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學就要更加廣泛地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說明身邊的地理現象,做到學有所用,以用促學。
一、無處不在的生活地理
1. 當地經緯度的測定。
學習了相關的天文知識之后,就可以組織測量當地經緯度。通過地理觀測,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培養合作意識與科學精神,加深對地理知識、規律的理解及靈活運用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地理測量或天文觀測等活動,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視野。在進行觀測時要讓學生明確要點:⑴設計要簡單、合理,便于操作,要盡量選取日常生活中易獲取的實驗器材或材料;⑵觀測時要記錄重要的數據,讀數要精確,盡量減少人為影響。
2.野外確定方向。
在一次課堂活動中,組織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如何來判斷方向?”學生以各小組為單位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提出的方法也很多:根據日出日落的方向;在夜晚時尋找北極星;觀察月亮的亮面朝向;觀察當地小村落的窗戶朝向;樹木樹冠的生長情況等等,學生的方法之多,超乎想象。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實”,有利于體驗知識的價值;生活的地理“廣”,有利于提高學生素質。
3.利用大氣知識分析天氣狀況。
中緯度地區,每年入秋便會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天氣變化過程,恰利用這一段時間進行了天氣系統的教學,使學生明白這樣的天氣變化正是一次次冷鋒過境所造成的。在有親身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實地的方位,明確冷氣團是來源于偏北方向,暖氣團是來源于偏南方向的,冷暖氣團相遇形成的鋒面在高空是向冷氣團一側傾斜和延展的。在實地演示的過程中,學生輕而易舉地建立起了鋒面的空間概念,并理解了冷暖鋒的符號所代表的含義與鋒面移動方向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冷鋒降水主要發生在鋒后,而暖鋒降水主要發生在鋒前的具體位置。這種結合實際的教學,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學生易于接受。
4.地質構造與地下礦藏及工程建設。
學習地質構造,因為是巖層的結構、形態,往往埋藏于地下,看不見摸不著,比較抽象,也就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但這部分知識的實踐意義很強,而且又是很重要的考點。如背斜是很好的儲氣儲油構造,向斜是很好的儲水構造;采石廠宜選擇在背斜處,而水庫的壩址宜在向斜比較堅硬的地方;水庫、橋梁、隧道等大型工程一定要避開斷層地段,因為該地段往往巖層破碎,容易造成滲漏、滑坡、塌陷等,給工程建設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金屬礦產的形成與巖漿活動密切相關,而已經形成的礦產在背斜處可能經過風化、侵蝕等作用已被外力破壞而不復存在。抓住地質構造的這一特點進行教學,學生興趣大增。
二、滲透生活地理的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親身體驗。
例如桿影法測量當地經緯度法中,可以有多種途徑,但如上述事例,即垂直平分線法比較容易確定“正午”的位置和時間,測量的結果也較準確。像這樣較細微的差異,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有更真實的感受。
2.多收集與生活相關的地理實踐案例。
可以通過專業性報刊等資料,尤其是從高考試題中,搜集相關的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生活案例,綜合多個知識點、考點,從而訓練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也可以來源于媒體報道,以及自己對社會現實的深入思考,使生活地理知識不斷得以補充、完善、豐富、更新。
3.喚醒學生思考現實的意識。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調動思維、感覺、行動積極地參與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問題的提出及問題情境的創設是進行教學活動的關鍵環節。設計的問題應來自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問題情境的創設不是只局限于課堂中所涉及的生活現象,而是以此為基礎,引發學生對其他更多更深層次的生活現實問題的思考。
4.源于生活,重在提煉。
教學中,只有經過精心準備,將現實中零散的生活現象經過抽象、概況,這樣才能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從而加強了地理教學的實踐性,找到了教學生活的原型。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學習了地理知識,吃透了難懂難記的地理原理和規律,地理教學才會變得容易理解。(作者單位 甘肅省華亭一中)
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