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功能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十分巨大,在它的影響下產生了數量眾多的新的教學理念、理論和實踐,如交際教學法、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及主題協商教學大綱等(張德祿,2005)。近年來相關論文涵蓋了對功能語言學理論本身的研究及功能語言學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將功能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相結合的論文數量頗多,但將此理論具體應用到大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論文卻屈指可數。本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運用功能語言學理論對語篇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功能語言學分析可用于外語教學,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語域及經驗純理功能簡介
韓禮德與哈桑(1989)把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情景語境表示語言在使用中的變異,包括有三個部分:語場、語旨、語式。湯普生(2000)將情景語境稱為語域,并對語域進行如下解釋:標志語域有三個主要維度,即被談論的人或物(語場),交際中所涉及的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語旨),語言在交流中如何使用(語式)。
韓禮德(2000)將純理功能分為三種,即人際功能、概念功能和語篇功能。湯普生(2000)把韓禮德的概念功能又分為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經驗功能指的是人們用語言來談論他們對世界的經驗,用語言來描繪周圍所發生的事件或情形。及物性是英語中表現經驗功能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語義系統,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并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及物性系統主要包括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
語域中的三個維度與三種純理功能相對應,語場對應經驗純理功能,語旨對應人際純理功能,語式對應語篇純理功能。語場決定經驗意義的選擇,語旨決定人際意義的選擇,語式決定語篇意義的選擇(韓禮德,1978)。
三Half a Day功能語言學分析
Half a Day是《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本文應用語域理論對該語篇做宏觀分析,應用經驗純理功能對該語篇做微觀分析。
1從語域角度進行宏觀分析
根據語域,尤其是語場的變化,該語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語場:男孩對于學校的誤解
語旨:
A作者對讀者。告訴讀者們主人公的不愿上學的情緒和他父母對于他不愿上學的態度。
B兒子對父親。講述兒子與父親關于學校的不同想法,表現出兒子對于學校的誤解以及父親對兒子感受的忽略。
C兒子對母親。兒子向母親求助,母親同情但無能為力。
語式:書面敘述,夾雜對話。
第二部分
語場:男孩對于學校的親身感受——他發現學校生活在很多方面豐富多彩,盡管學校也有嚴格的紀律并需要努力學習。
語旨:
A作者對讀者。告訴讀者們主人公在學校的經歷以及他態度的轉變——從對學校的恐懼到喜愛。
B女士(可能是校長)對學生們——安撫和鼓勵不安的學生們。
C兒子對母親。兒子向母親求助,母親同情但無能為力。
語式:主要為書面敘述。
第三部分
語場:男孩走出學校,發現外面的世界已經完全改變,而他自己變成了一個老人。
語旨:
A作者對讀者。告訴讀者們主人公放學之后所看到的巨大變化以及主人公的驚訝和不安。
B一個年輕人對主人公。年輕人試圖幫助主人公。主人公仍認為自己是一名小學生,但在這名年輕人的眼里他已成為“老爺爺”。
語式:主要為書面敘述,夾雜對話。
通過對此篇章的語域進行分析可掌握此語篇的基本意義。主人公對于學校懷有誤解,因此不愿上學,但在父親的強迫之下不得不去,母親同情他但無能為力。進入學校后他和其他孩子都覺得茫然失措,一位女士鼓勵了他們,他很快改變了態度,愉快地融入了學校生活之中,盡管學校生活也并不總是令他滿意。半日后,他放學離校,令他驚訝的是校外的一切都已徹底改變,他再次陷入迷茫之中,最令人驚訝的是,他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一位年輕人眼中的“老爺爺”。這種寫作手法使我們想到華盛頓·歐文的小說《瑞普·凡·溫克》,這兩篇文章運用相同的寫作技巧:主人公在短暫離開某地之后再回來時發現一切都已完全改變。這種技巧用來強調時間飛逝,社會迅速改變反映出人們在面臨社會迅速改變時的迷茫無措。
2從經驗純理功能角度進行微觀分析
本文選取該語篇最后2段進行分析。節選段落包括11個句子,其中第1個句子是一個非限定小句,不能從經驗純理功能的角度進行分析,其它10句包含17個過程,屬于4種類型。下面就各句的過程類型、參與者、以及環境成分的詞語進行簡要分析。在節選部分的17個過程中,有11個物質過程,3個關系過程,2個心理過程和1個言語過程。其中有7個過程包含環境成分。一般說來,表示描述意義的過程多數是關系過程、存在過程和心理過程,而表示敘述意義的則多數是物質過程和言語過程(黃國文,2001)。簡言之,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表示描述,物質過程和言語過程表示敘述。在這17個過程中,有12個是物質和言語過程,即有70%的過程表示敘述。因此,很明顯節選部分有典型的敘述文特征,告訴讀者主人公在發現曾經熟悉的環境半日之內完全改變后的感受和反應。
關于參與者,第一人稱“我”在節選部分中頻繁出現,提醒讀者這是“我的”故事,使敘述顯得更加真實,其他的參與者都以“我”為中心進行活動,這增加了文章的主觀性和敘述的真實性。
環境成分(環境修飾語)從本質上講對過程發生的背景進行編碼(湯普生,2000)。根據韓禮德(2000),環境成分主要有9種:方位、程度、方式、原因、可能性、協同、角色、物質和角度。節選部分的環境成分不多(12個),表示方位、方式和程度。環境成分都很短,并易于理解,主要用來修飾主人公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為敘述增加立體感和真實性,強化主人公的行為及結尾部分的出乎意料。
幾乎所有的句子都是陳述句,這是敘述文中常用的表達方式,在這11個句子中,有6個是小句,4個是小句復合體,這標志著節選部分語言難度不大,適合有中等英語水平的讀者。小句復合體的結構較為復雜,但是它們在文學作品中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整個節選部分的時態都是過去進行時,因為主人公在講述他自己的經歷。
另外需要指出的一點是,在最后一句中人際主位“Grandpa”在形式上是無標記的,但是在意義上是有標記的。男孩經過半日學校生活竟變成垂垂老者的強烈反差,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促使讀者反思。這個意義上有標記的主位使文章產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效果,是整個語篇中最精彩的部分。
通過以上的微觀分析,文章的一些具體特征逐一呈現給讀者,結合上一部分從語域角度進行的宏觀分析,讀者可以更深入更廣泛地理解語篇。可見,功能語言學分析可用于考察語篇的特點,包括整體和局部的特點,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外語教學。
四功能語言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使用語言,即促進他們的交際能力而不是讓他們背誦語法規則。相應地,外語教學的重心不應該是教授語法規則,而是如何應用語言表意及交流。功能語言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將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的重心放在意義的表達上。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首先理解,繼而掌握意義是如何通過某種形式進行表達的。
外語教學必須抓住兩個基本點:一是外語教學應注重在語境中理解語言,教師應根據教授篇章的不同,設定相應的語域,要求學生在不同特征的語域中理解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進而逐漸提高學生在不同語域下運用語言的能力。二是學生必須理解教材的結構,這就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傳統語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為學生提供學習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并將它們應用到語篇分析實踐中的機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抓住篇章的整體結構,進而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所有信息。
最后,功能語言學對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語言學要求外語教師具備在教學中設定不同語域的能力,能夠把靜態的語言轉化為動態的、“活”的語言,還要具備深入細致分析語篇的能力,能夠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有層次地理解語言。
參 考 文 獻
[1]Halliday, M., and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Gr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re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Halliday, M.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Interpretations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3]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LTRP. 2000.
[4]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Beijing: FLTRP. 2000.
[5]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張德祿.功能語言學語言教學研究成果概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