幾乎沒有什么創造;三、四年級學生寫人物時以真實為主,適當地加工修飾。有了創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級兒童寫人物時,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想象力。
三、想象是學生理解知識的重要條件之一
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想象。
1.動之以情,語導想象
小學語文課本選入了不少名篇佳作。文學作品的藝術特征之一是含蓄,這就需要在閱讀時展開想象的翅膀,對作品的形象和情節去深入領會。往往想象力越豐富,對作品的理解也就越深刻。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短短二十個字,寓問于答,言簡意深。“松下問童子”,問的什么,沒有明寫,以童子“言師采藥去”的回答,可以想象得出問的是“你的老師在家嗎”!以“只在此山中”的答辯,可以推想到“在什么地方采藥”的問話。而最后一句“云深不知處”,則是回答究竟在何處的。訪者的急切,童子的伶俐、隱者的高深,活脫而出。這樣,伴隨著對內容的領會不迭的想象,使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把握得更為具體、豐富。
2.品味語言,激發想象
語文教學必須注重語言因素,小學課本中有許多寫景狀物的情景描寫,教學中要引導兒童仔細品味,啟發想象,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受。
品味語言,要善于抓住重點詞語。如《桂林山水》第二段寫水,第三段寫山。寫水,突出“靜”“清”“綠”,可以啟發兒童想象漓江水面的寬闊平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鎮老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