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以“立業成家”作為人一生當中的兩件大事,可見職業的成敗直接決定著人生的成敗。在現代社會,職業的成功與否與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隨著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要想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就需要迅速適應從學校環境向職業領域的轉變。這種轉變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他們是否具備社會所認可的職業素養。同時還需要認識到,這種素養絕不是朝夕可獲的。因此,大學階段的職業素養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而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以上部分的占1/8,代表大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是人們看得見的、顯性的職業素養。而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體的7/8,它代表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是人們看不見的、隱性的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共同構成了大學生所應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
一、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及其形成原因
通過對在校高職生的調查發現,不少大學生存在著集體主義思想淡薄、責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怕苦、怕累、學習懶惰、紀律松弛、揮霍浪費、自我管理能力較為薄弱等不良品質。結果導致自身職業素養不高。通過走訪用工單位,我們還了解到多數企業認為近年來招入的學生職業素養不高,表現在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奉獻精神、與他人溝通的能力差、不具備團隊協作意識等。可見近幾年高職院校在就業率增長的同時,就業的質量并沒有隨著提高,企業的用工滿意度并不好,家長和學生對就業的滿意度也并不高。
原因一:一項調查表明,在學校里學生和教師對“職業素養”內涵有所了解的僅占65%,學生認為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加強職業素養培養的僅占24%,認為提高職業素養對就業起著重要作用的占80%,認為具備良好職業素養對人生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占83%。由此可見,目前在高校內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還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未得到學生的重視。
原因二:盡管目前受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影響,有的學校也開始意識到當前教育的缺失所在,并采取相應措施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補強。但大多數學校側重于對學生顯性素養的培養,以求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例如: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講座,舉辦簡歷制作技巧、面試與求職技巧培訓等。這種以提高學校的就業率為目標的補強方式往往忽視隱性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忽視職場價值觀、職業思維、職業道德、職業習慣方面的學習,而這些恰恰是學生走上社會后企業所最看重的地方,因此很難從根本上彌補其缺失的職業素養。
二、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必要性
在學生工作中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學生工作自身的要求。
1.學生工作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大眾對高職教育的熱情主要是來自對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比較高,學生畢業后都希望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學生職業素養不高,畢業時很難就業,家長的教育投資得不到回報,人們對高職教育的不滿勢必會增加,這必然不利于高職教育的發展,也影響社會的和諧。因此,學生工作者必須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切實為學生的發展和未來著想,將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學生,使學生從我們的教育中受益,實現個人的最大價值,這也正是學生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2.實現學生工作目標的需要。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大量的高技能合格人才,學生工作在其中擔負著學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及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發展服務的重任。學生工作和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對象面對的都是學生,在教育內容上具有交融性,在培養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在學生工作中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有著先天的優勢。學生工作要把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納入其中,寓職業素養培養于學生工作的各個方面,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提高學生的素質,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才能夠實現學生工作的全部目標。
3.探索具有高職特色學生工作管理模式的需要。近幾年,高職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特別是開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以來,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有了一個新的提升,而國家示范性項目建設大多注重的是課程,學生工作很少被提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學生工作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存在著管理理念滯后、管理效果不高等缺點。將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納入學生工作之中,可以發揮學生工作部門的人力資源優勢,更好地利用已經積累的經驗,充分激發學生工作者的創造力,探索出具有高職特色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實現學生工作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雙贏。
三、在學生工作中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內容
職業素養培養的內容涉及面很廣,覆蓋的內容也比較多,與學生工作相關的部分主要是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團結合作、勤奮鉆研、言行有責。因此,職業素養的培養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品質的培養。許多單位在與學生簽訂就業協議時首先考察的是人品,其次才是個人能力。大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主要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紀教育。
2.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團結合作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現代社會大生產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方式要求人們有高度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敬業精神的培養。美國心理學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致使—些聰明人事業失敗的重要原因是:盡管我們個人的才華和學識都很出色。然而無法彌補更為致命的缺陷——缺乏敬業的投入、缺乏由對自身的責任感激發出來的主動性。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可以進一步證明勤奮、敬業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4.職業技能的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是高職院校的特色所在,具有嫻熟的專業技能是高職生從業的基本要求,它關系到未來勞動者素質的高低。
四、加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途徑
結合學生工作的職責,構建“五模塊”框架培養模式,寓職業素養培養于各個模塊之中。
1.寓職業素養培養于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之中。學生的日常行為管理體現在學生在校園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的管理和教育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良好的秩序意識。而秩序意識的培養是獲得良好職業素養的前提。學生工作者要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如:打掃寢室衛生、整理內務等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合作意識;按時起床、就寢等可以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不使用違規電器、出門遵守交通規則等可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與職業素養提高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主性。同時,學生工作者要加強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去體會、感悟,使這些良好素養深入人心而非流于形式。
2.寓職業素養培養于學生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動中。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三觀”教育,它與職業素養也有緊密的聯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環節上嵌入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能夠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平臺,如主題班會、社會實踐、黨團組織、社團等開展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勞動光榮、誠實守信、團結合作、愛崗敬業、服務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等觀念。
3.寓職業素養培養于社會實踐之中。構建富有高職特色的內涵豐富、主題突出、形式活潑、規范有序、扎實有效的社會實踐體系,讓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落實到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具體地說,就是以校園周圍的社區為依托,讓大學生到企業、農村掛職,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以就業創業基地為依托,學生在就業創業基地定崗實習鍛煉,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以德育基地為依托,組織學生參觀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以假期“三下鄉”為依托,號召學生用專業知識服務“三農”,開展社會調研,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4.寓職業素養培養于學風建設之中。學風建設是人才培養系統工程中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優良的學風能夠促使教育事業長久而健康地發展,不但能夠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而且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職的學生工作必須致力于學風建設,盡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一是要把學風建設作為學生工作整體發展思路的一部分,通過學生工作的開展使學生達到“樂學、勤學、會學”。二是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個體學習的動力。如通過舉辦技能展演、讀書筆記評選、學習經驗交流會、誠信考試等活動,鼓勵學生通過技能訓練和資格證書考試培養職業技能水平。三是建立長效機制,大力開展優良學風班風創建活動,以點帶面,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
5.寓職業素養培養于社團活動之中。學生社團歷來是開展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展示風采的機會,而且更是他們自身成長的平臺。因此,利用社團組織加強學生的職業素養成為高校學生工作需要面對的新課題。一是要發揮大學生社團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圍繞職業素養的能力培養項目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二是構建校、系、學生三級參與的職業素養類社團組織,由學校給予大力扶持,打造品牌社團。同時帶動其它類型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發展。三是在社團活動中要主動滲入與職業素養培養有關的教育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總之,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是新形勢下學生工作中一個新的方面,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當然,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離不開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的主渠道,也離不開大學生在職業素養方面的自我修養和自我鍛煉。
參考文獻
[1]董睿,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2]如何培養職業素養打造發展基礎[OB/OL].http://www.studa.net/renliziyuan/081215/13080084.html
[3]平蕓,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現代商貿工業,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