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自從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后,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就像潘多拉盒子里飛出來的惡魔,打破了生態平衡。教育生態學思想的核心是把教育看成是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系統,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各因子、個體、教育機構、教育結構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都有機地聯系著,這種聯系又動態地呈現為一致與矛盾、平衡與不平衡。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審視現在的社區音樂教育,我們也許可以看到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不同方向。從教育生態學來看,需要研究以音樂教育為中心的各種環境系統,分析其功能以及與音樂教育、與人類的交互作用關系,以尋求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社區音樂教育應有的體制以及應采取的各種對策,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
一
我們按對象將生態環境分為:個體生態、群體生態和生態系統生態。家庭的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對教育的關系反映出明顯的個體生態特征,有利的小生態環境可以促成個體的超常發揮,不利的小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結果。眾所周知,我國著名的年輕鋼琴家朗朗,正是因為父母傾其全力幫助與教育,才使得他有今天的成就,這是家庭小生態環境起的良好作用,使得朗朗的音樂天賦從小得到很好的培養與發揮。創作含有中國元素的著名歌劇《圖蘭朵》的意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不只有一個良好的個體音樂生態系統,而且有一個非常好的音樂種群生態系統——他出生于一個五代相傳的音樂世家,從小就經常出入于歌劇院,這都對于他今后音樂道路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所要研究的我國社區音樂教育,應該是怎樣發揮社區音樂群體生態的功能,怎樣更好促進社區家庭個體音樂生態系統的發展,并創造一個良好的大音樂生態系統,同時又反作用于個體音樂生態系統和群體音樂生態系統,使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這不僅有利于社區居民的音樂學習,也可以為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音樂生態系統環境,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特長,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整個社區居民、乃至國民的音樂藝術修養。
二
良好的音樂教育生態系統離不開優秀的音樂教師。教師是社區音樂教育的主要營造者和學生的關懷者,社區音樂教育中對學生的音樂教育與人文關懷主要是通過音樂教師直接實現的。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社區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不再是單調的“教-學”關系,而是包含了個體、群體與眾多生態因子之間的動態組合和互動,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生命和生命之間的對話,這是教育的教學本質。
社區音樂教育的教師隊伍應該由專任教師、外聘教師或課外輔導員組成。我國目前社區音樂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還不成熟,缺少專任教師,活躍在社區音樂教育一線的老師大都為志愿者。他們有的是曾經從事音樂工作的業內人士,退休之后繼續發揮余熱;有的是音樂愛好者,在長期的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相關的經驗。雖然他們都不乏社區音樂教育的熱情,但都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缺點,如缺乏系統的音樂知識、專業教學技能等。這樣來看,社區音樂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還需要有政策的扶持,比如社區音樂教師可以考慮納入國家正規的教師隊伍體系建設,鼓勵優秀音樂人才進入社區,這也可以幫助解決目前我國政府面臨的難題,即解決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同時藝術院校或者音樂類專業的系科可以推薦優秀的學生,作為義務工作者兼職社區音樂教師,輔助社區專任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工作,而他們也可以通過社區音樂教育實現學校的實習計劃或者獲得相應的學分,這也是解決社區音樂專業教師人才匱乏的方式之一。同時,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居住在本社區的優秀音樂人才參與到社區的音樂教育與建設的工作中,實現社區音樂教育人才資源的充分利用。
2007年全國春節聯歡晚會上皮影舞《俏夕陽》這個舞蹈節目是當年春晚的亮點,這支表演隊伍就是來自唐山市社區的24個小孩和12位老婆婆,老太太演員中,年紀最大的74歲,平均60歲,是名副其實的“花甲婆婆”。這些“花甲婆婆”中間沒有一位看上去像舞蹈演員的,而她們卻能排出如此成功的舞蹈節目,除了這些大媽們的刻苦練習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她們請了一位非常好的專業舞蹈老師——唐山礦工歌舞團的編導范錦才。
教師是教育的核心,教得好,才有可能學得好,社區音樂教育能夠有優秀的音樂教師,對整個社區音樂教育水平的提高、對這個社區居民音樂修養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從教育生態學來看,社區有優秀的音樂教師,不僅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的音樂修養水平,同時也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的滿意度,滿足社區一部分居民的精神需求,從而使社區音樂教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三
教育生態學認為學習就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即學習者和學習環境、學習資源之間的適應關系;學習以后的知識應用就是學習者和新環境的適應過程。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展開,社區音樂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全體社區居民,年齡階段可以從幼兒、青少年一直到退休老人,教育對象年齡跨度大,他們對音樂知識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對不同的學習群體所采用的音樂教學方式也不一樣。
對于幼兒來說,興趣的培養顯得由為重要,對于青少年來說,他們正處于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求知欲旺盛,他們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一般需要比較正規、專業的老師教授,以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需求;對于成年人來說,因為工作的壓力,他們學習音樂知識更多是為了滿足其對音樂的喜好和提高音樂欣賞的水平;對于退休人員來說,閑暇時間較多,他們學習音樂知識往往不是要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而是大多以健身和娛樂為主要目的。
社區音樂教育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習群體和居民不同的學習要求來進行音樂教學與管理工作。可以聘請專業教師對需要音樂專業學習的學生進行專業性的技能和音樂修養的輔導,對中老年人可以多組織團體性的活動,比如舞蹈隊、合唱隊、腰鼓隊等等。社區組織者還可以定期舉行社區音樂會,請一些地方企業贊助,這樣不僅可以滿足企業宣傳品牌、產品的需求,同時又可緩解社區資金不足的狀況,這樣既滿足了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又通過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和睦了鄰里關系,從而社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為實行和諧社會盡一份力,這何樂而不為呢?對于社區優秀的音樂節目,要鼓勵他們走出社區,如唐山市的《俏夕陽》舞蹈隊就是從社區基層走向了世界。社區音樂教育需要這樣一個良好的循環以達到健康穩固的發展。
四
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和整體性相統一的規律,從我國社區音樂教育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來看,應該既具有地域、民族等多樣性的特征,又要考慮各地區社區的平衡協調發展。我國地域遼闊,她的份量之厚重、內容之廣泛、底蘊之豐富,僅是包含五十六個民族音樂文化的事實,就是維持全球文化生態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基因。如果漠視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存在,本身就將潛伏著音樂文化生態失衡的危機;中國人若自身漠視它的存在,更等于在親手消解自己的文化資源和發展未來。因此,社區音樂教育應以自身社區所在地域為基本點,振興本土音樂教育,這是維護全球文化生態平衡的歷史選擇,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選擇,這也是為自己求生存、求發展所做出的既符合民族利益、又符合全球化文明進程規律的明智選擇。
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性很大,就生態學的觀點來看,應該充分發揮地像的優勢,如東北的秧歌、新疆的舞蹈、閩南的歌仔戲、陜北的信天游,中國如此之大,音樂資源如此之豐富,身處于當地的居民如果不好好發揚,更待何人發揚呢?如北方的社區可以組織大家學習扭秧歌,上海的社區可以組織大家學習豫劇,湖南的社區可以組織喜歡湘劇的朋友進行學習,這樣不僅傳承了地方藝術特色,又滿足了一部分社區居民的藝術學習需要。《俏夕陽》節目就是以唐山皮影藝術為題材的舞蹈,這樣的社區舞蹈,不僅保存了當地社區的音樂藝術特色,通過社區居民的不斷努力,現在使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到唐山的皮影戲,這就是健康的社區音樂教育生態的循環。
當然繼承優秀的傳統音樂也面臨很多現實問題,比如有些即將絕跡的地方山歌,他們的傳人有些生活在農村或相對偏遠的地方,傳承是個很大的問題,是不是可以考慮把這些國家已經認定的即將消失的民間音樂傳人也作為人才引進到城市?或組織有興趣繼承傳統音樂的年輕人去學習?或者讓這些年輕人深入到農村去學習呢?是否又可以在農村有條件的社區組織當地人進行這方面的音樂學習呢?地方傳統音樂需要保護,更需要繼承和發揚。社區音樂教育除了進行基礎的音樂學習,也需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地方音樂傳統,使我國的民間音樂得以保存、發揚,使其地方的音樂成為世界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等我們意識到民族民間音樂的可貴,而它已經消失的時候,不是追悔晚矣?從教育生態學來看,這也是社區音樂教育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
五
在生態學中,平衡表明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物質與能量的輸入與輸出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社區音樂教育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否,主要表現在其輸入輸出以及結構與功能上。輸入與輸出是否平衡主要表現在社區音樂教育的教育培養與社區居民的滿足感。而結構與功能是否平衡則體現在社區音樂教育生態系統內部諸要素的功能發揮過程中,并且主要體現在社區音樂教育的量與質的關系是否合理,社區音樂教育系統的育人功能與其教育內容及受教育者的實際所需是否協調等多方面。教育生態學的理論基礎就是“相互作用論”,音樂教育與社區音樂教育以及與整個社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我們需要看到教育是一個有機的、復雜統一的生態系統,強調社區音樂教育與環境之間、社區音樂教育系統內部子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過程及相互影響和相互適應的關系,是否會對我們認識社區音樂教育、發展社區音樂教育提供不同的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