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現代教育也在不斷改革,以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如模塊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理實一體化式教學等不一而足。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呈多姿多彩: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互動式學習等,令人眼花繚亂。現代教育改革大都針對教師如何教學、課程如何改革、學生如何學習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目”的問題。而教師的素質才是“綱”,“綱”不舉“目”難張,所以許多教師面對教學改革無所適從。面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問題,教育界的反應在改革中相對滯后,無法實現綱舉目張。實際上,任何改革的實施都離不開一線教師,更離不開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的素質高低最終決定著教育的成敗,研究和提高現代教師素質尤為重要。從素質上來說,教師素質由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即四種境界。
一、會 講
教師會講,并非只是會講話,是指會講課,也是指教師在學生面前要具有的基本表達能力。要能夠做到抑揚頓挫、回腸蕩氣,能夠實現傳情達意、感染學生,能做到聲聲入耳、字字人心。具體內容包括:節奏、強弱、語調、音調、音質等因素。
節奏,在講課時語言要有節奏,實際上就是有適當的停頓。停頓不光是講話人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為了清楚地表達語意、傳達感情,讓學生有時間思考理解老師的內容,以引起共鳴。有效的停頓能夠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然,字與字之間如果沒有適當的停頓,就會語速太快。語速太快容易讓學生聽力疲憊,達不到信息入腦的效果。語速太慢也不行。容易讓學生情緒低落、無精打采。
強弱,也就是語言的重音和輕音。重音是指發音比較重的音,一般分為語法重音和邏輯重音。語法重音也叫自然重音。比如,較短的語句,謂語是重音。有定、狀、補的語句,發音比主、謂、賓要重一些。邏輯重音往往是突出語言句子中的某處重點而特別加以強調的音節。
語調,是指一句話發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的不同變化,特別指高低升降的變化。包括升調、降調、平調、曲調。升調是指語調由低到高,在疑問、反問時使用,語氣要上揚。降調,語調由高而低,應用于陳述旬、祈使句、感嘆句中,語氣要下降。平調,是指語調始終平整,用來表示思索的語句,末字托的較長。曲調,語調由高而低再轉高,用于諷刺、嘲笑等語句。這種平調不可應用于學生本身,可以用于朗讀。
音調,語言是有調的。著名小品演員高秀敏的噪音就是較高的音調。著名主持人趙忠祥則音調較低。高秀敏的語言刺激、激昂、令人振奮。但不能長期使用,必須配趙本山這樣的音調穿插使用才能收到效果。同樣,趙忠祥的音調讓人輕松安適,必須搭配動物世界的畫面才能持續。否則,上課時沒有配角或畫面,學生不是聽力疲勞,就是昏昏欲睡。所以教師的語調既要講究高低適中,又要講究有高有低,學生聽課時才能有張有弛。
音質,是有效傳遞語言信息的重要因素。教師的音質如果太尖,猶如音樂中的長笛音(一般不能單獨演奏)。有太多的高頻成分在里面。讓人不勝其苦,無法長期專注地聽課,應適當降低音量才行。如果音質太暗,聲音沒有完全吐出,聲音渾濁,發音的穿透力不強,猶如音樂中貝司的聲音,(也無法單獨演奏),傳不到教室的后排,也影響教學效果。以上兩種音質,如果特別訓練也不能達到要求,是不適應做教師職業的。當然,音質正常的人作為教師,也要正確應用普通話,且吐字清晰,力度適中,讓前排的人不感到震耳欲聾,讓后排的人也能輕松聽到。這些效果要經過有意識地訓練方能奏效。
二、會 教
達到會講的層次,不見得會教。教也是一門藝術。對于學生來說,講是老師的能力。與學生關系不大。會教則是學生接收的情況。當然,會講是會教的基礎。實際上,講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學,包括學到知識和技能。如果講得較好,但學生學得效果不好,那教學就失去了意義。就像聽相聲,相聲演員講得不錯,但是聽眾掌握的效果就難說了。可見,教是一門藝術。要做到會教,必須考慮學生的層次、接受能力等。
要實現會教,教師必須要關心學生、關注學生、研究學生。對于教師本人,要對專業知識進行“咀嚼”,這就要求教師有廣博的知識,有廣度才有深度。把深奧抽象的知識化解成學生容易接受的知識,做到深入淺出。有時要做一些課件,有時要做一些道具,有時要做一些示范,有時要做一些比喻等等。同時要經常與學生溝通,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對于技能的教學,在主觀上要不斷地訓練、學習,做到技術熟練。在客觀上,學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采用請進來與走出去的學習方法,促進專業教師在技能上突飛猛進。
三、會 學
教學的重點在于學生的學,學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只是手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教師也是擅長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教學條件也會產生不同的手段。盡管手段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即學習知識或技能,但這也只是教育的初級階段。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要做到“授之以漁”。不同的學生擅長不同的方法,有的善于記憶、有的善于理解、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制作、有的善于聯想、有的善于歸納等,各有千秋。
由于不同的學生擅長不同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發現學生的特點,針對學生不同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同時,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就等于獲取了智慧。其實,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五代十國第一朝梁朝的開國皇帝朱溫就是一個善于發現的人,他在財主李讓家喝酒,看到一個家奴在干活。看他面貌不尋常,便問是誰?李讓回答,是兒子的家奴高季昌,于是朱溫就把他叫來問了幾句,大悅。便讓李讓收下他做干兒子,也就是成了朱溫的干孫子。后來高季昌果然不負“朱”望,成為了荊南政權的建立者。
可見,發現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藝術。韓愈認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了世上不缺千里馬,而缺伯樂。作為教師,不但善于教學,更要善于發現,你發現一個就會成才一個,發現兩個就會成才一雙。我們要仔細觀察,善于發現,練出一雙火眼金睛,發現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會達到使學生會學的境界。
四、樂 學
完成以上三個階段,還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樂學即樂于學習、熱愛學習。要讓學生在學習中進步、在學習中成長、在學習中快樂。進而達到熱愛教師傳授的科目,熱愛教師的相關專業。甚至連教師的人品、教師的氣質也無形地影響了學生。這樣,教師不但教會了學生知識、技能、學習方法,還影響了學生的人生、人性(當然是好的方面)。達到這一境界實為不易,孔子就欣賞樂學,曾提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他的學生顏回就達到了樂學不苦。孔子曾這樣贊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說明顏回不在乎生活條件的貧困,而把學問和道德本身當成了快樂。
為什么教會學生“會學”還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呢?目前大部分學生還處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境地。學習的苦不但摧殘了學生的身體,還折磨了學生的靈魂。縱然成績好,生活苦中熬。如果不堪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只抓專業,不進文化,世界觀下滑,就可能成為社會的罪人。你教會了他計算機,他制作病毒,你教會他鉗工,他開鎖偷盜。這樣的人知識愈多,對社會的危害愈大,也是教師的罪過,教師難辭其咎。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善學加上樂學。才能汲取真正的文化真諦,才能在知識的海洋去偽存真,才能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其貌不揚,不但做到了為國建功立業,而且為人剛柔并濟,實現了功名利祿,令許多相士大為不解。最后,曾國藩自己詮釋了他的人生真諦:“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改變。”這說明了樂學的重要性。
為了實現學生的樂學,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用愛心感染學生。其次要博覽群書,特別是對于大中專院校的理工科教師,要了解國學、了解歷史、了解文化、了解藝術。文理工兼通,吸收其精華,用社會科學的視角來欣賞自然科學,用道德和美來規范和美化科學,用廣博知識的雨露來滋潤學生的心田,孕育學生于無形之中,也就是用知識來鑄就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在愛中撫慰心靈,在知識中尋求真理,才能分清善惡、擇善而從。達到熱愛學習進而達到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的目的,才能遵紀守法、充滿責任、樂于奉獻,社會才能充滿愛。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錢學森,對于自己中學的學習階段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后來成為一個既有文化素養又有藝術情操(如會演奏兩種樂器等)且具有高深的專業知識的大家。他的身上體現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能為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精神,也體現了樂學所具有的強大后勁。
綜上所述,教師的素質關系著教育的質量,影響著學生的前途。會講,只能作為演講、講座、表演,是教育的初級階段。會教,只是達到了教知識(或教技能)的層次,也只是教書匠或師傅的教育角色,只能給予學生有限的學識。會學,實際上也是教師會教的內容,教會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但是已經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產生了質變,使學生將來能進一步自學。可以認為是對現代教師的要求,達到這個層次已經能夠培養人才。而教師引導學生樂學,不但使學生能塑造知識,而且使學生能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程昌明,論語[M],乎和號特:遠方出版社,2004,
[2]易中天,先秦渚子百家爭鳴[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3]柏楊,中國人史綱[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
[4]李德身,語文開竅[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