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要求》),這是教育部對我國大學英語課程的指導性文件。《要求》中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傳統的觀點認為,對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應從大三、大四開始,但是“整體教學”的理論強調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培養聽、說、讀、寫的技能,教師應該用各種方式使學生利用其多種智能和不同的感官進行交際和學習,從而同時發展他們的全面技能。從大一最初就強調四種技能并進,不但有利于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而且有利于學生專業語言的發展。作者從整體教學理論出發,具體論述了運用整體教學理念提高大學英語寫作能力的做法。
一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
“整體語言教學”(Whole Language Approach)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最初用于美國中小學教授本族語的語言藝術及閱讀教學,它強調語言的整體性,反對把語言肢解成音素、詞素、詞匯和語法學。強調口語和書面語言之間的互動性及內在聯系。之后,研究語言習得的應用語言專家對整體語言教學也作了深入的研究。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整體語言”學源的主要倡導人之一K.Goodman研究發現,兒童在讀、寫受到比較重視的環境里,讀、寫能力的發展過程與聽、說能力發展的過程是并駕齊驅的。這一發現揭示,過去按聽、說、讀、寫順序進行教學的原則違背了語言發展規律。俄羅斯著名心理學家Vygotsky認為:語言能力是通過與他人進行言語交際,思想交流而習得的。Genesee強調事物的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總和,整體永遠大于部分之和。
整體教學中的“整體”是指在教學中把語言看作是一個整體,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并讓學生學習一些支離破碎的“技能”。“整體”教學就是用整體,聯系的觀點與方法來組織教學,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主動,有效,持久地學習,而不是教師在課堂上填充式地直接講解,或讓學生被動地重復課文中或教師講解中已提出的信息。學生的寫作技能和策略是在整體的,真實的語境中發展而來的,各種技能的培養必須滲透到整個課程計劃中,這就是整體教學的實質。
二整體教學理論在英語寫作課堂上的應用
1整體。整體教學提出了整體統帥局部的原則,采用從整體出發,從整體來教局部,教局部不忘整體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全面掌握《大學英語寫作大綱》中對學生的全部要求,對畢業后學生在寫作能力上達到的水平上有一個整體的構想,并設計出每一年,每一學期,甚至每一節課在寫作方面所要達到的目標。把握整體的過程就是語言輸入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理解所要學的知識內容,對所要學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寫作技能的培訓可以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各個學科,以精讀課為例:在讀一篇文章講解分析的同時,教師也要設計本節課結束后,在寫作能力的培養上要達到怎樣的效果,這樣在課文的講解中有意識強調作者的寫作特點和優點,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點滴積累,最后達到提高寫作的目的。
2分散。語言的功能和形式依附內容而存在,語言教學從整體出發,教師應將寫作所要求的各種技能融于平時的各個教學環節中,語言知識和技能應通過自然的語言環境加以培養,而不應人為地把語言知識和寫作技能分開來獨立進行培養。分散可以讓學生在平時的漸進式學習和積累中掌握全部的寫作技巧,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分散到教材。教師可利用精讀,泛讀課堂加強學生對詞匯的感悟,特別是同義詞之間的差異。例如我們不宜說Our teacher is thin.(應用slim)或Our teacher is fat.(應用strong或plumpy,ect)。通過這樣栩栩如生的事例我們可以讓學生明白詞匯有抽象與具體、正式與非正式、高雅與通俗、褒揚與貶抑等區別。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我們寫文章總離不開措辭,文章寫得好壞與用詞有密切關系。在寫作時學生犯的通病是該用具體詞的地方卻用了抽象詞。“具體”和“抽象”是相對而言的,教師在授課時應用一些精辟的例句讓學生明白在寫作中詞的意義越具體,越能給讀者鮮明印象的道理,并鼓勵學生掌握足夠的詞匯量,這樣詞匯量大了,才能在寫作中左右逢源,隨時能用上所需要的詞。
(2)分散到時事。語言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利用當前的一些國內外時事來激發學生要用英語表達的欲望。例如2010年將在中國上海舉辦舉世矚目的世博會,請用簡短的幾句話描述一下你的心情。有很多學生可能都會用到good,nice,happy 這類詞,而且頻率還會很高,但教師此時給出一些類似wonderful,fantastic,marvelous,gorgeous 的詞匯時,學生自己就會感悟到每個不同詞匯的使用都會給文章帶來不同層次的韻味。教師還可以適當擴展,對所學知識由表層向深層發展,引導學生如何對時事做出評論,從而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格式和要領。
(3)分散到媒體。 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理想的認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多媒體系統的多種感官刺激更符合人類學習認識規律,體現了學生認識主體的地位,同時還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改變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通過媒體讓學生了解并掌握一些計算機和網絡的術語,并學會電子郵件和函購信箋的寫作格式。
(4)分散到學生。整體教學體現出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它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灌輸方式,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之間展開討論,相互學習。學生之間相互檢查所寫的文章,檢查出漏洞,再由學生進行講解、分析、改錯,這種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學習要比學生向老師學更有深遠意義。
總之,分散是把要學習的寫作能力和技巧分散到每個學期、每一單元、每一節課,把要學習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分散到各個單元,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在每節課的點滴學習中收獲寫作的全部知識。
3全面綜合。分散講解完每個知識點后,教師應讓學生以歸納的方式及時總結重點內容,歸納寫作技巧和各種寫作格式。最終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完整的知識,形成完整的印象。全面綜合讓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認識從模糊、凌亂到清晰、完整,這是質的飛躍,同時也符合記憶的心理規律。這一階段可以用以下三種方法:課文內容的整體再現;詞匯句式的綜合再現;語法知識的重點再現。以課文內容再現為主導,教師可采用播放錄音、復述提綱、圖標歸納等手段得以實現,目的在于全面總結,使各語言點、知識點變得系統化、條理化。
4實際運用。運用是教學的最終目標,運用也是教學過程的最終體現。寫的教學應該貫穿于各學科的始末,光學不練永遠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教師應在授課的一定階段,結合所講內容和這一階段所提示的寫作技能布置一些相應的寫作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得以鞏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課文摘要或進行縮寫、改寫,以培養概括能力;給主題句和關鍵詞要求聯句成篇;或根據范例模仿作文;教師還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具有概括性的話題,讓學生討論,以培養交際能力,因為整體教學的理論是聽、說、讀、寫的能力是齊頭并進的。
三整體教學在寫作課堂上的優勢
1整體教學理論促進了教學觀念的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決定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決定教學效果。整體教學理論揭示過去按聽、說、讀、寫順序進行教學的原則違背了語言發展規律。現在各高校只是在四至五或五至六學期開設英語寫作課程,有的高校甚至只開設一學期。有些教師甚至錯誤地認為只有寫作課是提高寫作的唯一途徑。整體教學理論的出現為英語語言教學自命了方向,讓教師運用整體理念,將寫作能力訓練貫穿于各學科之中,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消除了學生的思想負擔。“寫”一直以來是英語學習者的薄弱環節之一,而“寫”在各級各類考試中的比重不斷增加。而各高校的現狀是有些學生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對寫作課產生了極大的畏懼感。在寫作課堂上他們的思想被各種寫作的條條框框所束服,為“寫”而“寫”的目的使他們忘記了一些最常見的句式。針對這種現象,整體教學理念是最好的應對策略,將寫作技能的培養融于各科的整體教學之中,在各個學科每節課的潛移默化教學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寫作,即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達到了教學目的。
3緩解了學生學習壓力。開設寫作課程的學期往往是畢業前的最后一兩個學期,也是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的學期,學生既要忙于畢業論文,又要應對大量的寫作訓練,這不僅違背了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原則,而且還影響學習效果。我們從整體教學理論出發,將寫作壓力分散到各個學期和科目中,不但會減輕學生的身心壓力,還遵循了教學規律的發展,知識的學習由淺入深,語言的習得更是如此。只有學生平時點滴的積累,才能達到運用自如,左右逢源的效果。
四結束語
整體語言教學是一種教學哲理(educational philosophy),它是基于對學生整體能力培養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知道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是支離破碎的單項技能的培養,各種技能是相輔相成、融會貫通的。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更應貫穿于各項教學之中,這種能力的培養絕不是幾節寫作課所能達到的。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科學把握,運用整體教學理念,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由簡到繁、逐層深入,引導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粗通到領會、由理解到運用,循序漸進地學習,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王慧.整體語言教學理論與高職英語教學[C].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顧禮芬.論整體語言教學法[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3]戴煒華.關于整體語言教學[J].外語界,2001.
[4]吳英麗.整體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C].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