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法,也稱課堂討論法、問題討論法。在教師精心運籌下,以集體(小組或全班)的組織形式,圍繞某一教學要點或專題,展開議論甚至爭辯,從而獲得知識、開發智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要充分有效地運用“討論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注意學習小組的建立
“討論法”體現的是合作學習的思想。合作學習,如果沒有嚴密的組織,勢必會造成無序、無效的結果。從目前來講,合作學習最理想的組織形式是小組合作。因此,組建學習小組是討論的重要因素,是“討論法”成功實施的關鍵。我們認為學習小組一是學生素質結構要合理,相對固定,不能時有變化;二是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三是要有組長,每個成員都要有編號。
2.要注意討論話題的選擇
一般來講,討論的話題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學生質疑問難而來,還可以是師生教學過程中即時生成的。但不管論題緣何而來,都必須緊緊扣住學習目標。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內容,把準目標要求,冷靜處理好有效論題和無效論題。這是教學中運用“討論法”的首要要素。
論題的“論點”不要空乏,使得學生不知從何下手;不要瑣碎,沒有思維的價值和容量,而要定位在學生思維“半明半昧”的“點”上。這個“點”可以是一個疑問或者一個問題,需要了解學生的背景知識。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用討論法,問題應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小組學習活動的激情以及發揮學習共同體的創造性。討論前的準備工作不可少,在討論前讓學生采用各種途徑找到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思考。
3.要注意討論習慣的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保證,這是許多學習成功者的共識。討論要取得好的效果,同樣需要培養學生形成一些與“討論”相適應的良好習慣。
(1)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如果學生針對一個或幾個問題,在沒有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就開始小組討論,一種可能就是把小組討論演變成優等生的天下,中下等生往往會被優等生牽著鼻子走。這樣的小組討論不但達不到討論學習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傷中下等生學習的熱情,養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還有可能就是小組討論成為一盤散沙,不著邊際,不能很快觸及問題的關鍵。因此,小組討論前必須有對相關知識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和獨立思考的過程,要求小組每一位成員都要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作好發言的準備。
(2)培養善于傾聽和表達的習慣。
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許多學生只想搶到下一個發言的機會,然后把自己的意見一說了之,根本不愿聽別人說什么,不用心去思考別人為什么這樣說,說得怎么樣。他只關注輸出,不善于接納與吸收。所以,要教育學生學會傾聽。“你如果善于傾聽學生發言,一定可以從中淘出金子來。”傾聽,不僅要用耳,還要用腦。聽的過程,應是一個分析、判斷、綜合、提高的過程。“他講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嗎?與前幾位同學的發言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與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有何異同?”如果學生能經常地經歷這個傾聽、思考的過程,他一定會不斷地從中受益、提高,他對這種學習方式也就會越來越有興趣和認同感。聽別人發言,關鍵是抓住本質。別人的意見與自己有很大差異,這時就要圍繞問題的主干展開討論,不要在細枝末節上糾纏;如已基本達成一致,就可以再追求精細。
由于受知識水平、思維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小學生一般不容易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言者說的是“此”,聽者可能理解為“彼”,造成了交流的障礙。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可分三個層次要求:A基本能說清楚,別人能聽懂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B 重點突出地表達。能用一句話說清的,就不用兩句,惜話如金;C 把別人“問”明白。這是比較高層次的要求。別人不理解,你可以設計幾個問題,通過提問讓他明白。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全體學生的整體水平循序漸進地提高要求,根據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同時,教師要敏銳地捕捉討論中出現的優秀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學習:他們是怎樣將問題表達得如此清晰透徹的?
“討論法”已經被廣泛地運用于教學中,積累了很多很好的經驗。但是,我們覺得在這些經驗、做法中,還有個更為重要的注意點,就是不要忘記教學的育人功能。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民主、謙讓、坦誠等優秀品質。(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 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