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的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中也明確提出:“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精神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學校教育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因此,高校體育教育應面向學生未來,以終身體育、強身育人、增進健康為主線。本文就目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與體育同仁共同交流。
一、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1.教師受傳統體育教育思想影響,注重傳授技術動作而忽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創造能力的開發,注重課內教學,忽視課外培養學生獨立的體育鍛煉能力。
2.教材的內容缺乏科學性、健身性、實效性。理論課教材比重太小,教學時數偏少,而且內容偏重于目的、任務、意義等單純概念和一些簡單的鍛煉原則方面,缺乏實效性、針對性和長遠性,實用價值不高。
3.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單純地灌輸,學生機械地重復,教學組織單調,缺乏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思維的空間。
4.忽視體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影響。體育是學校教育中一門長線學科,大學生經歷了幾年體育教學,再接受兩至三年的高校體育教育后,按照常理,無論在體質水平、健康狀況還是鍛煉習慣和體育文化素質方面都應上一個新的臺階。然而,2008年全國學生體質調查數據顯示,僅身體素質而言,處于大學年齡的各項指標與高中畢業年齡相比,除立定跳遠成績稍有提高外,其它指標幾乎處于同一水平,另外2008年對佳木斯市內高校部分畢業生畢業后能否堅持體育鍛煉進行調查,結果是能堅持體育鍛煉的(每周2至3次以上)的男生只占11%,女生只占8.3%。從以上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和調查資料不難看出,大學體育教育中有許多問題,必須加以改革。
二、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幾個重點
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必須從指導思想著手,大膽轉變觀念,以終身體育為主線,以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啟發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鍛煉,加強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讓學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同時,教學改革的重點要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育教材的內容,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我國的國情來確定。體育教材應具有健康性、文化性、娛樂性、典型性、基礎性、民族性和時代性。體育課應教給學生比較多樣化的體育文化,理論知識和一部分項目的技術技能,應更多地考慮學生的終身健身,還要有廣泛的教育和文化涵義。一個人的成長在心理、生理等個體的完善方面是多樣化的,需要多方面、多學科的教育訓練,包括德育、智育的多門學科和體育學科的教育培養。當然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如果只有一兩個體育項目,也可能使學生產生興趣,但只限于對一兩個項目的了解,對龐大豐富的體育文化知識寶庫來講是太狹小了。在系統多樣的體育文化的熏陶、教育下,使學生能具備廣泛的體育興趣、體育文化教養和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及多種運動技能,這與單練一個體育項目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大學體育教育應該提供比較多樣化而又實用的教學內容,但一定要精選、優選適合大學體育教學的目標和現實的物質條件。特別要加強小球類(乒乓球、羽毛球、網球)、休閑類(國際交際舞、形體舞蹈、健身操)體育項目的一般技能學習。既要考慮健身、娛樂、育人、體育教養,還要考慮體育文化的傳播和對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的塑造。
2.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迫切性。體育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學論研究的主要課題,在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教學方法要更好地為教學內容和任務服務。體育教學方法與其它學科教法的很大區別,就是體育教學方法是從競技體育訓練方法演變過來的,是一種帶有以“訓練”為主而不是一個以教育為主要目標的過程,這種從體育競賽出發、為實現這種競技獲得優異成績的訓練過程,我們是可以利用的。但必須加以改造,這就是訓練過程教程化。當前切合體育教學實際的教學過程研究和相應的教學方法研究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階段,體育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方法要么是其它學科共有的教學方法,如:講解法、說服教育法。要么是運動訓練方法,如眾多的練習法,這些練習方法有許多與教學方法不符合的地方,它們更接近教練員們使用的方法,但是體育教學往往時間非常短暫,加上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且豐富性,且學生人數眾多、基礎不一,體育教學不會產生訓練過程那樣的高度技能化和熟練掌握的效果。
從總體上來說,學段越高方法就越單一,低年級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如小學的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等。隨著學段的提高,教材內容的技術性越強,方法就單一,基本上是以練習法為主。專項教師和非專項教師在教學上的差別不是教法上的差別,而是教學手段的差別。
在教學方法上,應給學生思考問題和進行獨立創造留有余地,由注入式模仿教學轉向啟發式的創造教學,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學法的實效性,側重于采用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實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加強學法指導,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在“我要學”的基礎上,積極延伸為“會學”,并進一步轉化成“學會”。現代教學方法更多是采用綜合法、示范法、實習法、作業法,還要多采用對話式、討論式等啟發式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3.體育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開發。體育教育的目的,除了增強學生的體質、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這就包含著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一隋感、個性等心理品質的培養,體育教育以項目自身特點寓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于體育鍛煉中。由于體育教育的參與者大部分時間是在運動過程中所進行,同時運動過程中自然相對于安靜狀態的其它活動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也會給肌體帶來相對的困難,又由于體育活動經常處于團隊或集體形式,競爭、娛樂等均在其中。因此,可以說體育教學對于培養與發展人的意志、興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對于其它教育門類或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學校教育中,最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莫過于軍事訓練和體育活動,而伴隨教育始終的是體育教育。在體育活動中必須具備超常的耐力和韌性才能有可能到達終點或取得勝利。通過體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會使學生在學業或未來的事業中受益。
學校教育是塑造一個人性格的重要時期,課堂教學的影響、班級集體的影響、師生關系的影響等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性格起著重要作用。體育活動由于是在動態中進行的,更容易顯露學生的性格,也更易被教師捕捉,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有的放矢地加強對學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同時諸多的體育活動本身對學生的性格形成就會起到良好的作用。球類運動、長跑、爬山等可以培養學生勇往直前的性格特點,瞬息萬變的賽場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等等。通過各種教學形式,如球類項目、接力比賽、游戲等。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和同伴一起工作的意識,讓他們體會一起流汗、相互合作并在競爭中獲得勝利的喜悅,從而發揚良好的合作精神,培養集體榮譽感。
4.改革考核評價體系。體育課成績考核是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考核應當客觀地反映教學效果,服務于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傳統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存在著評價內容單一、評價工具和方法單調的問題,這種評價體系既損害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又挫傷了一些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阻礙了許多學生體育學習的進步和發展。體育課成績考核應以體育教學目標為評價依據和出發點,以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為努力方向。
(1)體育課考核采用的綜合評分包括學習態度、理論課、身體素質、體育技術技能四個方面,按一定評分比例綜合評定體育課成績。綜合評分能夠反映學生體育課堂學習的總體情況。
(2)注重評價體育課學習效果,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指標,應著眼于教學、健身和鍛煉習慣的養成等。其評價項目有:體質評價、《鍛煉標準》達標、心理測試等。
(3)有選擇地運用多種評分方法。絕對評分也稱為總結性評價,是以學生最后的達標成績為依據。絕對評分雖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法,但單獨使用時局限性很大。有些學生身體素質好,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基礎,即使他學習不用努力,體育考試時他也可能得到高分,而一些基礎差的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鍛煉,雖然竭盡全力并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但由于身體條件的局限而得不到理想的成績。因此,為了改變這些狀況,彌補絕對評分存在的不足,應當運用絕對與相對評分結合的辦法。相對評分是一種過程評價,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以學生在學習始末成績進步幅度為依據,該方法既考慮學生的起點基礎,又按提高的幅度進行參照性評價。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進取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新世紀我國高校體育向現代化、全面化、娛樂化、終身化和多元化發展,體育教學改革應該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順應時代的潮流,深化改革。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線,培養終身體育、健康第一的意識。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高校廣大體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必將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濤,體育[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4,
[2]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
[3]譚兆風,體育教學評價現狀的不足與改善措施[J]體育學刊,2001(3),
[4]吳秋娟,21世紀我國體育教育改革應樹立的幾種理念[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