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龍江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特點
(一)畢業生數量增長速度大于需求速度
畢業生數量在短期內迅速增加,但社會有效需求在短期內增速有限,已經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國有企業近年來引進畢業生的比例逐年下降;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用人指標有限,難以接收大量的畢業生;隨著科技發展,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用工數量尤其是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例逐步減少;企業減員增效等因素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不利影響。
(二)高校畢業生結構性供需矛盾突出
1專業結構不平衡。目前,社會對計算機、通訊、土建、自動化、機械、醫藥和師范等科類的大學畢業生需求旺盛,而對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農學、林學等科類的大學畢業生需求較少。
2學歷結構不平衡。社會需求越來越向重點院校集中,對部分地方院校的需求明顯減少。而地方所屬的部分院校有的就業率較低。社會對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對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需求相對平衡,沒有特色的專科生就業困難,專科及高職類畢業生整體需求不旺,就業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
3部分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擇業觀念存在偏差。當前,我省高校部分畢業生在畢業時未能落實就業單位,并不是說畢業生就業市場已經飽和,無法容納下這些學生,而是一些畢業生擇業期望過高,擇業觀念存在偏差。近幾年,許多被在校大學生看好的單位,特別是沿海及經濟發達地區的一些用人單位,經過前些年的人才補充,人才需求已趨于飽和,大規模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情況已不復存在。
二黑龍江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困難及成因分析
(一)影響黑龍江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宏觀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相對閉塞,人力資源流動性差。以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為主要經濟中心,東南沿海地區存在著巨大的就業市場,提供的就業機會遠多于東北部地區。相對閉塞的地理位置,給每年的我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畢業生除通過參加我省高校及人才市場舉行的招聘會尋求就業機會外,同樣會自主選擇前往有就業意向的城市求職,我省相對偏遠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畢業生流動就業的重要影響因素。
2宏觀經濟發展狀況導致勞動力供求不平衡。隨著振興東北的優惠政策的不斷提出,我省近幾年經濟發展較快,但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市場經濟觀念落后、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未見完善、第三產業發展較慢等。這樣的經濟發展狀況導致我省勞動力供求不平衡:首先,我省是農業大省,農村勞動力富余,進城務工人員增加,但城市勞動力需求的教育層次提高,農村勞動力主要從事體力勞動,就業機會較少;其次,國有企業是我省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不能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而國有企業就業機會有限;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我省經濟主要以農業和工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且在整個經濟中的貢獻程度較小,吸納勞動力不足。
(二)影響我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微觀因素分析
1畢業生就業體制不完善。我省就業市場發育還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和較高成本,影響了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單位,這是就業市場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的體現。另外,人事戶籍制度改革不完善,同樣制約了人才的充分流動,大學生落戶問題成了大學生就業的障礙。
2促進就業的政策落實得未見實效。目前,我省出臺了“畢業生到邊遠或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高定一檔職務工資,自主創業減免1至3年企業所得稅,擇業期放寬至3年,畢業生落戶限制放開”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促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但在落實政策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一些問題的存在,如絕大多數畢業生不愿到邊遠或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較少一部分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等。就業政策的落實起不到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或自主創業的目的,實效不明顯。
3社會對大學生的就業歧視。現今的大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觀念,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習或兼職積累社會經驗,以便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但是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選擇以“與崗位相適應的工作經驗”為條件,將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拒之門外,盡管畢業生擁有較豐富的社會經驗,依然找不到愿意用人的單位。
三解決我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對策
(一)解決我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宏觀對策
1放寬政策限制,簡化審批程序。對優秀畢業生和特殊人才,只要工作需要,用人單位接收,實行準入制度,隨時辦理就業手續。對到我省農村基層、艱苦行業、國有中小型企業、緊缺專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給予優惠政策。研究簡化審批程序,改進畢業生就業的審批制度和就業手續環節,改審批為審核備案,改中轉為直派。協調配合計劃、公安、糧食、教育、社會保障等部門,做好畢業生就業中的相關工作,提供便捷服務。
2加大宣傳引導工作力度。政府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積極宣傳黨和國家關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方針政策;積極宣傳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成功經驗;積極宣傳地方和用人單位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大力宣傳畢業生到基層、到西部、到艱苦行業工作的精神風貌;大力宣傳到基層光榮、在基層大有可為的先進事跡和先進典型,在社會上營造出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盡一切可能,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鋪平道路。在安置和分配畢業生就業的工作中,一方面政府要轉變用人單位的人才觀、選才觀,使其公開、公正、公平、客觀地選拔和使用人才,合理地引進人才,著眼發展,儲備人才。
3加強與高校的聯系溝通,提供全方位服務。政府要幫助高校協調與用人單位、人才市場的關系,引導高校尋找市場,共同培育、發展、規范市場行為,讓高校了解地方經濟的發展情況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狀況。適應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確立調整培養目標、學科建設、專業課程設置,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質量,以增強畢業生對市場的適應力和競爭力。
(二)解決我省省屬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微觀對策
1提高高校教學質量,調整專業結構,完善就業指導
(1)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是決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根本因素。畢業生能否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關鍵在于畢業生素質的高低,在于畢業生能否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學校必須在學生培養質量上下功夫,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適應力,以質量爭市場,以高素質的畢業生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2)大力調整專業設置。我省高校不少學科與專業設置遠遠滯后于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一是專業老化,學科單一;二是專業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趨勢與人才供需機制相脫節;三是沒有與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相結合。這些狀況無疑將導致一些畢業生學非所用,用非所學,出現就業難的狀況。所以,高校必須密切關注學生就業市場的發展變化規律,并根據自身辦學實力和社會需求,加快專業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社會需求量大的特色專業,要避免追求大而全、片面追求規模的做法,對社會需求量小、缺乏學校自身特色的專業要少招甚至停招。在教學內容上,要拓寬學生知識面,擴大選修課的范圍,增加應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課程,切實培養“寬口徑”的復合型人才。
(3)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能為畢業生指點迷津。目前,一些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仍然主要是由黨政干部或學生處干部兼做,這樣無論是在人力、物力,還是時間上,都顯得不夠,遠滯后于就業指導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須加強和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在機構上,盡快建立專門的指導服務機構,配備專門的就業指導人員;在內容上,要制訂畢業生就業法規政策、收集職業需求信息、組織市場招聘、開設職業生涯培訓、講授求職技巧、跟蹤市場、調查研究等,指導畢業生正確擇業;在時間上,要改變過去就業指導僅限于學生畢業階段才進行的做法,而是要從新生一入校就開始,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能按照社會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對其以后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認識。
2幫助畢業生明確定位,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
(1)畢業生要認清自己,明確定位。畢業生只有充分的認識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特長,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首先要考慮社會大環境,即畢業生供需總的形勢。多年來,由于高校畢業生數量所限,主要流向國家機關、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大型國有企業,現在這些單位相對需求量已經明顯下降,而中小企事業單位和基層組織由于多年來很少引進大學畢業生,自然成為接納畢業生的主力軍。故畢業生應充分考慮這一形勢,適當降低擇業期望;其次,還要充分考慮自身情況、優勢和特長。其中包括自己的學歷、專業和所在學校。
(2)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學校應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擇業觀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競爭就業觀念、靈活就業觀念、先就業后擇業等新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大學畢業生積極主動地到基層、到艱苦邊遠地區去鍛煉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大學生自身也要適時調整就業期望值,要克服從眾心理、克服挫折心理、克服虛榮心理、克服攀比心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依賴心理。正確認識自我,積極參與競爭,科學合理定位,確立大眾化的就業觀。要打破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國家干部和非國家干部的界限,要打破地理位置、經濟效益、社會地位等觀念的束縛,要從單位的發展前景、工作環境出發,結合自己的專業、興趣愛好、著重考慮是否能發揮個人能力。這樣,就一定能夠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實現自身價值。
參 考 文 獻
[1]蒲建平.關于黑龍江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與對策的研究[J].黑龍江省高教研究,2005(7).
[2]周鳳生.當代大學生就業困境與對策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7).
[3]陶書中.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困惑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