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和資產階級革命家,1912年,應邀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1916年,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一職。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后,他從自由、民主的思想出發,對北京大學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北京大學迎來了“蔡元培時代”[1],也為中國高等教育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的辦學理念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1898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1916年的北大雖然已經改為國立北京大學,但是封建“皇家大學”的官僚氣息仍然很濃厚。學生都被稱為老爺,而教員都被稱為大人。當時不在乎老師學問的高低,而在乎官階的大小。很多教員都是北洋政府的官員、這些老師沒有什么真正的本事,但是學生為了以后做官考慮,都喜歡巴結這些老師。學生不學無術,求學只是為了做官;沒有什么正當的愛好,大多在外吃喝嫖賭等,進行一些不正當的娛樂。這就是1916年蔡元培任校長之前,北京大學腐敗的校風。
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中,蔡元培首先宣布:“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并進而說明:“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他向學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嚴格的要求,鼓勵他們要做三件事:第一,抱定宗旨,這個宗旨即是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不可以做為升官發財的階梯。抱定宗旨,為了求學而來,入法科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宗旨既定,自趨正軌;第二,砥礪德行;第三,敬愛師長。[2]
為此,蔡元培一方面大量聘請“積學與熱心的教員”,要求老師主動研究學問,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背講義;要求學校多添購書籍,尤其要多買新書,以供師生的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設立研究所,分別組織國文、英文、哲學、數學、物理、化學、法律、政治、經濟等九個研究所。每個研究所設主任一人,由校長推定主任人選。本科畢業生、高年級學生以及他校本科畢業生均可為研究所研究員。每個研究員自己選擇論題,經審定合格后,由教員指示參考書及研究方法,自己研究。于一年內寫出論文,其成果交由研究所審核后,其研究結果,可以交給雜志或出書發表。當時,北大研究所的設備雖尚簡陋,但那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大學研究所,具有首創的意義。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
蔡先生國學精深,又多年在國外留學,血液里既有中國傳統的包容和博愛,也有西方自由開放的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用這八個字來塑造北大,是蔡先生歐洲留學期間就已埋下的心愿。他在《北京大學月刊》發刊詞中闡述了自己對大學精神的理解:“大學者,‘囊括大典,可網羅眾家’之學府也。……此思想自掃之通則,而大學之所以為大也。”[3]
1允許不同學派并存
蔡先生一直認為學術上的派別,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有何種派學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4]所以每一種學科的教員,即使主張不同,若都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讓他們并存,令學生有自由選擇的余地。這樣就給學生多種選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由獨立研究的能力,啟發學生創見。如,胡適和梁漱溟對孔子有不同的看法,蔡元培就請他們同時就有關孔子的學問各開一課,唱對臺戲;在文字訓詁方面,舊國粹派的章炳麟的弟子朱希祖、黃侃和新派的錢玄同并存。
2不拘一格聘任優秀人才
在兼容并包的原則下,對于確有真才實學而學術觀點、政治傾向不同的守舊學者,仍延為教授,展其所長,對他們一視同仁,絕不歧視。例如留學歐洲多年的辜鴻銘,辛亥革命后,表示效忠清室,仍留蓄長辮,但他精通英、法、德及希臘語文,對英國文學深有研究,仍請他講授《英詩》。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下,北大聘請到了很多學術造詣高研究興趣濃厚的知名人士。以文科為例有陳獨秀、胡適、錢玄同、黃侃、魯迅、周作人、辜鴻銘、劉師培等這些大師。大師云集,學校的學術氛圍也是異常濃厚,舊學舊人不廢,新學新人大興,學校常出現“師生間問難質疑、坐而論道的學風”,這種民主的風氣從那時就開始形成,給北大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也是北大異于其他大學的特色和原因。
三“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體制
蔡校長反對大學校長獨斷專行,主張民主辦校。蔡元培在任教育總長時就曾仿效德國,在首訂的《大學令》中有“大學設立評議會”的規定,但是未能實行。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就重新制定了北大《評議會章程》,規定大學一些“內部規則”需經評議會通過,才有效;“各學科的設立及廢止”“講座的種類”“學生紀律”等重大事項,須經評議會通過,才能付諸執行。評議會的組織成員由校長、各科學長和自行互選的各科教授(每科兩人)組成。
接著,北大評議會又通過了《各學科教授會組織法》,規定各門重要學科合為一部,成立一個教授會,會員由本部的教授、副教授、講師擔任。教授會設主任一人,由各自的會員選舉產生,任期兩年。教授會有權決定,本部的教學方法和教材的選定事宜等;教授會可以參與討論的事項有本部學科的增減事宜和本部圖書儀器的添置等事情。
同時,北大在蔡元培的領導下設立了教務處,教務處由教授會推選,協助校長辦理各事;設立由教授擔任總務長的總務處,管理全校事務。在此基礎上設立了行政會議,行政會議是全校的最高行政機關,主要職責就是貫徹執行評議會的有關事宜等。校長擔任議長,總務長兼任議長,教務長和總務長為當然會員,會員以教授為限。
這樣蔡校長就設立了一套新的管理體制,由評議會、教授會、總務處、教務處、行政會議組成。評議會由校長、教授組成,作為全校最高權力機構,審核、決定學校的重大問題,從而讓教員有更多機會參與學校決策工作;各學科教務教學工作由教授會分別負責,管理全校教學工作的教務處也由教授會推選,這樣教授們的學術自由就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評議會和教授會共同組建的雙重管理體制,讓教學人員充分參與到學校教學事務的管理。這樣就形成了北大特有的“教授治校”的管理體制,打破了以前由校長和學監專制的落后管理體制,給北大帶來勃勃的發展生機。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長期間,曾多次出國留學,但學校并沒有因為他的出國而受到任何影響,仍然在穩步發展。這也驗證了蔡元培“將學長制取消,設各系教授會,主持各系的事務”,“都是謀以專門學者為本校主體,使不致因校長一人之更迭而動搖全校”的管理思想。[5]
四靈活的教學體制
1擴充文理,廢科設系
蔡元培認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文科中包含有理科,理科中包含有文科,不可以截然分開。傳統的文、理分科的做法不適應現代社會近代科學相互聯系、相互結合的發展趨勢。例如文科的哲學,必以自然科學為基礎;而理科最后做的假定,亦往往與哲學有關。以前的心理學用哲學的研究方法,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又屬理科。必須“融通文理兩科之界限,習文科各門者,不可不兼習理科中之某種(如習史學者,兼習地質學);習理科者,不可不兼習文科之某種(如文明史之類)。”為了改變文科、理科相互隔絕,學生苦守一個學科的弊端,蔡元培采取了一項改革措施就是將原來的文、理、法三科所屬的學門廢止,設立了14個系。以此來實現文理交融,避免人為造成偏科、知識單一的現象。
2改年級制為學分制
北大實行選課制為全國首創,對高等教育有重大影響,1922年以后,全國各大高校紛紛采用。選課制是當年美國大學中通行的方法,蔡元培極力仿效。蔡元培從其崇尚自然、發展個性出發,主張改革北大當時實行的年級制,實行選課制。他認為同在一個年紀,興趣和能力有所不同,年級制的缺點之一就是使銳進者無可見長,而留級者每因某種課程不及格,就要全部復習,沒有任何興趣和必要。自1919年始,北大實行選課制,使學生有了自由選課的主動性,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溝通文理有很大促進作用。
為能使選課制得到學生合理的運用,防止選課只選簡單的,忽視難度大的學科,忽視對本專業基本理論學習。針對學生僅憑興趣聽課,博而不精的現象,蔡元培在一次講演中,對北大選課制特別作了解釋:這種制度只能用在高等以上的學校,學生只有相對的選擇,無絕對的選擇,只能選擇必修科以外的科學。為防止學生步入歧途,學生所選的科學必須經教員審定。
3組織社團,豐富課外生活
為了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將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術上來,蔡先生大力推動各種課外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首先,辦學報。蔡元培認為,辦學報有利于將學生的眼光引向課外,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在1918年和1919年,北大分別創辦了《理科大學月刊》和《北京大學月刊》,學刊的創立極大地活躍了學校的學術氣氛,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其次,成立各種學會,為了鼓勵研究學問的興趣,他推動學生組織哲學研究會、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新聞學研究會、數理學會、理科化學演講會、雄辯會等;再次,為了培養服務社會的能力,發揚自動精神,他推動學生組設消費公社、學生銀行、閱書報社、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及編印《新潮》《國民》等雜志;又為了提倡正當娛樂,以代替不正當的消遣,他推動學生組織音樂會、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社、體育會、技擊會、健身會、靜坐會、西山旅行隊等,這些活動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正當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培養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參 考 文 獻
[1]高平叔.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2]黃艾禾.蔡元培的北大時代[J].中國新聞周刊,2006(1).
[3]范保國,張多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9).
[4]鐘叔河,朱純.過去的大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