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教學活動和素質教育的開展以及學生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在倡導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今天,師生關系中的不和諧之音仍然存在著。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在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中應該用心了解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換位思考,為他們著想,用真心、真情與學生交流,在具體的學習與生活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樂其道,學其道”。
一師生交流不和諧的表現和原因
1缺乏“以生為本”的理念,師生交流呈現單向性和壓制性
很多教師認為學生是受教育者,視學生為被動的客體和管轄的對象,絲毫不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采用注入式灌輸法,用各種法則去規范要求學生,把學生一些不經意間的行為一概斥為“越軌”,甚至常用“高壓政策”制服學生。其結果,教師講的話學生聽不進去,教師要求的事,學生不認真去做,師生交流不暢甚至中斷。
這種情況的出現,在于教師缺乏“以生為本”的理念。我們強調“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但是,現在的學生與我們那個時代有哪些差別、他們在想什么、他們歡迎怎樣的教師,教師想過嗎?教師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學生的年齡差異、生長環境和思維方式的不同,由此產生認識和情感上的偏差。因此,教師只有建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心態去想問題,以學生的眼光去看世界,使學生產生溫暖感、滿足感,才能開啟交流的閘門。
2消極對待學生,師生交流呈現對立性和不信任性
面對學生的解釋或申訴,有的教師由于既成印象或標簽原因不愿意聽,以至產生對立情緒,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于是,背后辱罵教師者有之,給教師起綽號者有之,與教師對著干的有之。
心理學告訴我們:決定你對人的態度是積極還是消極的,不是這個人及其言行本身,而是你對這個人的認知評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就是說,你怎么看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看待你。所以,教師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傳遞健康美好的信息,以此影響他們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并以積極的暗示引導學生敢說敢干。
3缺乏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師生交流呈現冷漠性和隔閡性
有些教師或由于工作忙或認為學生可以自我管理,很少走入學生中間,主動與學生談心更少,因此不知道學生渴望什么、需要什么;學生由于感受不到教師的關心而不愿和教師交往,見到教師也不愿打招呼,甚至躲著走。
長久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角色,都相信訓斥的力量。然而眾多的實例告訴我們,無論道德說教還是知識性的解釋都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學生怎樣適應學校里的各種復雜要求如人際的拓展、價值觀的形成等,必須依靠其自身的內在需求、同學的積極影響和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只有在實際行動中尊重和理解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才能獲得學生的好感和信任,才能順暢交流。
理論和實踐都已證明: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和諧的師生關系就像正比例函數一樣,隨著親師性的增強,雙方能爆發出強勁持續的能量,產生積極的教育效益。
二促成師生和諧交流的教師策略
1積極回應學生
在校園內我們經常遇到學生對你說“老師好”,有的老師假裝沒聽見,有的尷尬地點點頭,他們沒有認識到這是交流的機會。當遇到一些平時表現不活躍、表情不自然的學生時,我會主動和他打招呼“同學,你好!”,使他覺得教師在關注他;當有學生說“老師好”時,我會微笑回答“你好”,使學生覺得平等和受尊重;當進入宿舍,我會詢問生活上的困難,了解個人的愛好、特長等,使身在異地的學子們感受到教師真切的關懷,愿意敞開話題。
人總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與關愛。教師的一句回應,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和教師之間沒有距離,有一種親切、平等的感覺,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師生的心會貼得更近,情感會更深入,交流與溝通亦更深刻。
2平等對待學生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當仁不讓于師”,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愛護學生。教師尊重、理解、關懷學生,學生便在心靈深處回應,師生間的平等人格關系才能建立,才能推動師生溝通的順暢。
碰到學生問問題,我總是與他一起站著討論或到她的座位處講解,處理學生問題時,則與學生在辦公室坐著談話。教師自覺放下身段,師生“平起平坐”,促膝談心,站在他成長的角度指出在思想、行為等方面的不足或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提出適合學生自身情況的建議,這種做法既考慮了學生的自尊,使學生易于接受教師的教育,又有利于消除學生的心理隔閡,師生的感情更加交融,交流更深入持久。
3暗示激勵學生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每位學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績與優點得到教師的認可與尊重。學生不是沒有優點,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因此,教師要善于用心去發現,找到溝通話題,并及時表達欣賞之意,鼓舞學生斗志,增強學生自信,激發學生潛能。作為回應,學生會以自己的行為來回報教師的賞識。
男生3000米長跑是塊硬骨頭。身為班干部的顧同學沒有嘗試過,擔心跑不下來,作為班主任的我多次找他耐心交談:“你體質不錯,我相信只要堅持一定能跑下來。對你沒有奪獎牌的要求,你不嘗試怎么知道自己就不行呢?只當給自己一個鍛煉和超越的機會?!痹诒荣悤r,顧同學在同學們的“加油”聲中順利跑完全程,并得了獎??粗劆詈捅荣悤r的照片,顧同學激動地說:“連父母都不相信我能跑完3000米,還是老師和同學給了我機會,使自己超越了過去?!惫膭畹恼Z言、贊賞的口吻,幫助學生樹立了成功的心理定勢,讓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師生友誼將更為長久。
4傾聽了解學生
雖然教師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但是現在的學生會遇到許多新的困惑或問題需要教師幫助指點。如果單憑表面的舉止是無法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的,因此教師要耐心地傾聽學生表達意見,做一位專心的聽眾,使學生認為你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有事愿意來找你商量,這必將促進師生的和諧溝通。
一位學生干部遇到了工作中的困惑:同學對他的想法有時有保留意見,甚至認為他有些獨斷。我首先請他坐下靜靜地聽他訴說,然后對他的工作給予了肯定,接著與他一起從多角度分析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引導找出良好的工作方式和改善問題的對策,使他解除了思想包袱、心情恢復了平靜。專心傾聽學生訴說,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能減少解決問題的時間,利于走入學生的心靈世界,進而建立成功的師生關系。
5愛心引導學生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生巨大的內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教師指出的方向邁進。只有給學生以真摯的愛,給學生以親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學生才會對教師產生依戀仰慕心理,才能向教師敝開內心世界,教師才能“對癥下藥”。因此,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合,才會產生動情效應,從而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位腦癱學生,終年坐在輪椅上,但是熱愛學習。于是我身先垂范,經常彎下腰與他交談或推著輪椅上的他去曬太陽,從筆談到口談,對他含糊不清的語言能聽懂一大半,同學們也從教師的示范中理解了愛的內涵。接著教師將他以前努力學習和獲獎的情況向同學們介紹,使大家對他產生了敬畏之情。同時,組織召開了主題班會,號召學習他“身殘志堅”的精神,同學們自發結成了學習、生活的幫助小組,推著輪椅到操場、背著上六樓機房,五年的學習生涯,愛心接力從未間斷。每年的春節和教師節,我總會收到他的新春祝福和問候。
6微笑感染學生
在人際關系中,微笑的魅力是無窮的。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臉上常帶三分笑,學生會感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引導。微笑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藝術,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都會讓學生感到你的親近。
教育需要微笑。面對經常遲到的學生,我不再嚴厲呵斥,而是在了解具體情況和摸清該生性格特點的基礎上,微笑著循循善誘:既給他保留了面子,也使他對問題有了清晰的自我認識,產生改正錯誤的自覺想法。當今的高職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當慣了“小皇帝”,對教師嚴厲的硬性說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友善的氣氛、平常的談話會更有效。
課堂需要微笑。在課堂教學中,有的學生膽子較小,他們愿意當旁觀與聆聽者,而不愿意當表演者,他們把掌聲給了別人,失去了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我事先策劃、微笑引導——使學生突破第一次,變無聲為有聲,使學生對自身有了較客觀的評價,同時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集體對他們的關心和友愛,從心理上感到滿足,為進一步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在溝通之上。教師只有“以生為本”,尊重、理解、熱愛學生——用你的關心態度、人格魅力和教學實力吸引學生,才能實現溝通從外化轉到內化,從單純的說教轉化為實踐活動,使情感上升為信念,成為提高學生自覺認識的動力。
參 考 文 獻
[1]海姆·G·吉諾特.教師怎樣和學生說話[M].馮陽,周呈奇譯.???海南出版社,2005.
[2]葉玲.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8(3).
[3]北京教育學院心理系.教師實用心理學[M].上海:開明出版社,2000.
[4]三木.讓自己變得人見人愛[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