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深入,“為討論而討論”、“為合作而合作”、“為活動而活動”等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教學現象頻頻亮相。細細反思,觀念與行為之間總有那么一段距離。問題種種,都涉及到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以教師的課堂語言為切入口,以小見大,以點觸面,希望從中能發現一些問題,說明一些問題。
反思一:對教學情景化進行了簡單化、片面化的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比欢S多老師卻對教學的情景化進行了簡單的理解。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中二元一次方程組中的內容以“誰的包裹多”替換了原來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用兩幅逼真的動物對話圖引入,很有趣。題目的確很有創意,而老師在上這一節公開課是為了創設情境,這位老師是這樣安排的: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手機突然響起來(老師們都很驚訝,這樣的公開課還帶手機,心里很納悶):喂,是老?!切●R…… 原來是一段老牛與小馬的對話,聽課的老師們才恍然大悟。對這樣的情景設計,我們不妨來作一番探討。
首先,要肯定的是,這位老師為了搞好教學的情景設計,費盡了腦子。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階段的數學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這位老師的設計還停留在形象思維訓練的初級階段。結果學生被老師創設的情境過度吸引,而不能理性地進入學習,使得教師辛辛苦苦創設的情境,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老師為什么要搞這種“冥思苦想”似的教學情景化設計?我想他們似乎認為如果數學課脫離了情景,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這其實是對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簡單化理解,以 “生活化”、“活動化” 單純沖淡“數學味”,其實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維,請同學自己扮演角色來設計情境也比這個設計來得好:因為學生的扮演還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反思二:小組合作流于形式
倡導合作學習與交流互動,已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由此而誕生的合作小組有利于學生學會合作、建立自信,認識到數學的科學、應用和人文價值,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合作學習雖然有明顯的優勢,但從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看,存在著濫用的普遍情況。教師開展合作學習,單憑自己的愿意,想什么時候就什么時候合作,而不是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來把握好合作的最好時機,導致合作學習大多停留在形式上。
反思三:多媒體教學“喧賓奪主”
現代信息技術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課改中已經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所以現在只要是公開課如果不用多媒體好像覺得這節課準備得不充分,特別是教壇新秀評比、優質課評比,應該說給我的印象是:教師們課件制作水平很不錯,能用具體形象的媒體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能從中體驗形象與抽象的關系。在課件的制作中,許多老師還適當地運用動畫,影片和聲音來對學生的學習氛圍進行調節。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師似乎成了課堂教學的奴隸,而多媒體教學的粉墨登場,卻成了課堂教學的主宰。
有這樣一節課,《生活中的軸對稱》主要介紹我們生活在充滿對稱的世界之中,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們生活中的軸對稱,應該說這個老師收集了許多圖片,老師也確實想把這種美帶給大家,教師想盡可能把生活中的軸對稱展示給學生,所以在課件的導入上就花費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但是由于欣賞的時間太長,學生只顧看那么美麗的圖片,完全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擱置一邊。忽視了教師的作用,淡化了師生的默契,學生的一個眼神,老師的一個微笑都已經淡化了,而讓多媒體喧賓奪主,越俎代庖,已違背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本意,走到了多媒體教學的極端。
在教學與聽課的過程中, 更有很多老師喜歡在學生思考問題、合作交流時,讓音樂在教室里回蕩,而同學之間的討論也就不得不把聲音提高了八度,這時候的教師讓人感覺很吵、煩。有時候課件里的音樂,竟然掩蓋了教師的講課聲,實在是魚龍混雜,擾亂視聽。
綜上所述,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課題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關鍵要把握好運用的“度”。運用得好,會讓你的課錦上添花;運用得不好,反而會弄巧成拙。(作者單位陜西省米脂縣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