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雕原理
根雕,是利用樹根、竹根的自然形態,依形度勢,象形取意,經巧妙加工而成的各種觀賞品和實用品,兼具天然美和人工美,被人們觀賞和收藏。一般情況下,制作一件根雕工藝品要經過以下幾道加工程序:先是采集根材;接著是去皮清污,去皮主要是在不損傷根材和破壞紋理條件下,清除根材的纖維及孔隙內的泥沙;第三步是構思造型,根據根材個性琢磨造型;第四步是雕刻成型,根據構思動手加工,裁截掉多余的根須,雕刻時以天然形狀為主,盡量做到精巧,不留痕跡;第五步是打磨,打磨是將傷口痕跡磨平、拋光,在不破壞原有的色澤和紋理情況下使表面光亮可鑒;第六步是上色,上色可使根雕工藝品保持自然色澤,并能防止蟲蛀和腐爛,延長其壽命;最后一道工序是命名,起名時根據其造型特征及意境等全面考慮,一個好的名字可讓根雕工藝品增值不少。
經過以上工序,那些被棄之荒野的樹根,看似無用的廢料,就被根雕藝術家雕琢成了藝術品,原因就在根雕藝術家先看到了樹根的優點,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它們身上的美;那些像人、像物的樹根,其實只是有那么一點相像。如果不經過雕琢,它們成不了栩栩如生的人或物,也實現不了樹根的藝術價值。
二、根雕與育人的相似性
人生永遠是半成品,就像一塊樹根。讓樹根成為根雕需要智慧,需要經營和把握。可以說,每一塊樹根都有可能成為根雕,關鍵是如何去捕捉靈感,苦心構思,精雕細琢。同理,學生的原始狀態就像一塊樹根,有可能被當成“柴火”燒,也有可能成為一件藝術品。教育的意義在于為學生尋求價值。教育的過程也如同一位根雕藝術家加工根雕藝術品。對教育來說,好的教育體現在教育能力上,即具有促使所有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教育的任務是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
首先,兩者在審美眼光方面有相似之處。羅丹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鐘子期用審美的耳朵聽出伯牙的音律之美,遂成“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蔡元培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行伍出身的沈從文的文才之美,沈從文最終成為著名作家。根雕藝術家拿到樹根,就會先看它的優點。教育者看待學生時,也不能先看學生的缺點,而是要把缺點看作其發展的起點,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優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未來。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其次,兩者的塑造過程也很相似。根雕師依據樹根的特色和價值,從不同的角度尋求雕刻的切入點,再依照心中思路進行細致的雕琢,打磨補色。而好的教育者是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從多角度評價學生,找到教育的切入點。針對學生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長處。
因此從實質上來看,根雕和育人有著相同的理念。即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所謂“輕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駿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人人有才,都可成才。最終要以長補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三、獨立學院學生是有特點的“樹根”
和普通重點高校學生相比,獨立學院的學生有以下特點:一是生源特點。由于學校層次的定位,獨立學院的學生入學時高考成績普遍較低,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情況較好;學生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不少人在文學、藝術、技藝、操作上各有自己的愛好與特長,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熱情極高;個性較強,易于接受新事物,動手能力較強;缺點是學習基礎不夠扎實,自我約束力差,學習的自主性不夠強。二是心理特點。一方面在經歷過高考失利的挫折后,他們有著改變命運的愿望與沖動;大多數學生認為上獨立學院是一個新的起點,應當努力向前。他們情感豐富、善于交際,富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同情心。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條件相對較優越,有些學生在學習上不思進取,學習上的自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的潛力,甚至對學校的激勵措施都不感興趣。同時社會上有些人認為進了公辦院校才算是上真正的大學,有些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畢業生也存在偏見,這讓一些獨立學院學生有一種自卑感,學習積極性不高。
四、獨立學院教師如何實施根雕式育人
1.根雕師式的教師要善于發現“根”的特色
根雕師之所以能把或凸凹疤節,或扭曲迂回,或殘缺洞窟,并不十全十美的樹根雕刻成有價值的根雕藝術品,關鍵在于他們能從多角度、多層面看待根的價值。對待學生也應如此,獨立學院的學生就像各種各樣的“樹根”,盡管入學時基礎較弱,但在個性、能力和興趣等諸多方面的差異較大,有些特長較突出。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相適應的教育活動。教師不能著眼于挑毛病,如果這樣,獨立學院的大多數學生會被劃入“后進生”行列;如果教師著眼于欣賞和贊美,就會發現獨立學院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特色和價值,每個學生都是一片有待開發或進一步開墾的土地。
2.根雕師式的教師要掌握雕琢藝術
首先,要剔不足。確定了根雕的角度之后,第一步是剔除不足,這樣才能凸顯“根”的價值。在教育中,教師要注意針對學生的不足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克服自身的不足。對那些自制力差、違反紀律的學生,可常進行個別談話,耐心說服和引導;對文化基礎差的學生,最好采取降低要求,循序漸進,多做個別輔導的方法;對性格內向的學生,要經常組織他們參加各種集體性的活動,給他們鍛煉機會;對有強烈進取心的學生應多加鼓勵,引導他們向更高層次學習。要多給學生表揚和激勵,強化他們的成就體驗,鞏固他們已取得的點滴成績,讓學生在點滴進步的積累中成長。
其次,要補缺憾。大多數“根”或多或少存在缺憾,一個有經驗的根雕師會恰當地彌補這些缺憾,使根雕美觀自然。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質和主動求知及探究的能力。對大學生來說,大學時期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獲取知識、能力的關鍵時期。
再次,要展其長。根雕的關鍵是突出其長,順著根的長勢、已經定形的形狀和利用其優勢,再下精雕細刻的“水磨”功夫。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揚長避短。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學生的學習表現不理想、學習成績不優秀,并不能說明這個學生的其他智能不優秀,更不能說明他在未來不能取得成就。因此要從多個角度去評價和看待每一位學生,發揮其獨特的價值。教育的目的不是強求所有的學生都能按照同一標準去發展,而是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強項,發揮其內在的潛力。像李鎮西先生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過的:教育也要“隨形就象”“適形造型”,即要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要結合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和實際,要找準該學生的最佳發展方向和發展狀態,尋找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IX\"來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每個學生都是寶,教育者就是要做個善雕者。
3.根雕師式的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
根雕的過程講求“三雕七磨”的耐心,雕磨過的部分和根的形態盡量融為一體,不露雕琢痕跡。有時為了一件優秀作品,根雕者需要花幾年的功夫。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大學生僅有的四年時間內,教師需要長期關注,有恒心和耐性。教育就是耐心的過程,面對獨立學院少數學生的頑劣和淘氣,教師需要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來不得半點馬虎和粗糙,教師的耐心意味著教師愿意給學生一種在成長過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教師的細心表現為教師對教育細節的關注和教育中每一個環節的把握。實際上是要求教師用愛心、細心、信心去精雕細琢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充滿理解、尊重和期望。
4.根雕師式的教師要有豐富的學識
從事根雕藝術的人學識越廣博,想象力越豐盛,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就越能震動欣賞者的心靈,喚起人們的情思。因此他們一般都對美術、歷史、詩詞繪畫、書法、文學、美學有所了解。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僅要傳授前人積累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大學教師扮演著文化人、學術人、教育者等多種角色,從知識和能力層面來看,學生是站在教師的肩膀上看世界的,只有站在高大、堅實的肩膀之上,學生的視野才能遼闊,胸懷才能寬廣。具有廣博的現代文化科學技術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的教師,他的思維更深邃、表達更生動明晰,其價值觀、審美情感的折射是學生個體文化建構的重要參照。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追溯知識的來源、形成、應用和發展;用自身完善的知識結構開闊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學生不僅能獲得各相關領域的知識,還會得到智慧的啟迪和美的享受。教師的精神風貌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每一個教學環節,與學生更容易建立起雙向的師生關系,達到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思想碰撞。而教師要幫助學生具有正確鑒賞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心靈美和創造美的觀念與能力,首先自己要有審美體驗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沙根雕[J],黑龍江教育,2002(3),
[2]張彥,根雕:東方最具特色的藝術[J],中國民營科技與經濟,2004(12)
[3]唐禾木,根雕工藝品的造型及加工[J],云南林業2005(6)
[4]李志,王志強,根雕與育人[J],青年教師2006(10)
[5]查一路,樹根與根雕[J]心理與健康,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