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自主創新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志,創新人才成為國家人才戰略的核心。因此,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并要求高等學校“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執行國家教育部門的相關精神和學校制訂的政策、策略,確保十七大報告中戰略目標的實現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引導、教育和培養。
一、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國家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企業招聘需要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發明創造都是由人完成,很顯然創新最后都落實在“人”上,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呢?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理論上的外因只是條件,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的原理,所以老師要加強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學生是未來國家創新人才的主體,他們是成為創新人才的內因,最終是否具有創新能力、或者具有多大的創新能力都是由他們決定。當然,事物的個體都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對每個學生來說,各人的特長、志向、興趣、理想、人生規劃等都各不相同,顯然如果采取過去那種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去培養學生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山東理工大學采取本科生導師制的管理方式,即給每個學生都安排一個導師,便于老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也有利于導師根據學生的人生規劃、價值取向和高校教育的使命,樹立適合每個學生自身條件的人生發展目標,制訂有利于目標實現的人生規劃。這樣對于學生來說,首先消除了學習的迷茫性,實現了由僵化管理到自我管理的順利轉型;其次,雖然學生的學習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其中受到最大影響的還是學習目標,特別是這種結合自身條件、人生價值觀、學習基礎和態度、志向等制定的符合實際且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人生目標;最后,我們知道,目標決定態度,態度決定結果,所以在這種明確的、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實現的人生目標激勵下,必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主動性又會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所以每年理工大學的考研率都很高,有的班甚至高達80-90%。
二、強化基礎,創造條件
丁肇中教授在一次和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生座談時講過:“在大學里,專業選得晚一些為好。數學多學一點很有用。我們強調創造力,但大學的基礎還是要有的”。創新需要條件,明確目標只是邁向成功的一步,所以要使學生具備創新能力,還必須使學生打好扎實的理論基礎,這一點對學生非常重要。事實上,確實有許多沒有上過多少學的人成為了科學家,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也確實有不少沒有上過多少學的人成為了企業家,但這些人成功的背后是人家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斷自我學習的結果,而不是放棄學習的結果。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讓學生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地分析現象的本質,才能糾正學生對基礎理論學習認識的偏差,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當然,作為學校,山東理工大學為了督促學生對基礎課程的學習,每年都定期舉辦各種數學、英語、物理建模等比賽,不僅對學生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也是對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檢閱,并通過對獲獎同學進行適當的獎勵來激勵更多的同學。只有這樣,才能為后期的發明創造良好的條件,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學習專業,加強引導
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只是為實現創新奠定了基礎,而要使學生成為創新人才,還必須具備相應的創造欲和創造性思維。近年來,許多高校為了順應學科的發展趨勢,每個專業都在原來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代表新技術發展趨勢和前沿水平的新課程,這樣就使得原來的許多課程不得不壓縮其教學課時數,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欲和創造思維就顯得特別重要。筆者認為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在授課內容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應該有選擇的、有目的地傳道、授業、解惑。在教學形式上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多變,在知識講解過程中應該做到適當延伸,把書本知識與身邊學生熟悉的東西聯系起來,使學生能感到學有所用,從而可以激發學生掌握知識的成就感,刺激學生的創新欲。
只有創造欲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其特定的內在規律,即對學生還要有意識地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所謂創造性思維,它是人類的一種高級心理活動,所以心理學家認為創造思維是指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的思維方式,而且能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創造性思維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后天培養與訓練的結果。卓別林為此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拉提琴或彈鋼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心理上的“自我調解”,有意識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引導、訓練和培養,即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發散思維、收斂思維、分合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等,為成功實現發明創造奠定基礎。
四、強化動手環節,提高水實踐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最缺少的是實踐經驗。每年企業招聘都找有工作經驗的人,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來說,實踐就顯得更為重要。為了檢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為了把學生的創新思考變為現實,更為了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必須在課堂之外增加必要的動手環節。
1.專業課程學習之前,首先進行參觀實習,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為學習理論知識奠定基礎。
2.學習過程加強試驗、實驗環節。即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試驗、實驗,自己動手完成試驗、實驗,自己動手分析試驗、實驗結果等。比如筆者在上農業機械學課程過程實驗時,不僅要求他們去做試驗,而且對于有些感覺結構比較好的裝置必須由學生親自去分解、組裝,甚至重新設計,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書本知識得到鞏固、驗證。而且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自己以后開發和提高創新設計積累經驗。
3.中期進行生產實習。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所以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的情況下,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將其送到相關部門進行生產實習,這樣不僅能使學生了解現實和理論的差距,運用和檢閱自己所學理論知識,而且可以發現、糾正書本上可能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4.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后都想小試牛刀,但是許多高校過去由于種種原因都忽視了學生的這種需求。事實上,學生在經過一些環節的培養和引導后,通過對實驗、身邊事物等的觀察和研究,產生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如果不付諸行動,可能也就是靈光一現,很快就過去了,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創新實踐的機會。如果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構思,并利用學校的創新試驗平臺,對所創新的內容進行設計、制造和實物化,那么即使在付諸行動中出現失敗,也能使學生明白失敗的原因,促使他對自己的創新方案進行反省,獲得難得的教訓。如果通過老師指點和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那么不僅是對其創造成果的一種肯定,更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提高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還可以帶動其他同學,激發他們的創造欲。
5.在學習后期進行綜合實習。由于大學階段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所以學校都會根據學習任務、專業要求對其進行分解,分步去學習,而在大四期間為了檢閱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會安排畢業設計。早些年,學校沒有安排學生進行綜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中經常出現一些“低級”錯誤。有些學生甚至無從下手,明顯缺少對知識活學活用的能力。近年來,學校根據每年就業單位要求學生有實踐經驗以及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改善教學效果,增加了學習后期的實習環節,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去工廠根據具體產品的加工和組裝進行動手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積累了初步的創新經驗,明顯提高了創新水平。
另外,大家知道,我們國家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實踐環節,要求各高校盡力增加一些助研崗位。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等。如山東理工大學鼓勵學生盡可能地加入到老師的科研項目之中,也鼓勵教師盡可能地吸收有能力的學生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近年來,學校通過各種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政策的推行,使學生的創新欲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和提高,如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思路明顯比較開闊,設計結構相對合理,圖紙質量明顯改善。另外,從近年來學生參加全國機電大賽、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比賽等的成績來看,無論獲獎數量還是獲獎層次上都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參與競爭,實現自我
只有競爭才能出效率,也只有比較才能發現差距。所以學校每年都積極鼓勵、組織學生參加學校、省及全國的各類大學生比賽,以便學生能夠學其所用、參與競爭、積極進取、實現自我、穩定提高,增強創新能力。通過參賽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向實踐的轉化,促使知識向生產力轉化邁出可喜的一步。
總之,學生的大學生活非常短暫,也非常重要。如果教師能夠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培養,不僅能幫助學生在創新能力培養上少走彎路、學好專業知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鍛煉與人相處的能力,開闊視野,形成知識層面的融會貫通,最終達到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將其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顧沛,把握研究性教學推進課堂教學方法改革[J]國高等教育,2009(7):31-38
[2]李友生,李玉清,產學研合作培養農業工程人才的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09(8):34-35
[3]劉獻君,創新教育理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1):18-20
[4]蔡勁松,抓住關鍵環節,提升高校科技創新實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9(7):39-40
[5]趙海濤,劉繼和,“基于問題的學習”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7(34):53-57
[6]李曉陽,我國本科生導師制:“減負”與轉型[J],江蘇教育,2009(1):68-70
[7]李芒,教學的核心:學習、教授、技術[J],北京教育,200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