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工作者的輔導員,針對自己--的工作特點,分析學生的性格特征,了解他們的心聲,做好他們思想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是我們一直在探討的話題。
一、高校輔導員工作的特點
高校輔導員具有著獨特的工作特點,這種獨特的工作特點不僅來自于工作職責,還來自于他們的工作對象“80后”“90后”大學生。
1.扮演良師益友的雙重角色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第24號),“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教育者與管理者,這樣雙重的身份,也賦予了高校輔導員之于大學生良師益友的雙重角色,他們是大學生的良師,更是益友,也只有同時扮演好了這兩種角色,高校輔導員才能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得更有效果。
2.交流不可或缺,形式日益多樣
要做好大學生的良師益友,交流是前提與手段,交流順利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著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了解學生的想法,深入學生內心世界,打開對話平臺。而今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現代化的通訊方式給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輔導員和學生之間不一定需要面對面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交流,比如通過電話、短信、QQ、MSN、BBS、網絡空間等,都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
3.面對當代大學生,工作難度增大
當代大學生個性鮮明,崇尚自由,他們已不是“惟(師)命是從”的一代。在家庭里他們大部分被嬌生慣養,處于中心地位,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這種習慣也自然地被帶到大學校園、帶人寢室,這也給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二、在校大學生的性格特征分析
對于“80后”“90后”大學生的性格特征,許多教育者進行過深刻地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他們張揚個性,崇尚自由,但依賴性較強,承受能力弱
“80后”特別是“90后”大學生,他們敏感好奇、追求時尚,他們幾乎對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的見解,自我意識更強,堅信并表達著自己的觀點。但是,由于從小父母對他們的溺愛、包辦過多,相當一部分學生養成了任性、依賴的心理,環境適應能力差。而從小一帆風順的他們,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能力。華中科技大學大學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章勁元說:“從前來進行心理咨詢的‘90后’大學生來看,他們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很容易將人生的全部意義放在某個支點上,因為一點小事受挫,就會感覺人生毫無意義,挫折教育比較欠缺。”
2.他們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和平等意識,但利己主義嚴重,集體意識薄弱
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理解方式,評判事物的標準往往不同于父母和老師,而且還會想方設法讓父母和老師接受他們的評價標準。所以在較強的主體意識背后,他們有著強烈的平等意識,渴望父母和老師能夠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平等地對待他們,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夠得到尊重,獨立和平等意識已經滲入他們的心靈。但是,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缺少關心他人、禮讓他人的品質,這使得他們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利己主義嚴重、集體意識薄弱。
3.他們思想解放,但容易偏激和沖動
生長在信息爆炸時代,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們的思想更為早熟、更為解放。他們對待問題積極思考,甚至有強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維思考問題的傾向。但由于他們接觸社會較少,價值觀念還很不穩定,易受周圍環境變化的影響,時常處于波動、迷惘和抉擇之中,情緒變化起伏較大,在處理學業、生活、人際等方面容易出現偏激和沖動。當然,這些性格特征也是相對來說的,并不代表他們就完全缺乏責任意識。他們有著自己的行事風格和自己的理想抱負。
三、商談倫理的內涵
“商談倫理學”這一概念是由西方的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來的,它主要是針對在個體化的社會條件下,當傳統倫理規范受到挑戰、個體價值沖突失衡時,尋找如何實現個體與個體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對話交往的有效性條件。因此,商談倫理也可以稱之為多元化社會與多元化時代的倫理,這一倫理學肯定社會的多元化現實,承認個體價值追求的正當性。盡管哈貝馬斯提出的商談倫理在有些方面有其片面性,但他始終堅持建立合理、理性的對話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商談倫理要求人們在交往中達成共識,而在多元沖突的社會現實中,分離、孤立的個體何以可能達成共識?他指出,這種共識的獲得是建立在所有共同體成員的利益基礎之上的,在實踐話語當中,只要實踐符合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就會獲得所有成員的贊同,這種贊同是達成共識的源泉,當然贊同是建立在實踐過程中個體的認知基礎之上的。而這種認知需要人們認同他人的生活方式;容忍陌生人及其他所有人,包括他們的脾性和無法理解的行為;包容異己者,不簡單地將他們排斥在外。“只有采用他者的角色,我們才能回到自身。”
商談倫理建立在對個性和多元化的承認之上。商談倫理的商談亦即“你—我—他”主體間平等地對話,每個人都將其主張和要求供其他人討論,尊重他人,重視他人的權利,言論自由地商討。商談倫理徹底告別了意識哲學的思維模式,它是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出了關于交往過程的主體間性。
哈貝馬斯還指出,當你參與一個以理解為目的的交往活動時,就不可避免地承擔有效性的約束:第一,說出某種可理解的東西,以便為他人理解;第二,提供某種真實的陳述,以便他人能共享知識;第三,真誠地表達意向,以便為他人接受;第四,說出本身是正當的話語,以便得到他人的認同。可理解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當性是對話和理解的先驗要求,是合理性交往對話需要的一般倫理原則。
四、商談倫理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啟示
1.應樹立平等的師生觀
“80后”“90后”大學生主體意識和平等意識強,他們不重視傳統權威,不迷信各種權勢,他們缺乏的正是與這個社會平等的對話,讓世界聽聽他們真實的聲音。而商談倫理正是主張主體間平等對話、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密切接觸者”,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理應樹立起平等的師生觀,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認真對待每個學生的個性與差異。尊重差異首先是指輔導員在對待不同的思想認識時首先應表示理解,其次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應當對任何學生產生歧視態度。
樹立平等的師生觀,對于輔導員來說,重要的前提是自身必須做一個“真實的人”。即在與學生交往中,他是可以被學生所感受與理解的人,是和善的、善解人意的,而不是冷漠的、教條的,甚至帶著假面具的。因為只有“可理解”“真實”“真誠”,學生才會從心理上接受你,才能真正地實現平等對話。
2.建立對話式的師生交流模式
現代社會人際交流的形式日益多樣化,便捷快速的交流方式能夠提高工作效率,但卻不能取代輔導員和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因為面對面的交流具有情感上的真實性和互動性,大量的深層次的思想工作需要面對面的交流才能取得實效。
商談倫理為我們提供的正是一種面對面的對話式的交流模式。在輔導員工作中,與學生交流是了解學生心聲的重要手段,而對話正是有效的交流方式之一。對話式的師生交流模式建立在平等的平臺上,是一個交往、互動的過程,是師生間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分享的過程。基于此,輔導員在與學生對話時,不應居高臨下,不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學生,應充分給予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鼓勵學生互動合作、溝通分享。
這種對話式的師生交流模式培養了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不僅能讓輔導員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還能使學生體會輔導員的初衷,兩者之間建立和睦的信任關系,既有助于學生成長,也有利于輔導員工作的順利開展。
3.設立積極的教育引導目標
基于大學生的性格特點之一——思想解放,個性自由,但容易偏激和沖動,因此在與他們交流溝通或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需要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始終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通過對話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真誠交流思想,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為把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而努力。
平等并非沒有原則,對話并非沒有方向,設立積極的教育引導目標,并與學生達成共識,這是對輔導員商談能力的考驗。輔導員除本身必須具備很高的思想覺悟外,還應將這一思想覺悟真實真誠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充分理解,得到學生的贊同,最后達成共識。而在這一過程中,雙方之間可理解的、真實的、真誠的的對話,正是達到積極良好效果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德]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曹衛東,付德根,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2]薛華,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
[3]陽海音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合理化理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8)
[4]張向東,哈貝馬斯商談倫理中道德共識形成的邏輯[J],道德與文明。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