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傳統美德
“美德在道德生活中有著極重要的地位,哲學家和道德理論的門外漢都對它極為重視。”[1]所謂傳統美德是指由歷史沿傳下來的一定社會、階級等的“那些肯定性的好惡傾向”,“其中包括道德理性、謙和、同情、禮貌和友好等。”[2]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從中國歷史中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于后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它不僅包涵五千年中國古代優良的傳統道德,也包涵“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道德。中國古代優良道德傳統的主要內容有: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為社會、民族、國家作貢獻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推崇“仁愛”原則,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倡導倫理關系中的誠信為本,講求謙敬禮讓;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視為一種高層次的需要;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即強調道德主體在完善自身中的能動作用。而中國革命傳統道德,是指1919年“五四”運動以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為主體的革命的仁人志士,在整個中國現代人民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所創造并身體力行的新型的優良道德。其基本內容有:一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堅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矢志不渝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關心人民、愛護人民、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乃至為人民利益獻出自己的生命。三是英勇不屈、頑強拼搏的精神。四是忠于職守、愛崗敬業的精神。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認真嚴肅地做好細微瑣碎的工作。
中國古代優秀道德傳統和革命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根基和底蘊,而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精華部分,是特定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二者都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的文化來源。
二弘揚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的應然訴求
1弘揚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應有之意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在這三對和諧關系中,人自身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同時又是自然與社會和諧的產物。造就和諧的人的個體,就是要使一個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傳統美德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這些教育內容與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而弘揚傳統美德的內容與和諧社會建設又存在必然的內在聯系,是和諧社會建設中的應有之意。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社會生活的和諧、社會階層的和諧、社會秩序的和諧、社會組織的和諧、與國際環境的和諧等,這些方面的建設,需要傳統美德的支持。比如與國際環境建立和諧的聯系,“厚德載物”、兼容并包精神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弘揚傳統美德有利于科學闡釋和諧社會價值觀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新時期社會發展趨勢的科學認識與合理構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觀的理論創新。如何詮釋這一社會價值觀,使社會廣大民眾認同并轉化為自我的價值理念,使之落實在行動中,弘揚傳統美德有其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當前和諧社會建設提出的客觀依據和倫理價值基礎,一是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和其他各種社會條件。二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比較尖銳的社會矛盾,消解這些矛盾的要求即和諧的理念必然成為社會主導的理念。而對這一社會價值觀的詮釋還應有一個重要根據,這便是和諧是我國傳統美德中的一種基本精神,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在中國古代,就有對和諧社會的理想——“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堯典》),“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天下為公”(《禮運》)的大同社會;就有“和而不同”的人際關系思想——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就有“中庸之道”的道德境界——中庸之道被古人認為是盡善盡美的和諧之境,意味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并防止過猶不及。從傳統美德中和諧社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上來詮釋,更容易滿足人們的社會倫理需求,人們更容易理解接受,使和諧社會價值理念得以復歸與超越。
3弘揚傳統美德可以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造良好環境條件
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良好的人際環境。動蕩不安的政治環境不僅沒有社會的和諧可言,甚至連追求和諧的機會都不存在。而當前中國社會存在著的諸多矛盾,包括人與社會集體、人與社會他人、人與自我的矛盾,其中人際之間的矛盾特別復雜,這些矛盾的存在或處理不當,都可能引發社會的不安定,影響和諧社會的建設。在此期間,“我們的確不能對美德和道德做出決定,然而,我們可以進行美德和道德教育。”[3]“我們自己首先要重新自覺地推崇美德。”[4]通過弘揚傳統美德,使現存人們行為的道德理性化,就可以化解各類與人相關的社會矛盾,創造社會和諧的條件。由此,必然會有力保證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和諧社會是弘揚傳統美德的出發點和歸宿
1弘揚傳統美德要不斷強化宣傳“和為貴”的理念,以直接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
中華民族講究“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這里的“禮”,即指人們應遵循的行為規范。而“禮”的最高價值便是“和”,“和為貴”就是以和諧為貴重、珍貴。“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要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與茍同,是不同事物之間的協調、統一或者承認事物在有差別的前提下的統一與和諧。這種“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律,因而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只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就會有利于重建中華“禮儀之邦”。今天,我們宣傳“和為貴”的理念,要為“和”賦予新的內涵:“和”即是要建立“和以處眾”的人際關系、倡導“和衷共濟”的社會公德、踐行“和氣生財”的經營觀念、實踐“和善為民”的行政理念、推行“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對這種“和為貴”的理念多角度、多方位、反復宣傳,常抓不懈,則必將直接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步伐。
2弘揚傳統美德要不斷強化人的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以根本服務于和諧社會建設
弘揚傳統美德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培養“四有”公民,就是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建設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就是和諧發展的人,沒有這樣的人是無法建設和諧社會的。而現實是我們的教育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忽視對人的價值的終極關注,忽視對人的靈魂與美德的關懷,凸顯出道德教育的缺陷。因此必須加強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教育,特別是中國革命傳統教育,使人們堅定、鞏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信念,具有愛國主義情感,堅持“以義統利”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育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養成如何做人的社會基本道德。一句話,就是培養“四有”和諧新人。這是歷史的啟迪,現實的需要,也是未來的呼喚。
3弘揚傳統美德要不斷強化教育主體與教育對象的和諧,增強傳統美德教育的實效,以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諧社會帶給人們的一個新認識,就是“以人為本”。對于道德教育來說,就是把教育對象的切身利益作為教育的著眼點,立足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和諧發展;就是把教育的主體和重點落在每個教育對象的身上,尊重他們,依靠他們,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要避免教育的著眼點只是“管理教育對象”,使教育對象始終處于被動的情況,以形成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傳統美德教育的層次。
二是堅持中庸之道的方法。“中庸之道的方法論是一種智慧的行為處事方法,它對于克服行為中的極端傾向,以及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是大有裨益的”。[5]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社會。人與社會的發展既矛盾又統一,不能只看到矛盾的一面,而看不到一致的一面。在以矛盾性理念為主的教育思想之下,教育的過程往往是在對立的思維中展開的,其結果很容易引起教育對象的反感,事與愿違。堅持中庸之道的方法,就是既要從人與社會相矛盾的方面考慮,也要從相一致的方面考慮,以和諧的思路引導教育對象去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這對教育工作必然會產生新的積極意義。
三是堅持“三貼近”要求。只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教育對象,才能發現道德教育與社會現實的共同點,了解教育對象全面和諧發展的實際需要,設計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方案,使道德教育能夠真正滿足社會與人發展的需要。比如,如何使富裕的教育對象能夠幫助貧困的教育對象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便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幫助貧困教育對象解決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困難,無疑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也增強了社會的和諧。
參 考 文 獻
[1][2]R·赫斯利普.美國人的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4,73.
[3][4][德]赫爾穆特·施密特.全球化與道德重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02,220.
[5]羅國杰.面向新世紀的品德素質教育[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