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成功實現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變。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已達2900萬人,高等教育規模已先后超過了俄羅斯、印度和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7000萬人,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員總數居世界第二,年授予博士學位數居世界第三。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國,但還不是高等教育強國,我國需要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
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情況,面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新要求,面對世界格局深刻變革、中國國際地位大幅提高的新形勢,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須以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為戰略目標,實現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貢獻能力的全面提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和平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一、高等教育強國指標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但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強國?怎樣才能稱得上高等教育強國?高等教育強國的指標有哪些?這些問題正在研究討論中,目前還未能達成廣泛的共識。科學地確定高等教育強國的指標體系,有利于檢驗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也有利于找出一國高等教育發展所存在的差距,明確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與路徑選擇。
關于高等教育強國指標體系,有學者提出應該包括規模指標、質量指標、結構指標、投入指標、觀念指標五個方面。也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強國指標應從以下方面來確定,它們分別是:一流大學(及一流學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學入學率、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等教育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貢獻率、高等教育對社會文化觀念的引領作用、本國大學對外國學生的吸引程度、先進的具有引導作用的大學理念、民主開放與鼓勵創新的高等教育管理等八個方面。
我們認為,高等教育強國的概念應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水平,二是高等教育對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和對于世界的影響力。因此,我們將高等教育強國的指標分為以下幾個維度:一是高等教育的規模。包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主要勞動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二是高等教育的質量。包括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高等教育是否協調發展、高等教育對于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在世界的影響力;三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包括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特別是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生均經費等;四是高等教育的效能,包括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二、高等教育規模
高等教育規模主要包括該國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該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和該國主要勞動力人口即25-64歲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2006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2500萬人,總量躍居世界第一,毛入學率為22%。同時期,八國集團(簡稱G8,是由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等八國組成的一個國際性組織。八國集團的高等教育,整體上代表著世界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八國集團各成員國都屬于高等教育強國,因此,我們有必要拿我國高等教育與之進行比較。)各成員國的在校生規模雖不及我國,但毛入學率遠高于我國,超過50%的分界線,達到了普及化水平。我國由于人口基數大,毛入學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所增加的學生數將是巨大的。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有國家的經濟總量規模(GDP)、人均GDP、城鎮化水平、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量等因素,其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起決定性作用。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決定了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和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決定了社會對人才的吸納能力和科技應用水平。根據國際經驗,要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應該達到50%。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能否達到50%?我們分析,達到50%的可能性不大,達到或超過40%是較為合適的。為什么覺得40%比較合適?我們的預測分析如下:
從經濟方面看,在假定宏觀經濟政策保持中性、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國際經濟保持正常發展趨勢的條件下,以2008年為基數,如果以年均增長8%計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20年將達到75.7萬億人民幣。按人口14.1億計算,我國人均GDP將達到53687元。假如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按1:6計算,我國人均GDP將達到8947美元。
從國際經驗看,西歐國家二戰后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普遍在5%左右,英國、法國、德國在1965-1970年間用20-25年左右時間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提高到15%,再用20-30年的時間使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5%左右提高到50%。1965年,法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4.2%,其人均GDP為9464美元(為方便比較,按200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其人均GDP為23932美元。1970年,英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4.4%,其人均GDP為13036美元,199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9.5%,其人均GDP為21244美元。1970年,聯邦德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3.4%,其人均GDP為12130美元。1995年,德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4%,其人均GDP為21073美元。美國用兩個30年(1911-1941年、1941-197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高等教育大眾化(15%)與普及化(50%)的國家。1970年,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的時候,其國民的人均GDP為18150美元。日本用23年、31年(1947-1970年、1971-2002年)實現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到15%、50%的飛躍。197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其人均GDP為17345美元,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5%,其人均GDP為36787美元。


根據上述我國2020年經濟總量、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等情況,到2020年,把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控制在40%左右是比較合適的。盡管40%的毛入學率比起八國集團各成員國來說要低一些甚至很多,但從我國人均GDP水平和人口基數大的國情出發,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的水平在規模上已經初步邁入了高等教育強國。
主要勞動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反映的是一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發展水平。我國高等教育已有逾百年的歷史。但新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起點較低,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發展速度較慢,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相對稀缺。我國25-64歲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為6-8%,與八國集團成員國的水平相差較大,除與意大利的差距較小外,與其他各國的差距在20個百分點左右及以上。
到2015年,我國主要勞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應該達到15%;到2020年,如果我國主要勞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8年翻一番,居世界首位。從數量上看已經邁入了高等教育強國之列。
三、高等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的質量包括是否有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高等教育是否協調發展、高等教育對于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在世界的影響力。
大學自身發展水平應該納入全球高等教育系統中考察,各大學通過綜合聲譽和辦學實力的競爭,獲得與自身相符合的排名,找到自身所處的位置。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公布的200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表顯示,在世界大學前20名中。美國占有17所,英國2所,日本l所;前100名中,美國占有54所,位居第一,英國11所,位列第二,德國6所,日本和加拿大都是4所,法國3所,俄羅斯1所,意大利0所,我國O所。如果把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學定義為世界頂尖大學,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定義為世界一流大學,那么,結果是很令人遺憾的。我國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我國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差距是很大的。值得慶幸的是,我國正在實施的“985”工程進展總體順利,部分高校正全力向世界一流大學發起沖擊,力爭早日擠進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要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就必須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到2020年,通過努力使3-5所大學步人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有若干個學科步入世界一流行列,這是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標志。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除了有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外,更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存在兩大不協調:一是東、中、西部地區間的差距過大;二是重點院校與普通本專科院校及高職院校之間的差距過大。
我國普通高校區域分布不協調的現象非常明顯。表現在幾個層面:一是地區間重點高校數量分布的不協調,二是地區間重點學科分布的不協調,三是生均教育經費的差別,四是教師隊伍的差距。從教育部直屬高校數來分析,教育部直屬高校共有76所,其中東部51所、中部13所、西部12所,東部是中部或西部的4倍左右;“211”工程高校中,東部64所、中部24所、西部25所;“985”工程院校中,東、中、西部各為24、8、7所。2007年教育部批準的72個一級重點學科分布于全國286所大學中(按照1個一級重點學科分布點折算為1所大學,累計相加計算而得),其中東部地區198所,占69.2%;中部地區57所。占19.9%;西部地區31所,占10.8%;中西部地區所擁有的一級重點學科高校數僅占30%左右。
從生均經費看,2007年我國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為9143元,其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6546元,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2597元。從地區上來看,東部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為11682元,中部地區為5173元,西部地區為7404元。中部地區的生均教育經費最低,低于西部地區,且不足東部地區的一半。生均教育經費最低的是安徽,為3309元。最高的是北京,為34432元。
在西方發達國家,獲得大學教師資格都需要擁有博士學位。有人對2001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大學排行榜中排名前20位的大學的統計,教師中獲得博士學位者的比例平均為97%,最高者達到100%,最低的也有92%。由此可見,這些著名大學中教師基本上都具有博士學位。相比,我國大學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還比較低。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達到50.7%,普通本科院校達到61.5%,普通專科院校達到26.2%。部屬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為79.1%,其中本科院校為79.4%,專科院校為44.5%。地方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比例為46.3%,其中本科院校為57.2%,專科院校為26.1%。該統計中采用的研究生學位包括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我國普通高校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還比較低,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顯然就更低了。我國要建設成高等教育強國,教師的學歷水平必須要上一個更高層次。到2020年,如果能夠爭取我國普通本科院校擁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比例接近100%,擁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60%,部屬普通高校擁有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到80%,這將有力地縮小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之間的差距。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要匯聚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教師,造就一批學術領軍人物,培養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建設一批勇于創新、勇攀高峰的教學科研團隊。
我國應該加大對于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扶植力度,制定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政策,促進東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整體提升中西部高等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水平,為促進中西部地區人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力爭到2020年,在中西部地區形成一批水平高、貢獻大、特色明、聲譽好的本科院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同時,加快建設教學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從而建立起較為發達的高等教育系統而不是極少數的幾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高等教育對于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和在世界的影響力。高等教育對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主要是看高等教育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OECD國家中,人力資本貢獻率都在40%以上,并且繼續增長。我國目前人力資本的貢獻率是18.7%,力爭使貢獻率到2020年能夠達到35%左右,這主要需要靠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
接收留學生的數量和比例是最能反映一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國際留學生的數量幾乎增長了五倍,從1975年的60萬增長到2006年的290萬。2006年,八國集團各成員國接收的外國留學生數占國際留學生總數的近三分之二。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留學目的地,招收的外國留學生數占國際留學生總數的20%;英國排第二位,占比11%;德國和法國相同,占比9%;其它成員國的占比在2%到5%之間。經計算,2006年我國招收外國留學生數占國際留學生總數的比例約為1.9%,約為日本的一半。同時,還可以測量計算外國留學生占本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英國的外國學生占本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達18%,加拿大約為15%,德國為11.4%,法國為11.2%,美國為3.3%。同期我國的比值約為0.22%。
我國招收的外國留學生數近年來有所增長,但相比而言,占國際留學生總數的比例還比較低。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實力將大幅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將大大加強,為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我國完全有可能建設成為亞洲最大的國際留學生目的地國家,爭取來華攻讀我國學位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在亞洲占首位。從現在到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達到3.5%,全球留學生增長率為5.33%,預計將達到600萬人,我國經濟增長率為8%左右,留學生增長率會高于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0%,來華留學生將會超過70萬人。
四、高等教育投入
高等教育的投入包括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特別是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占CDP的比重、生均經費等。
我國教育投入嚴重不足,一直未能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4%的目標。高等教育經費也非常緊缺,生均教育經費支出較低。2004年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值為0.55%。八國集團成員國高等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值絕大多數都高于1%的水平,美國達到了2.9%。

到2020年,我國高教經費支出占GDP比值力爭達到1.1%-1.2%。生均支出超過20000元(人民幣)。這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一個重要保障。為此,需要落實高等教育政府投入的主體地位,積極鼓勵社會多方參與辦學。完善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分配機制,提高高等教育經費分配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建立和健全高等學校的成本與效益評價標準和機制,按照培養層次和學科專業特點,確立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生均撥款標準,保障生均撥款標準根據經濟發展與教育事業發展需要逐步提高。建立健全高等學校經費使用管理制度,完善績效評價機制,提高經費使用效益。

高校研發費用占GDP的比例客觀準確地反映了高校在國家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006年,我國高校研發費用占GDP的比例為0.13%,八國集團中的主要國家美國為0.37%,日本為0.43%,英國為0.47%,法國為0.38%,德國為0.42%,均遠高于我國的水平,是我國的3倍及以上。雖然我國的科技投入不斷增加,但是國家對高校的科技投入少且分散,總量嚴重不足。2006年我國高校RD經費投入只占全國RD經費投入的9.2%,OECD國家高校獲得的RD經費占其全國RD經費的比例是我國高校的2-5倍。在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方面,我國高校科研隊伍占全國科研隊伍的2/3,但是所獲得的經費僅占總經費的1/3。我國高校獲得的哲學社會科學經費更加嚴重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對研究經費的需求。以2008年為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總經費約2.4億元。目前,高校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員近40萬人,人均每年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經費只有600元,實際資助比例只有10%左右。高校科研經費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高校科研設施的改善、研究隊伍的優化和原創性成果的產出,直接影響了高校的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科研的投入,特別是加大對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的投入,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從國際經驗看,基礎研究一直是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的重心。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所屬大部分國家,高校承擔的基礎研究占全國基礎研究的60%以上。全世界高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次,占同期諾貝爾科學獎獲獎總人次的3/4左右,這充分說明了高校在基礎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高校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單位在頂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占同期論文總數的2/3左右,如果包括高校作為參與單位的論文則占總數的80%,SCI收錄論文的情況也非常相似。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高校發表基礎研究論文的比例更為顯著。我國由于歷史的和體制的原因,大量的基礎研究集中在獨立的科研院所,這就使得我國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研優勢不能完全發揮出來,也使得高校研發費用占GDP的比例偏低。這樣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是限制與束縛了高校科研創新水平的提高,--是不利于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最終影響和制約著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因此有必要改革我國教育體制和科技體制所存在的體制分割的局面,加大高校科研費用的投入,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剛要(2006-2020)》的要求,到2020年,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要達到2.5%,從而提高高校研發費用占GDP的比例,達到0.4%左右,使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五、高等教育效能
高等教育的效能包括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三大職能之一,也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努力提高我國人才培養質量,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可以通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率、就業率等來初步衡量。
畢業率是指高校學生在學校規定的學習年限內按期修完學業而如期畢業的學生數占入學時學生總數的比例。我國高等學校在校生按時畢業率接近100%,而在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學校在校生按時畢業率大部分在30-60%之間,沒有按時畢業的學生繼續在校學習。例如,美國2000年大學生的按時畢業率是61%。最近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全國4年制大學有53%的大學生6年才能畢業。就是說,美國大學生的按時畢業率由61%下降到了47%。西方發達國家較低的按時畢業率并不能說他們的學生學習投人不夠或能力水平不夠,恰恰相反,正是因為他們嚴格地保持了其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所以才會有30-60%的畢業率。我國大學的畢業率接近100%,畢業率與高校的層次、類型、水平等都無關,這種沒有淘汰率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否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很明顯,我國大學這種“寬進寬出”的人才培養方式是有悖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規律的。

2006年,八國集團各成員國的高等教育就業率都介于80%至90%之間,我國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其中研究生就業率為91.9%,本科生81.7%,高職高專生62.1%。到202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力爭達到80%以上,這是高等教育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方面。
提高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大力提高我國的人才培養質量,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高質量人才,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才能吸引優秀學生防止人才外流,才能真正建成高等教育強國。
我國高校的研究成果數量眾多,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國際影響力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顯示,2006年,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總數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其中,高校國際科技論文所占份額達83.7%。但篇均被引用次數沒有一個學科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過去10年間我國論文被引用次數仍排在世界第13位。有專家根據SCI數據庫統計了1997-2006年10年間全世界發表論文的作者情況。在這10年,共有300萬人發表論文,按22個學科領域分類,排在各學科被引次數前1%的作者共有5萬人。各學科排在前250名上下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6097人。這部分可以看作是世界頂級科學家。當以作者發表論文時所屬的機構進行統計時發現,美國排在第一位。有4016人,占總人數的65.87%;英國排在第二位,為473人,占總人數的7.76%。
中國排在第16位,有19人,僅占總人數的0.31%,但其中來自香港的作者有15人,也就是說我國大陸科技人員進入世界各學科被引次數前250名僅有4人。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布的《國際競爭力年度報告2003》,中國科技競爭力在被評價的51個國家和地區中,位列第32名。由于存在大規模的科學院和其他獨立科研院所,我國高校科技競爭力的國際排序還略低于上述名次。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對我國重大實際問題研究缺乏深度,原創性的思想和理論不多,在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方面仍有較大的距離。與此同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國際影響較小。
到2020年,高等學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和基礎研究的主體,自然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高校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服務社會發展方面就需要上一個新的臺階。國家應通過政策引導、計劃支持等方式加強高校科研創新能力建設,推動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之中。高校應制定計劃,出臺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工作,努力形成與高等教育強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的高校科學技術與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服務體系。
六、結 論
到2020年,高等教育規模方面,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或超過40%,主要勞動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高等教育質量方面,有3—5所大學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有若干個世界一流的學科;東部與中西部的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各類高等學校協調發展,建成較為發達的高等教育系統;高等教育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顯著增強,人力資本貢獻率達到20%;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響力顯著增強,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70萬人,占世界留學生的比例超過10%。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力增加,財政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能夠達到1.1%-1.2%、生均經費達到20000元。高等教育效能方面,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就業率達到80%以上,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屆時我國的高等教育實力將大大增強,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差距必將大大縮小。我國將初步建成高等教育強國,躋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之林。
參考文獻
[1]丁三青,關于中國高等教育強國指標體系的戰略構思[J],煤炭高等教育,2009,(1)
[2]柴旭東,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與大學發展戰略的選擇[J],現代教育科學,2008,(6)
[3]教育部發展規劃司,200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簡明統計分析[Z],2009,83
[4]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ComparativeIndicators of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G8Countries2009 2009,28
[5]OECD,University Research In Transition,OrganisadonFor Economic Co—opemtion and Development,1999\"
[6]閆巖,美國被曲解的畢業率[J],2007,(11),[7]35所美國大學公布畢業率過半大學生6年才畢業[EB/OL],http://news,sohu,com/20090605/n264356478shtml,2009—06—05
[8]曹洪軍,淺析大學就業率[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