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觀的變化受到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從外因角度深入研究大學生政治觀變化的影響因素,對于新時期提高大學生政治觀教育的實效性,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社會經濟環境
開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不僅為培養和造就一代新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越條件,也為青年一代實現人生價值開辟了多種途徑。經濟領域的變革導致大學生政治觀的變革,而政治觀的演變又反過來制約著經濟領域變革的方向。從1979年到1989年,大學生政治觀變化的總趨勢是政治觀取向功利化和政治觀主體自主化。從總體上看,大學生這種政治觀念演變的基本方向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環境變革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社會價值觀念變化的方向一致的。在80年代,我們比較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方面的教育,但是卻忽略了國內經濟領域的變革所引起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以及這種情況對大學生政治觀所造成的影響。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和市場競爭給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打下了深刻烙印。[1]因此,如果不加強對大學生政治觀方面的教育與導向,那么政治方向的教育就有可能失去思想基礎。這正是80年代大學德育實踐中的教訓。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以后,我國經濟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產力獲得解放。在社會加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大學生在對經濟高速發展感到振奮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越來越大的生存競爭壓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引起社會形勢的變化,對此許多大學生都有不適應的感覺。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也導致了90年代中期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產生“趨同論”的認識問題。
黨的十六大確定到2010年左右我國將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不僅改變著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也會通過各種途徑影響大學生政治觀的形成。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市場經濟是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第一要素的經濟體制,要求整個社會環境公開、公正,這對于人們樹立平等觀念、競爭意識有積極作用。市場經濟同時又是契約經濟,要求每個人必須遵守秩序,講究誠信,遵守承諾。這些對于人們養成誠信的品格有重要作用。市場經濟還要求市場主體必須遵守法律,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從事經濟活動,因此它對于社會上每個人樹立法治意識、法制觀念有基礎性作用。而這些品格對于培養正確的政治觀又有極為重要的意義。[2]
二社會政治環境
在80年代初期,由于“文革”的消極影響,使許多大學生對政治感到厭倦甚至恐懼,因此對政治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冷漠。80年代中期,由于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給予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導向,精神文化領域的開放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生活方式、政治態度和政治情感,不少學生從豐富的中外思想文化成果中獲得了認識人生的武器,找到了實現自我與社會政治生活最佳結合點,人生價值觀念得到了升華。到了80年代末,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銳減,社會主義發展遭受嚴重的挫折。在國內,由于腐敗現象蔓延和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導致1988年至1989年發生了波及全國的“厭學風”和“經商熱”。[3]在新舊價值體系的矛盾、整合與斗爭中,大學生這個社會群體雖然有過彷徨與痛苦,但他們在與舊的社會體系決裂、對新的社會體系認同等方面,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要敏感而迅速得多。
1989年的政治風波以后,大學生的政治觀問題成為社會科學界研究的熱點。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是,90年代大學生的政治觀中立現象相當普遍。在90年代初期,全社會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主導性政治觀念的真空,使長期以來帶有權威成分和偶像色彩的政治教育失去了現實支撐點,從而為大學生政治觀的轉變提供了契機。90年代中期的大學生對我國的民主與法制建設給予了實事求是的評價,對一些不盡人意之處表現出寬容態度。同時對社會主義民主的認同感有所增強。這是因為大學生親身感受到了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過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身邊環境的變化直觀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
90年代末的大學生整體上政治情緒比較穩定,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一系列的工作認同度比較高。這最主要的原因是來自他們對現實的感受。由于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不同,國際政治顯示出多元化的特點,這種政治現象的多層面性表現為政治主體的多層性、政治內容的多樣性、政治措施的多重性、政治文化的豐富性,反映了不同社會制度和國家形態下經濟利益不同的各階層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這種多元化的復雜狀況也必然會通過各種渠道影響到大學生的政治觀。
到了21世紀,我國進入改革創新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特別是在汶川地震這一事件中,遇大災害,攻堅克難,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這一切使大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到,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意義和深刻內涵。但是也應看到,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模式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政治觀也受到世界多元政治格局的影響。[4]大學生處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長期,其政治觀與社會上的成年人相比會表現出很大的不穩定性、反復性和盲從性。
三社會文化環境
90年代以來,大學生政治觀的變化軌跡一直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對西方國家的民主和政治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些都與輿論和文化傳媒的正向引導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我國于1994年獲準接入國際互聯網。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第19次調查報告,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互聯網文化正在以飛快的速度深刻地作用于我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對高等學校來說影響尤為深遠。網絡文化是人類以網絡設施、網絡技術和信息資源為支點,以現實社會為原型創造的以網絡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新型文化形態。[5]網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正加速改變著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政治傾向和政治態度,給大學生的政治觀取向帶來深刻的影響。網絡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等特征對現實中國家的政治生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網絡技術變革了傳統的政府運行機制,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換、重組、優化,促進公民民主權利的實現。公民權利至上是現代行政法律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和現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6]網絡技術最大的價值目標就是為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進一步提供現實的技術條件。網絡對建設回應性政府、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著重要的意義。這都有利于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和政治民主觀念的形成。
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觀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會給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帶來不利影響。在互聯網上,大學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網絡使用者發表信息是完全自由的,這容易使一部分大學生忽視現實世界的約束力量,隨心所欲地進行信息的傳播活動。這其中既有謠言和不健康的信息,又不乏反政府、反社會、反人類的言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的濫用。網絡文化的信息結構是無中心的,它是一個信息高度離散化的國際文化場域。因此對于上網者來說,自己就是中心,這就很容易導致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至上的觀念意識,造成部分大學生行為取向上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正處于激烈的動蕩和交鋒之中,有時易于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思想上的混亂和動蕩。網絡上所隱含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容易使大學生對一些不健康的價值觀念逐步產生親近感和信任感,最終走向認同和依賴,從而出現政治價值觀的傾斜。
四結語
影響大學生政治觀變化的外因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綜觀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政治觀變化的走向,可以得出結論: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政治態度經歷了“由熱轉冷,由冷變熱,再由熱轉溫”的變化。90年代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比較堅定,在多元化的政治背景影響下政治觀中立現象比較普遍。21世紀大學生基本的政治觀點正確,政治認知判斷比較理性,高度關注與國家和民族利益相關的大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信心,思想道德狀況和精神風貌總體良好,主流價值觀積極、健康、向上,成長成才愿望迫切。
參 考 文 獻
[1]許冬玲.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的現狀與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2004(3).
[2]黃小維.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論壇,2006(2).
[3]潘松文.政治情感與政治觀教育[J].黨政干部論壇,2002(7).
[4]馬振清.中國公民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5]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許浩.當代大學生政治觀現狀及特征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