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仍然面臨嚴峻形勢。2009年盡管我國的經濟在世界上一枝獨秀,實現8.7%的增長,但高校畢業生就業仍面臨著巨大的壓力?,F在從中央到地方、從教育主管部門到各高校,紛紛以招聘會、洽談會、政策扶植、設立創業基金、高校學生應征入伍等多種形式,為高校畢業生構筑就業平臺,以期實現高校畢業生平穩就業。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消息,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87%。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制約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產業結構、發展不平穩、市場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等比較突出的原因外,還存在著高校定位不清晰、對市場需求變化缺乏應變機制、辦學質量不高等因素,同時某些觀念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嚴重影響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行為。
一對教育目的認識的偏差
教育目的是對受教育后的結果和所發生的積極變化的期望。最早的“教育”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只是為了生存,出于本能。隨著國家、階級的產生,使教育受政權性質、制度、政治綱領的制約,同時又為政治服務。我國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國現行的高校培養目標主要體現的是對政治立場的確立,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盡可能了解本專業范圍內科學的新發展,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熟練地運用外國語言閱讀專業書刊,具有健全的體魄。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奔唇虝渥晕曳此?、自我管理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從文化大革命的不要知識、走向社會走向實踐,到改革開放后盛行的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都強調所謂的以高考分數論英雄,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掌握科學知識的引導和應付考試技能的訓練,忽略了對學生生存和發展能力的培養。曾經有過在夏令營里不會吃雞蛋的小學生,也有很多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炒菜的大學生,更有面對設備無技可施的高校畢業生。這一切之所以產生,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家長、學校對教育目的的認識存在誤區,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更多地注重學習成績、特長的提高發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只要學習好、上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掙錢多。然而,世界經濟全球化,社會、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僅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知識技能不一定能很好地生存于社會。學會生存,能主動適應社會,才能立足于社會。由于在教育過程中有缺失(這里包括社會、學校、家長多方面因素),畢業生生存的技能能力不足,追求穩定、高薪、舒適的工作,“等、靠”思想占主體,創業意識不強,造成很多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不愿干臟累的工作或寧愿“啃老”在家待業。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定位上的偏差
高等教育從小到大,新中國60的發展巨變,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高等教育已開始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從象牙塔走向平原,遼寧省2009年高考錄取率達78%。
在用人制度上,已經從過去的國家統一分配、雙向選擇,發展到目前的“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拓寬就業、擇業、創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等多種形式的靈活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上大學并不代表成功,曾被稱作“天之嬌子”的大學生們在當前面對日益增大的就業壓力時,“郁悶”似乎很流行,也倍感迷茫和困惑,“精英”思想仍然很強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人才短缺,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都是由國家分配,享受“鐵飯碗”,在人們心里形成了上大學就能從事“好”的職業、就能脫離苦、臟、累、就能高人一等的觀念,這種心理期望值并沒有隨著人事制度的改革而消失,知識改變命運,上大學仍然是尋求理想職業的代名詞。
畢業后考公務員、進國企或事業單位仍是高校畢業生的首選。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有77萬余的考試大軍,錄取率僅為1.75%,競爭激烈而殘酷。在對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在校生就業問題隨機調查問卷中(發放300份,收回292份,有效問卷230份,以下簡稱遼地院問卷)選擇國營企業就業的達45.9%,這說明高校畢業生對未來職業的定位上產生了偏差,陳舊的就業觀仍占有主導地位。正是這種觀念上偏差的存在,才引出人們對前些年北大學子賣肉是不是人才浪費的激烈爭論;而09年“廣州豬肉大王”招聘研究生,人們面對火爆的場面和結局,卻表現出寬容;今年“兩會”期間,當央視主持人朱軍的“掏糞論”一出及人們的評說,可以看出人們逐漸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定位有了新的認識和轉變:大學學習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個加油站,知識可以改變人們的思想認識,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專業學習與職業的選擇有聯系,知識也可以改變命運,但不是絕對的,大學學習為未來更好地生存提供了可能。在當下新聞媒體和網絡上,還不時刊登大學生應聘到清潔崗位等類似的話題,試圖引發人們對就業難的思考,其實主要的原因還是觀念上的差異。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的競爭優勢將逐漸弱化,高文憑并不能代表高生存能力,獨生子女特有的缺陷、功利思想、重待遇、注重個人價值,是當代畢業生的特征,追求待遇、不愿吃苦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遼地院”問卷中,就業選擇自己喜歡的城市占42. 8%,選擇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觀和就業地區的占38.4%,選擇去有較大的發展機會地區就業的占44.1%,選擇到艱苦的環境中鍛煉的只占10%。多數人把在經濟發達地區工作作為擇業的重要標準,不愿到邊遠、基層、鄉鎮企業工作,不愿從事艱苦行業。有首打油詩描述80后的就業狀況:“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餓不死人的工作做。”流露出的是他們不愿從低處做起,追求高薪而舒心的職業的心態,正是定位的缺失、過高的期望,加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三高校畢業生生存能力的缺失
《現代漢語詞典》對“生存”的定義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這是人的最基本權力。
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受教育者更好地生存。現在的高校畢業生中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從小學到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更多注重思想品德的培養,應試教育造成的“高分低能”現象很普遍。高考的“指揮棒”效應,仍是主導當前初中、高中教育模式的主要因素,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更多地體現在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即學會專門的本領便于找到工作)和特長的學習和訓練(為了增加個人高考加分幾率),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應付高考。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生存常識訓練主要是教授如何進行地震逃生、防避雷電傷害等自然災害避險以及衛生安全、事故災難等應急常識等。
高中開設的通用技術課程,主要解決的還是技能,而對于高校畢業生如何走向并能融入社會,學會生存于社會,由于教學與現實存在距離,高校師生們的社會實踐并不能真正具有針對性,或者說社會實踐流于形式。做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學生,在對就業環境的認識、思想觀念上的轉變、心理的承受能力、溝通協調等方面,還沒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還生活在相對比較封閉的校園環境中,對社會、企業的了解也大多停留在感性認識的程度,在“遼地院”問卷統計中,有36%的學生是通過網絡來知曉社會、了解時事。盡管各院校在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設計、技能考核、拓展訓練等方面進行了強化和訓練,但是對于如何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提高學生在社交、創造、心理承受、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學會生存,目前還缺少系統和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四社會保障制度政策不完善
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各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社會保障制度也在不斷完善之中?,F階段正是由于政策機制的不配套,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的穩定性及收入方面受市場的影響較大,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各種保障措施不能或不能及時到位,在勞保、醫保等方面沒有根本保證,必然缺乏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而當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或國企衣食無憂,這也是當前高校畢業生千軍萬馬對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或國企趨之若騖的原因所在。因此盡快建立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機制,增強各類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是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重要因素。
五 創業意識不強
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大都是出生在80年代后期,城鎮的獨生子女較多,他們處于新中國經濟最繁榮的階段,因此生活優越安逸,缺少吃苦經歷,受家庭、社會寵愛,使他們處于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狀況,從大學生的宿舍衛生狀況及自理、心理、社交能力等諸多方面,都能看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缺欠。
由于從小到大金錢的得到和花銷相對比較容易,對于父母掙錢的艱辛無從體驗,獨立生存的意識淡漠,創業的意識不強,因此當他們獨立地去面對生活或生存時,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心理準備,一旦遇到就業困難時,采取逃避現實成為可能?,F在流行的“啃老族”們“蝸居”在父母的身邊,相當數量的女大學畢業生匆匆把自己嫁出去當全職太太,這些就是躲避就業難的處境的例證,也是創業意識不強的表現。
總之,高校畢業生就業難既有社會經濟的因素,也有學校、家長教育的責任。畢業生自身要有清醒認識,勇于面對挑戰,在國家、政府積極就業政策的引導下,迎接挑戰,展示才華,充分發揮潛能,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進程中,創造出輝煌的業績,無愧于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參 考 文 獻
[1]戚萬學.高等教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7:8-56.
[2]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 cn/cj/cj-gncj/news/2010/01-22/20864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