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教學的經驗,根據我國內地高校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了在開設雙語教學課程的時候,要根據專業和學科特點有選擇地進行,特別是對于涉及中國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課程,應該保留中文教學。另外,對于師資培訓問題,提出了立足本校、自我培養的解決辦法。最后,本文指出內地高校開展雙語教學不應當僅僅是授課語言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比如采用“自適應”雙語教學模型,授課時應注意提問和思考的藝術。
一、引 言
開展雙語教學是目前高校教學改革中的一個熱門問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需要。為此,在2001-2007年間,教育部先后出臺了多項關于高等學校本科雙語教學的文件,明確指出要提高雙語教學的授課質量,加大雙語教學課程在所開設課程中的比重,鼓勵和支持高校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參與雙語教學活動,并通過教學研究和實踐等方式,探索有效的雙語教學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本科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和運用英語從事科研活動的能力。另外,教育部還設立了“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該項目與“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相互呼應,是衡量高校本科教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對深化雙語教學起到了引導和推動作用。
為了提高黑龍江省高校的雙語教學水平,黑龍江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舉辦了黑龍江省高校中青年雙語教學骨干教師培訓班,赴香港中文大學進行雙語教學的培訓。本文在總結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教學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雙語課程開設、雙語師資培訓和雙語教學模型等問題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二、香港中文大學的雙語教學
1.雙語教學情況
香港中文大學的教育實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即中文和英文,“三語”即普通話、英語和粵語。在教學中,有些課程用普通話講授、有些用英語講授、有些則用粵語。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提供的資料,采用全英文授課的課程和專業包括:英語文學、醫學和藥劑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和系統工程;采用英文授課但實驗時使用粵語的課程和專業包括:計算機、電子工程、地理、政府和公共行政;采用中英雙語的課程和專業包括:教育學、運動科學、管理科學、數學、音樂和哲學。
雖然香港中文大學對自己未來發展的定位是背靠大陸、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與西方接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本土人才,但其在辦學理念上一直堅持“中英并舉”辦“中國人”的大學的原則,而不是推崇英語為主、漢語為輔、全盤西化的方式。正是源于這種辦學理念,其授課原則可以歸結為:普世性的科目,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及工程科學等課程,文化差異少,且國際慣用英語,原則上用英語講授;涉及中國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科目,原則上用普通話講授,這有助于汲取中國文化數千年所積累的文化財富;與本地文化和社會相關的科目。原則上以粵語講授,可以起到保留本地文化遺產的作用。另外,當班級中有留學生的時候(即使只有一名留學生),教師也必須用英文授課。由此可見,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2.師資情況
師資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首要基礎條件。香港中文大學非常注重教師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每位應聘香港中文大學教師職位的申請人簡歷都會被發送到該領域中10位國際知名學者手中,從而獲得專家對應聘者學術水平的評估。另外,對申請人的英文水平要求很高,從圖1可以看出,對于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和管理等國際化的專業,其外籍教師的比重很高,即使以中文為母語的教師,也要求有國外教育和工作經歷。這一點是內地高校很難做到的,它保證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師能夠勝任全英文授課,在利用英語進行知識傳授時,不會出現任何障礙。
3.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觀強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掌握知識的過程必須由學生自己動眼、動手、動口、動腦才能真正奏效,離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的任何指導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在香港中文大學的觀摩課上,學生是課堂的中心,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和討論,教學環境基本上是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比如:香港中文大學任伯江博士在授課時,采用的是“問題式”教學法,整個過程是一個設問——質疑——釋疑的過程。首先由教師提出討論問題,讓學生尋找答案,再與教師交流,教師則有針對性地解答、輔導。體現了高等教學過程的探索性和研究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把學習過程真正變為一個思維和互動的過程,使其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
從“問題式”教學方法的過程可以看出。雖然學生成為了教學主體,但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強化了,教師必須具有控制全局、答疑解惑、畫龍點睛的能力。也就是說,雙語教學活動中,一名合格的雙語教師不僅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靈活駕馭兩種語言的能力,可見,雙語教學的成敗仍然由師資水平決定。
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在于不僅增強了課堂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也促使授課教師深入鉆研,不斷提高,形成了一種師生共同促進的良性局面。另外,教師會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結合授課內容介紹給學生,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做到有的放矢。
三、借鑒和啟示
1.內地高校雙語課程的開設
2001年9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頒布后,內地高校的雙語教學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展現出了蓬勃生機。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主要問題可以總結為:重數量輕質量,流于形式缺少內涵。為了迎接教學檢查和評估,內地很多高校盲目地推出了數量眾多的雙語教學課程。對比擁有40多年雙語教學經驗的香港中文大學,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雙語教學(或者是全英文教學)。開設雙語教學的課程應該從實際出發,根據專業和學科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如果專業內容和背景知識與中國本土文化息息相關,就應該考慮保留中文授課。

另外,雖然本科高年級學生都通過了英語等級考試,但是其對英文專業詞匯的掌握甚少。針對這一情況,在開設專業課雙語教學之前,應該首先開設專業英語課,使學生初步掌握本專業的專業詞匯,從而為后續的專業課雙語教學奠定基礎、節約時間、提高授課效率。
2.雙語師資隊伍的建立
“人之善在于教,教之善在于師。”實現雙語教學的關鍵在于擁有一大批正確把握雙語教學理念、合理駕馭雙語教學語言、圓滿實現教學目的的專業課教師隊伍。根據內地高校的實際情況和經濟實力,很難像香港中文大學那樣長期聘請大批專任外籍教師來校工作,并承擔教學任務。在這種形勢下,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雙語教學人才。
目前,關于雙語師資培訓問題,很多學者認為要將教師送到國外進行外語培訓。但這樣做的成本過高,而且我們的教師基礎很好(高校新聘用的教師原則上都具有博士學歷),學校可以通過短期聘請優秀雙語教師來校講學和示范課程演示
等方式,給本校教師創造提高教學(特別是雙語教學)水平的機會,這樣做既可以降低成本,又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另外,內地高校的外語系(院)基本上都聘請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可以聘用本校外籍教師對雙語教師進行培訓(內地高校教師的讀寫能力基本上沒有問題),從而解決英語口語表達的問題。如果能夠持之以恒,稍加時日,我國內地高校的雙語師資隊伍必然會逐漸壯大。
3.教學法的改革
雙語教學不應該只是形式上的英語授課,更應該注重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國外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手段,引入到課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實現真正意義的雙語教學。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沒有活力,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容易讓學生將雙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混為一談,導致學生只是記住了一些專業英語詞匯或是掌握了簡單的英語表述方法,而不能將英語作為工具,更深入地理解專業知識。這違背了雙語教學的初衷,無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結合香港中文大學任伯江博士的培訓材料,本文提出了以下兩種(雙語)授課模式:
(1)“自適應”雙語教學模型(ADAPT Model for BilingualEducation)
之所以稱為“自適應”模型,圖2中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起來是“自適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而言,就是在授課前,對學生的英文水平進行一次測評(即圖2中的第一個A,Assessment)。例如:采用簡短的自我介紹、查閱選課學生的4、6級成績等形式,使教師對學生英語能力的整體情況有一個概況性的了解,從而為雙語授課時英文與中文的比重、專業詞匯的講解、英語句式的結構等提供參考和指導。而后,根據學生的整體英文水平,制定相應的授課計劃(即模型中的D,Develop a plan),由于每屆學生的英語水平會有差別,因此,雙語教師要根據專業知識點、難易程度和學生水平等情況。對整個課程規劃進行調整。計劃制定完畢,就要按計劃執行(即模型中第二個A,Acton the plan)。模型中的P指的是在按計劃執行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這時就要通過階段自查(Processcheck),對計劃進行修改,只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后,雙語教學過程必須建立評價體系(即模型中的T,Test and recommend),可以通過教師互評、學生評教等方式,從而幫助和督促授課教師,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
由此可見,該模型之所以稱為“自適應”模型,還在于經過以上各個環節后,在每學期結束時授課教師要根據所有的建議,重新修改教案、改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形成一個反饋系統,不斷完善。
(2)提問和思考的藝術(Art ofThinking andQuestioning)
“問題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的有效教學手段,如何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則是教師的授課藝術和水平所在。這里著重談一下,“問題式”教學的注意事項,第一是停頓(Pause),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切不自問自答,長此以往,學生會滋生惰性,等待老師給出答案,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第二是引導(Prompt),提出問題后,授課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如果學生對問題比較茫然,就要通過提示等手段,啟發學生尋找答案。第三是分組(Group),分組討論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回答老師提問時容易緊張,然而彼此間交流時則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觀點。因此,在課堂上,隨機劃分討論小組,最后每組選派代表發言,效果頗佳。第四是贊許(Praise),對待學生的答案要采取寬容的心態,不要苛求盡善盡美,只要學生敢于回答,就要給予表揚,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踴躍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4.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如前文所述,學生對雙語課程的適應程度和學習效果,是直接衡量雙語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作為雙語課程的任課教師必需加強與學生之間的反饋交流,通過與學生交談、舉辦專題講座、進行期中教學檢查等渠道,傾聽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及時掌握雙語課程的教學狀況。并進行適當調整。課堂上活躍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多聽多說,盡量運用英語進行課堂發言和討論,使學生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幫助克服傳統教學模式所造成的“啞巴英語”的弊端。
四、結 論
總之,內地高校的雙語教學任重道遠,目前仍處在嘗試和探索階段。本文借鑒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教學的經驗。提出了雙語教學不應當僅僅是教學語言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上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雙語教學不流于形式,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另外,從我國內地高校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雙語課程的開設要量力而行,雙語教師的培養要以本土(本校)教師為主。
參考文獻
[1]趙光輝,靳國慶,吳振利,高校雙語教學:香港中文大學取經歸來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年6期25-26
[2]劉卓夫,香港雙語教學模式及其對內地雙語教學的啟示[J],教書育人,2006年11期53-54
[3]劉晶,關于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教學的若干啟示[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1期124-125
[4]申沛,馮永平,推進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明,中國大學教學,2005年2期
[5]李麗樺,香港EMI學校雙語教學實踐及其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5期86-88
[6]秦怡紅,內地普通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初探——香港中文大學雙語教學經驗借鑒[J],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1期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