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詩簡介及分析
在中國唐朝詩人李白的詩歌作品中,《靜夜思》是一首清新雋永、意味深長的五言絕句,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寫作手法和真摯感人的藝術魅力,在深受國人推崇的同時也頗受譯家青睞,僅英語的譯文就達20余種。
眾所周知,讀詩不僅僅要讀它的語言本身,而且要透過語言的表象讀出它背后所蘊涵的深意,所以說“詩在言外”。在翻譯詩歌作品的時候,要設法理解作品,即細讀原作,抓住隱藏在淺白語言中的美和情感,體會其中的韻味。譯者要做到傳情傳神,盡量遷移或再現原詩的形式美、音韻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風格美。在比較各個翻譯版本之前,先來分析和欣賞李白的原詩: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美華麗的辭藻,只用敘述的語氣描寫詩人獨自望月而思鄉的情景,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顯然當時是深夜,詩人或許剛從睡中醒來,或許根本未睡,他發現床前的月光像霜一樣清冷而明亮。于是仰起頭,凝望著天上的一輪明月,不禁懷念起自己的故鄉,于是低下頭陷入了回憶之中。他的鄉情一定有這樣那樣的具體內容,但卻沒有具體反映在詩中。全詩的中心意象為“明月”,是明月撒下的光輝引出“明月”的具象,而后又是“明月”引出“故鄉”,同時詩人的鄉思只是點出而已,內容和程度都很模糊,與“明月”可謂虛實相生。
從文體方面看,此詩以尋常口語表現平凡的生活場景和普通的感情活動,人人都能理解。此外,它不是一首格律詩,不講平仄,不講粘對,但句子短小整齊,聲韻悠揚,讀起來瑯瑯上口。言簡意賅,風格清新,簡潔明快。全詩四句二十個詞,融時與空、遠與近、高與低、情與景、現實與幻想于一爐,內容高度濃縮,內涵極其豐富。一、二、四行押“ang”韻,格律工整對仗,“明月光”與“地上霜”“舉頭”與“低頭”“望”與“思”前后相互照應,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含蓄、洗練、自然的特點。就詩的句法而言,該詩從頭到尾沒有一個主語:誰的床前? 誰看到了月光? 誰在望月? 誰在思故鄉? 而英語的句子中主語是很難省略的,這就構成了翻譯的困難。
此外,由于英漢文化之別,漢語推崇“朦朧中透出神奇”之美,英語則崇尚“明澈中顯露邏輯”之美,英漢語言表達方式與時代背景的差異更讓詩歌的翻譯難上加難。因此譯者不僅要必須具備駕馭翻譯理論和運用翻譯技巧的能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漢詩和英詩功底、扎實的東西方文化知識以及詩人的才情。這里我們選取了四種不同版本的譯文進行比較賞析。
二分析欣賞四種譯文
Night Thoughts
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
1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I lift up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full moon,the dazzling moon.
I drop my head,and think of the home of old day.
(Tr.Amy Lowell譯)
很多譯者都認為,詩意忠實于原詩是第一位的,這種忠實可以通過再現原詩的意象獲得,因此把唐詩翻譯成自由體詩也無不可。這篇譯文作品就采用了自由詩體,沒有用韻,與原詩的形式相差較大。
原詩的第二句用一個“疑”字,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理感覺。這首譯詩用疑問句“1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來表現這個“疑”字,顯得有些生硬。第三句添加了the full moon(滿月)和the dazzling moon(耀眼的月亮),作為增飾。第四句在“故鄉”上加上old days(往昔),把原文的意思延伸了。而dazzling(耀眼的、眩目的)一詞在程度方面過于強烈。總體來說,此譯文雖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也基本表現出了原詩的意境。且句式用詞都很口語化,便于國外讀者的理解。
Night Thoughts
1wake,and moonbeams p1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Then 1ay me down 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Herbert A.Glies譯)
這首譯詩是以英文四行體翻譯的,各行音節基本一致,其中第一行、第四行是標準的抑揚格五音步,韻式為abab。第一句中的“wake”添加了原詩沒有的意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能是詩人“醒來”后的所見,這屬于從原詩引出的合理聯想。另外,譯者為了工整音步,將“疑是”譯作like,“地上”也去掉了。但“低頭”改譯為lay me down 的變動較大,由漢語的具體動作變成了英詩中較常見的隱喻表達。
A Tranquil Night
A bed,I see a silver light,
1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ou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許淵沖譯)
許淵沖教授是我國翻譯界的前輩,他譯的《靜夜思》基本保持了唐詩的對仗與韻律風格,并體現了原作思想和語言上的藝術風貌。從篇章結構看,許譯在句型排列上整齊,錯落有致。也用了abab的韻腳。該詩第一行的light和第三行的bright,第二行的aground和第四行的drowned都是尾韻,同時又為consonance(和音)。這樣譯詩就擁有了韻律美。強調原作中動作的順序轉承,即由見到疑,由疑到望,由望而思。只用了七至八個單詞,使每行的音節數目基本相同。每首每句的節奏和長短都整整齊齊,力求傳達中國古詩特有的形式美。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顯良譯)
翁顯良的譯詩用簡單明了的言詞描述了詩人月夜思鄉的情懷,基本符合原詩的風格,但在形式上用散文的解釋性語言來描寫,完全沒有按照韻詩的韻律格式來表達。“疑是地上霜”被轉換成“Hoarfrost”(結霜了)的反問句式來表達疑問心理,乃為漢式英語。這首譯文照原文直接翻譯,帶有漢語語篇結構模式的痕跡,句與句直接組合,中間缺少銜接手段,語義顯露,詩意不多。此外,在對題目的翻譯中,前三個譯本都不約而同地強調“靜夜”的意象,著重渲染環境氛圍。只有翁顯良用了“Nostalgia”(鄉愁),強調這首詩的中心情感。
三綜合分析
四個譯本從不同角度忠實于原著,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原作的風格。但無論中西譯者,由于英漢語言差別較大,都必須對譯文進行調整和改造。
1在主語以及動詞的時態、語態等方面。原詩通篇無主語,英譯時必須補出主語。如前一句“床前明月光”,四首譯詩大致有兩種補法,一是以“我”做主語,二是用“A splash of white”直譯觀感。從時態上看,漢語本身無時態,直接表達感受或描述。英語動詞則須有時態,本論文選取的四位譯者都用現在時,其他譯者中也有用過去時的例子。
2在英漢詩歌形式方面。漢語古詩排列整齊、簡練,虛詞很少,信息載量較大,連續幾個詞造成的意象可構成一幅幅畫面;英詩則介詞、連詞、冠詞一般不可缺少,這就使得在行數體例方面完全對應十分困難。外國譯者的翻譯會根據英詩的體例做一些散文化意譯(Prose Paraphrase)的調整;而中國譯者如許譯比較注意維護原詩的形式,傾向于采用詩化翻譯法(Versified Translation),盡量譯得簡練。但有時過分追求這一點,又會影響意境的傳遞。
3英漢詩歌的韻律。漢語和英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漢語基本上是單音節,并無明顯的重音,由四聲構成發音的抑揚頓挫,主要以平仄音調組成詩句的韻律。英語是多音節語言,依靠單詞中的元輔音、長短音和重音來形成韻律。雙方各自不同的韻律美很難在英漢互譯中表現出來。四篇譯文中,第二和第三譯文對此做了嘗試,但仍然難以完美地體現。可見詩歌的形式、技巧、語言應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等元素要想準確地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難度是極大的。
傳達“意思”不易,傳達“意境”尤難。本文對《靜夜思》的四個英文譯本進行了比較和分析,探討如何才能在翻譯中更好地重現原詩的美。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把詩歌所涉及的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在翻譯文本中實現最大限度的信息對等傳遞,在譯文中力求再現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達到形神兼顧。翻譯者必須堅持這種長期不懈的追求。
參 考 文 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2]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3]賀新輝.唐詩精品鑒賞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