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研究
志愿服務活動在世界各國源遠流長,它直接源自西方宗教性的慈善活動。19世紀時,英國實行“推動社區改造計劃”,參加這個計劃的人員開始被稱為“志愿服務者(volunteer)”。而從歐洲移民到北美大陸的人們為了克服面臨的生存困難,需要相互幫助,又把這種互助的做法在美洲殖民地延續下去,使得志愿服務活動在歐美萌芽,并發展壯大。在我國,雖然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極少見到“志愿服務”這類概念,但我國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并不是憑空產生或者單純的本來。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最樸素的社會互助精神的體現。雖然由于歷史、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各國對于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具體含義有著不同的理解,但總體來說,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本質的理解和認識還是比較一致的。
1.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定義
2001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安南在國際志愿者年的講話中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內涵做了一個概括:“志愿服務活動精神的核心是服務、團結的理想和共同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志愿服務精神是聯合國精神的最終體現。”2006年,中國共青團中央在《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中融合中國傳統思想,對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做了口號式的概括:“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此外,各種組織和學者對志愿服務活動還有多種定義。雖然各自的表述不同,但其實質基本統一。本文采用丁元竹、江汛清在《志愿活動研究:類型、評價與管理》一書中對志愿服務活動所做的概念定義:“志愿工作(volunteer Servive)是指任何人愿意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
2.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特點
概括來說,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志愿性。志愿服務是志愿者基于自身的良知、信念和責任感而自覺自愿地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活動。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求人們參加的服務活動不屬于志愿服務活動的范疇。(2)非營利性。非營利性不是說志愿者的服務絕對沒有任何報酬,而是指志愿服務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如果說政府或者某個社會組織為志愿者的花費提供了一定的補貼,為一些沒有經濟實力的人能夠無后顧之憂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或者說外一些職業從事志愿服務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這些也都屬于非營利性的范疇。目前,大多數國家都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對志愿者提供一些相應的物質保障。如日本政府給派往國外的志愿者發放一定的生活津貼、醫療費、保險費等;捷克于2002年制定的《志愿服務法(修正案)》規定,志愿者應當提交三個月內出具的治安證明和健康證明,當長期志愿服務每周平均時間超過20小時時,政府可為志愿者支付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3)公益性。志愿服務是出于維護社會和他人利益的目的而開展的活動。雖然志愿者本身也在服務的過程中受益,但這并無損于志愿服務活動本身的公益性。(4)組織性。志愿性質的活動自古有之,但分散、個體的行為一般被理解為民間互助活動。現代意義上的志愿服務是由自愿投身公益事業的志愿者結成的自治性組織實施的工作,是組織化的行為。1971年,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正式成立,將志愿服務活動正式納入聯合國進行人道主義援助計劃、技術合作、改善人權、促進民主與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給予了制度上的保證。我國也在1994年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截止到2007年,在我國經過規范注冊的志愿者已達251 1萬多人。
3.我國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發展的概況
我國帶有青年志愿者意義的活動由來已久。上世紀60年代開展的學雷鋒活動就具有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雛形。但這類活動大多帶有一定的政治運動色彩,并主要是分散、單一和個體形式的服務,沒有達到組織化和規模化,也沒有建立一套持久的機制。上世紀90年代,在共青團中央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鐵路系統2萬多名青年組成860多個隊伍,在2400多公里的京廣鐵路沿線的120多個車站、33趟列車上開展了“鐵路青年志愿者學雷鋒迎春運志愿活動”,首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志愿性、非營利性、公益性、組織性的青年志愿服務事業正式啟動。1993年12月,共青團第十三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發展規劃》,決定把實施“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作為新時期青年工作的重點。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作為“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先行啟動項目,迅速在全國開展起來。
1994年12月5日,共青團中央成立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組織和指導全國青年志愿者的服務活動。2006年,團中央制定了《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推廣志愿者注冊制度。規定年滿14周歲,具有奉獻精神,具備與所參加的支援服務項目及活動相應的素質和知識,按照一定程序在一個基層團組織或志愿服務組織注冊登記,從事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工作,就可以成為一名志愿者。這帶動和促進了志愿服務的組織、項目、機制等各項建設整體發展。截至2007年12月,全國累計已有超過2.68億人次在扶貧開發、社區建設、環境保護、搶險救災、大型活動等領域為社會提供了超過61億小時的志愿服務。
4.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意義
1994年胡錦濤同志在致中國青年志愿協會成立大會的賀信中寫道:“青年志愿者行動是適應時代呼喚和社會需要應運而生的。它作為共青團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樹立時代新風,促進青年健康成長,都產生著積極作用”。隨著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國深入、持續的發展,它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已遠遠超過了一般的活動,在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緩和社會矛盾等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1)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不同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緩解由于社會群體分化所帶來的矛盾,補救或預防某些社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競爭力和提高了經濟建設的效率,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社會分化。據全國總工會統計,目前全國尚未享受到社會保障的人數約有4.3億,全國約有700萬下崗職工生活困難,在農村還有8000萬的貧困人口。另外,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8897萬,占總人口的6,96%。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單親家庭子女、下崗職工等有特殊困難的社會弱勢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的關心和幫助。
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志愿服務可以用兩種方式參與補救和預防社會問題的發生與惡化:其一是通過直接補救的方式,比如救援搶險。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6月3日,中國共青團中央和各級團組織緊急招募338.7萬名志愿者參與抗震救災服務,在國家搶險救災中承擔了急難險重任務。他們在醫療救護、義務獻血、物資配送、心理調試、災后重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了災情蔓延和惡化,避免了社會經濟的更大損失。其二是通過喚起社會良知,形成社會認同。通過宣傳號召,從最廣泛的層面上喚起社會群體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并形成共識。從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去解決。
(2)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創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曾指出,在世界各地,志愿者的貢獻中的經濟因素往往被忽視。根據一些國家的統計,志愿服務工作能夠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到14%左右。例如在美國,志愿者的服務相當于900萬工作者的全時工作量,每年創造255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志愿服務活動既不需要政府較多的投入,又能夠滿足社會群體對服務的需求,并且有著較低的成本,能夠創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國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發展于社會變革時期,它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載體。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將分散的、個人的道德理性和道德熱情融入到規范化、制度化的社會服務體系中,有效地承載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這一歷史重任。在實踐中履行了傳統美德的要求,在服務中實現了志愿者的諾言,在活動中切實貫徹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能促使整個社會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增強了社會的親和度與凝聚力。不僅如此,志愿者本身在進行服務活動之后也更明確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研究
1.人格與健康人格
對于人格,在心理學上有比較系統的研究。我國著名心理學者陳仲庚先生在綜合各種關于人格的定義之后,認為人格“是個體內在的在行為上的傾向性,它表現一個人在不斷變化中的全體和綜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予人特色的身心組織”。口’這一定義揭示出了人格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與馬克思所說的“只有在自己的類存中,只有作為人們,才是人格的現實的理念”有著相同之處。在馬克思看來,人格是人在某種特定的社會關系中形成、并在其中表現出來的精神特質。綜合心理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人格的界定,人格是一個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行為諸方面綜合的整體概念,是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的總和,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特有的自我。它是心身統一、內外統一的整體。它包括人的各種心理過程,如認知能力、行為動機、情緒反應、人際關系、態度信仰、道德價值、審美情趣等。
健康的人格則是指能全面體現人格的心身統一、內外統一的整體性與心理過程的全面性和穩定性的境界,是多種人格特征的完備結合與有機統一。“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提出健康人格應包括的一些方面:(1)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一方面能自我認可,接受屬于自己的一切。從而形成對自己較積極的看法;另一方面能自我客體化,對自己的所有及所缺有較清晰的認識。(2)智能結構健全而合理。具有良好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沒有認知障礙,各種認識能力有機結合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3)能和諧處理好人際關系,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不斷進行社會化活動。(4)樂意為社會服務,富有較強的事業心,具有一定的創造性和競爭意識。(5)良好的情緒和意志,情感飽滿適度。有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不怕挫折,有毅力。(6)高品位的鑒賞力和高境界品味。能控制私欲,坦誠生活,不為物質生活所累,不為庸人俗事所擾”。
2.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問題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社會變革的年代,社會的轉型、時代的巨變對大學生的立身行事有著極大的影響。作為一個具有高智商和較豐厚知識的群體,大學生憑借自身所具備的知識和信息優勢,緊跟時代潮流,形成了自身的人格優勢——健康、積極、向上,與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步。但也應該看到,大學生的人格在現實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浙江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名家黃學規教授與同事從2000年起對浙江財經學院的1020名大學生的人格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在他們的系列調查報告中得出的結論是:“大學生的人格現狀不容樂觀。”參照健康人格標準,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1)在人際關系處理上以自我為中心,關心他人和集體的時候少。理想信念缺失,唯利是圖。功利色彩較重。(2)經受不住打擊和挫折。一遇到失敗就灰心喪氣,難以調整心態,自暴自棄甚至一蹶不振,思想出現極端,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自己。(3)責任意識缺乏。例如一個大學生與幾家用人單位簽工作合同的事情時有發生,全然不顧合同的嚴肅性。還有大學生畢業多年不還銀行的助學貸款的事情發生,這些都是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的表現。
三、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是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系統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需要通過教育和輿論等各種形式把有關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相關原則、社會規范、道德標準等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則需要大學生自身在社會中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由被動到自覺,主動地追求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發展,克服自身發展中的不良傾向,使自己的人格發展符合社會的要求。相比課堂教育等傳統形式,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人格的培養有著更直接的影響。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也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應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
1.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和諧處理人際關系
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一個有組織的活動,為了完成一個共同的志愿目標,它將不同的志愿者融合為一體。在這個從分散到集中的過程中,因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大學生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團隊歸屬感。從每一個志愿服務團隊看,團隊內部都有相應的分工,有分工就有協作,分工不協作,就會對整個團隊的志愿服務工作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這就要參與志愿服務的每個大學生都要相互之間進行良好的協作,這有助于幫助大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等人格發展的不良傾向,在實踐中認識到協作精神的重要性,從而學習和諧處理人際關系。
2.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大學生磨練意志和堅定信念
大學生初涉社會實踐這個大課堂,不可能一馬平川、風平浪靜,必然要遇到許多自己從未經歷過的困難和從未遇過的問題,必然要碰到許多一時難以解決的棘手難題,甚至遭受暫時的挫折。這就需要他們以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去認識困難、解決困難、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實現自己當初所設定的目標。實踐證明,在艱苦條件下,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了大學生獨立、果斷處事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磨練了大學生的意志,堅定了他們的信念,這是單一的課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3.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青年志愿服務的開展為大學生觀察社會、了解國情提供了實踐的沃土。大學生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為,了解到普通人生活的艱苦,使他們身臨其境,受到教育和感染,由此使自己對于人生和世界的認識得到進一步升華。為大學生提供了追求真理和正義、積極進取和創新、不斷完善個人素質的巨大力量。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們自覺投身于“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時代洪流之中,“凈化自己、照亮別人”,在志愿活動期間表現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懷,從而創造性地開展活動,發展和完善自身,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結 語
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也是他們人格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標志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充分調動了大學生對健康人格的自覺追求,強調為社會做貢獻,百折不撓。它的開展使得大學生在助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自助。
參考文獻
[1]張敏杰,歐美志愿服務工作考察[M]青年研究,1997(4),
[2]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牟,
[4]阿歷克斯·莫克爾斯,人的現代化素質探索[M],曹忠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5]周和嶺,醫學。理學原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阜,
[6]曹衛洲,國外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概況[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
[7]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研究報告(續)[J]中國青年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