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文言文教學引起廣泛關注,但相對于“現代文閱讀”、“作文”而言,文言文教學仍存在不平衡現象。教學中仍然存在語文教改的“死角”,仍有一些課堂是從字詞到句子、從語法到內容逐一進行分析講解,忽略了大綱和教材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重知識積累輕能力,重字詞句理解輕文化內涵,重翻譯輕誦讀。本文試從五個方面來談談文言文教學。
一、 處理好“文”和“言”的關系。
“言”是文章的語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內容,是靈魂,統率著“言”,沒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現在的文言文教學很注意詞語教學,為了理清詞句,大多采取逐字逐句的串講法,似乎文章僅僅是文言詞語的堆砌,即使一些所謂的分析,也僅僅是附帶著對文章內容粗略地梳理,這種有“言”無“文”的文言文教學,僅發揮了它作為閱讀教學的工具性作用,忽視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即傳承文明的功能。另外,總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講,也使得課堂教學缺乏創新,死氣沉沉,抑制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得學生產生一種錯覺,以為文言文真是“古”文,是僵死的文章。
被選入教材的文言文都經過歷史的洗滌,都是珠圓玉潤、玲瓏剔透的典范之作,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在課文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注意抓住課文中的文眼、中心句、關鍵句,打破常規,找準切入口,認真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和流程,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立意構思和表達技巧,這樣的課堂才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 處理好“講”和“讀”的關系。
1.教師要精講,讓出更多的時間來讓學生去進行誦讀。
我曾看過張必錕老師的文言文教學錄像。一篇安排了兩課時的《五柳先生傳》, 張老師僅用了40分鐘就使全班學生背熟了。分析其教學方法,可以看出以誦讀為主。他認為學習文言文主要是讓學生多誦讀,讀熟了,對文言文的句子結構自然就習慣了,如果非要翻譯成現代白話,就失去了文言文原有的韻味。因此,文言文教學中“讀”要多于“講”。
2.誦讀教學的層次。
文言文的誦讀教學大致上可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其主要目標是讀準字音,并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初讀”時一般采用自由讀的形式,對生字較多的課文,也可以采用范讀(包括錄音范讀)、帶讀(包括學生帶讀)等手段,以掃清學生誦讀的障礙。初讀便于學生個體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也有利于他們形成個性化的感受與體驗。同時,還應對學生試讀的結果進行必要的檢測,檢測內容與試讀要求相聯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個別讀和指名讀看字音是否讀準;二是看學生從字里行間獲取了多少信息。
第二步,略讀。“略讀”是在初步感知基礎上的整體感知。它的具體目標是以速讀的方式理清課文思路,把握課文大意。“略讀”的內容一般包括:課文中寫到了哪些人物?其身份、關系如何?課文講述了一件(或幾件)什么事?事情的發展過程怎樣?課文表達了什么樣的中心或闡發了什么樣的道理?顯而易見,“略讀”是“初讀”順理成章的延展,是思維的聚合,要立足整體,通觀全篇,去粗取精,化繁為簡,逐步使課文的主要內容明晰起來。
作為對“略讀”效果的反饋,可指導學生復述課文,這一方面可促使學生在整體的基礎上把握文章輪廓,又可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
第三步,研讀。顧名思義,“研讀”是研究性和研討性的誦讀,就是要探幽發微,參悟體會,從而達到熟悉課文,順暢朗讀的目的。它通常包括三個層面的意思。①“研讀”的關鍵是讀準句子,也就是要能正確斷句和把握停頓。②把握課文中關鍵性的詞語,從而找到解讀課文的最佳切入口。③在“研讀”的過程中, 必須放手讓學生在“口誦其言”的同時“心惟其義”,讓他們自由地發表對人物、主題和課文藝術特色的看法。
第四步,“品讀”。這里說的“品讀”是一種鑒賞性的誦讀,也就是葉圣陶所說的“美讀”,亦即“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在反復誦讀中理解文章的內涵,感受文言的魅力。
三、處理好“實”和“活”的關系。
實實在在的內容需要靈活多樣的教法。在教學中,教師總是對重點字詞的詳細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講進行微言大義的剖析。拿到文章,教師是一個中介者,總有販賣知識之嫌。很顯然,這樣的課堂是不受學生歡迎的。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人的學習活動不僅僅靠大腦皮層結構,而且是在情感和潛意識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是潛意識與顯意識交替的心理活動。當潛意識和顯意識處于和諧的相互作用的狀態下,學習效益就會成倍地提高。所以,重視他們感性的、直覺的、潛意識的心理活動,運用靈活多樣的教法,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課堂上,可采取情境法、分組討論法、鼓勵質疑法及各種比賽活動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處理好“魚”和“漁”的關系。
《新課改》對文言文教學除了背誦積累的要求外,就是對閱讀技巧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所以,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美美地享受這文化大餐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1.指導朗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反復朗讀能領會文章的旨意。知識經濟時代當然不可能每篇都“書讀百遍”,但朗讀仍然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
2.加強背誦。
初中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應逐步減少機械記憶,學會理解記憶。背誦應該以了解內容為前提,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根據文章的思路來背誦。背誦的方法很多。比如:記敘性文字可按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或抓住時間詞語來背誦;說明性文字可按內外、遠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說明層次記憶;議論性文字可按抓論點、論據或中心句、 分承句來記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還可指導學生理清“文脈”(《桃花源記》),抓警句(《岳陽樓記》),抓關鍵詞語來背誦。
3.摘錄名句。
可以指導學生用摘錄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積累閱讀材料。“不動筆墨不看書”,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還可以歸納整理重要作家作品,分類列表,不斷補充新的內容。只有不斷積累,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聚細流而成江河”。
4.學會讀注、查閱。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需要借助注解或查閱詞典。教材為文言課文和古代詩歌作了淺易而詳盡的注解。中學生只要認真閱讀,就能自己解決生字、難解詞語,初步達到了解課文內容的要求,為順暢朗讀打下基礎。養成讀注解、查閱詞典的習慣,還可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五、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
1.繼承優良文化傳統。
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文章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這些文質兼備的文言文,不僅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美深邃、豐富典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而且也能更好地繼承人文傳統,傳承哲學和道德理念的傳統,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母語,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更好地提高自身修養。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目的。教師如果只就課文講課文,勢必會導致學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閉和狹隘,再加上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篇幅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學生窺一斑未必知全豹,如果我們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對課文內容作適當的補充、擴展和延伸,以點帶面,那么就能賦予每一篇課文以豐富的文化底蘊,這樣必然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課堂蕩漾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2.進行古今文化互動。
學習文言文一方面要用古代的文化思想燭照當代現實,從中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要用當代的觀念方法解讀古代的思想文化,從而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這就是古今文化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相互參照閱讀。這種古今互動的閱讀方法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語文素質,有助于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總之,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多種關系,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給學生提供活動舞臺,使學生全面參與。只有通過改革教法、加強學法指導等手段,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才能使文言文教學走出低效的窘境。(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初中)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