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要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積極挖掘地方文化的精髓與特色,結合自身學校的發展,探索出一種全新的校園文化模式,即“地方特色”。本文將對這一校園文化特色進行分析,并嘗試提出個人的一些拙見。
一何謂大學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
文化的重要特點就在于它是一種對社會事物的融合、演繹與整合,是不同階段不同區域社會發展的標志性體現。從文化的存在形式上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主流文化、次生文化、亞文化等文化模式在不同層面上共生共融、相互促進并不斷發展。而校園文化做為一種文化模式,既包容于社會總文化,顯示出與其它文化模式的共性,同時它又受區域文化的影響顯示自身的鮮明個性。同時,校園文化和區域文化或地方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地方文化主要是從文化傳統、社會心理、行為方式、道德狀況、思維方式等方面對高校文化產生影響。
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模式,從實際操作的角度講,就是將地方文化中具有標志性、影響力、教育性的文化元素融入或結合到校園文化中去,并最終形成有別于其他高校的特色校園文化,這類校園文化大多存在于地方高校,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換言之,大學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就是一所大學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形成的具有學校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二大學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形成
1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基礎——傳統地方文化與校園主流價值取向的統一
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創建和挖掘過程,其實是傳統地方文化與大學校園內主流價值取向的融合過程。校園內的主流價值取向來源于廣大學生,符合廣大學生的實際要求和社會現實。同時,校園文化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系統,它自然而然地要同地方文化進行多維、多元的交流。由此,通過有意識地構建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高校將自發的文化交流變成自覺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文化交流,充分發揮高校校園文化引導和催化的功能。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也使校園文化充分吸收了地方文化中的精髓,促進了高校校園文化的本土化及多元化發展。
例如地處浙江西南一隅的衢州學院,是一所將“南孔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研究和應用的地方院校。這一獨特校園文化的提出是基于衢州獨特的地域文化資源和在浙西南積淀千年的儒風雅韻。衢州是儒家思想文化傳播的東南重鎮,孔子四十八代孫“賜家衢州”,并在衢州建立了“孔氏南宗家廟”。因此,衢州素有“南孔圣地”之稱,并被史學家成為“東南闕里”。自孔氏大宗南渡以來的880年間,儒家思想文化在衢州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并形成了具有“南孔”特色的獨特地域文化。衢州學院認為,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全面成才影響深刻,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華符合當代校園主流價值的取向,對于今天的大學生依然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由此逐步形成把“南孔文化”作為衢州學院特色校園文化品牌來建設的理念。
2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核心——文化傳承與育人目標的統一
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是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因而決定了其同時具有文化和學校的雙重性質。其文化性決定了其誕生、發展、創新、延續等文化傳承都是其應有之意,而其學校性則決定了其必然具有育人功能。兩者的融合必須要在文化傳承與育人功能上得以展現,并在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中使大學校園文化和地方社會文化對各自的文化積淀予以積極的揚棄和繼承。
校園是師生時時處于其中的大環境。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創造更為美好的人文環境,能及時提高師生的素質,從而培養高素質的學生。而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充滿著傳統地方文化的精神養分,是結合地方文化精髓與校園文化的綜合文化模式,其育人的功能將借助地方文化這一通俗、實際的載體,影響和引領青年學子,有利于幫助他們樹立科學、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同時,文化的發展要在交流、共享的環境中不斷成長、繼承、創新和傳播,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正是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主動融合的共生體,是大學教育與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文化表現,將有利于學校、教育、文化的共同發展與創新。同時,校園文化與地方文化都是圍繞著社會主流文化發展的亞文化,兩者之間主動的融合與交流乃至創新與變革,不僅是對校園文化和地方文化本身進行的一次全新的嘗試與探索,同時也是對社會主流文化的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3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表現——外化形象與內化精神的結合
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往往有比較明顯的“標志”,其來源于地方文化的精髓,外顯于校園文化的外部現象,并在內化精神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同時,作為校園文化,它必然是一個外部形象和內部精神同時發展完善的過程與結果。因此,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具象表現應當是外化形象與內化精神的結合。
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外化形象不僅僅只在于物理形象的構建,關鍵在于文化平臺的搭建。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平臺建設是可以將各類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整合在一起的重要載體。只有文化平臺的建設有成績、有效果、有影響,才能引領和輻射校園文化建設的其他方面。在文化平臺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對所植根的地方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從中提煉出獨特的地方文化精髓。同時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合學校發展的要求和目標,從而建設起具有針對性、能比較科學合理地傳承地方文化又兼具教育功能的文化平臺。例如溫州大學植根于溫州創業精神的創業園區,衢州學院的祭孔大典等,既很好地繼承、展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也是被廣大學生所接受、被社會所認可、被公眾所關注的文化載體。
同時,校園文化地方特色的內化是決定校園文化是否真正具有地方特性、持續性的關鍵所在。僅僅局限于外部形象建設的校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對文化標志的照搬和復制,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建設。內化精神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其具體的實施可以通過文化活動建設、文化精神培養、文化理論研究的方式,并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和反復檢驗、反思、改革,最終內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特質。例如,大學的特質決定了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學術優勢,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術理論研究。大學應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在地方文化的學術理論研究上占據重要地位,并藉此開展一些文化交流活動。這樣的做法不僅從純粹文化理論研究的角度講是對地方文化的巨大學術支持,同時也將帶來豐富的學術資源、大師名師資源和文化資源,而這些資源恰恰是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支柱。再其次,學術理論研究在帶來實際效益的同時,將在大學校園內營造一種濃厚的學術氛圍。這樣的文化和學術的雙重熏陶,不難想象將為校園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多么良好的土壤和支持。
三構建大學校園文化“地方特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辨別與繼承相結合
地方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文化都值得加以繼承和推廣。我們在辨別地方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導向作用,同時結合校園教育的目標。這樣校園文化的地方特色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
2融合與創新相結合
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本質上是一個處理好地方文化與校園文化對接的問題。地方文化和校園文化本身是兩個獨立的亞文化,并不存在著校園文化來源于地方文化,或倒置的本末關系。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融合、不斷辨證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用校園育人的目標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其次,在校園文化構建的過程中,地方特色或地方文化應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僅僅引用了地方文化的名人、名士、民俗以及其衍生出來的地方精神并不足以成為校園文化的特色。簡單的提取使用,只是強求特色的“偽特色”。
在繼承地方文化中的精髓的基礎上,更主要的工作是將其與大學校園文化進行融合創新。地方性特色的培育需要大學的參與,校園特色的形成應立足地方社會文化的支撐。地方文化有其特殊的成長土壤,在進入到大學校園中后,其具體的發展方式、與校園文化的結合等方面都要遵循學校、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
3可持續性與全面性相結合
在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時,還要有避免一時之舉的現象。校園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歷史的積淀、時代的高度和思辨的深度。因此,我們要避免在構建校園文化體系的過程中,盲目地選擇一些地方文化來包裝原有的校園文化,以期達到吸引眼球、博取一時關注的短期行為。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校園文化究其根本,不符合學校的長遠發展,也不符合育人的真正目的,是最終要被淘汰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充分了解和認識社會、學校、教師、學生的長遠期待與目標,再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地方文化來引領校園文化的建設,并不斷在此過程中完善和調整。
地方文化的本質客觀地決定了其具有一定范圍內的區域性。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應是狹隘的。在實際操作中,因為在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時,對地方文化一味褒揚的態度和地方保護主義意識膨脹,或是對地方文化的區域性狹視很容易導致校園文化的狹隘性和局限性。自成一體、獨具特色不代表盲目排斥其他,虛飾夸大自我。
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完善是一個不斷吸取、摒棄、再吸取、再摒棄的過程。在建設自己的地方特色的同時,也要放眼其他校園文化的優勢所在,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吸取其精華,結合本身的文化特質與地方特色,進一步完善我們自己的校園文化,只有這樣,我們的校園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參 考 文 獻
[1]白同平.高校校園文化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張成水.現代大學的文化精神[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高占祥.論校園文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
[4]王邦虎.校園文化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傅進軍.大學校園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1.
[6]葛金國.校園文化:理論意蘊與實務運作[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