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教學幽默是語文教師思想、氣質、才學、視野和靈感的結晶,它猶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語言于瞬間閃爍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如果語文教師既有豐富的知識,又有細膩的情感,就可以在教學中靈活機動地適時進行輕松地調侃,點滴的幽默,靈機一動的滑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古今乾坤大挪移
包括兩種方法,移時法和錯位法。前者是時間錯位,后者是空間錯位。“移時”就是根據教學內容有意識地突破時間的限制,把古代事物與現代事物“生拉硬扯”地聯系在一起,從而產生幽默效果。比如講到《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我們今天的現實來看,這一切并不美好,而是非常普通的。在那時,陶淵明為什么會把它奉為理想呢?學生很快就會想到:當時的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采用這樣的移時,學生輕而易舉地就理解了全文的主題。“錯位”可以是人際關系的錯位,也可以是空間地域的錯位等。如在普通話的講述中插上一、二句方言,在漢語教學中插上一、二句英語,這是空間地域上的“左右錯位”。移時錯位是有意識地違反邏輯上的同一律而鬧出笑話。同一律要求同一對象在同一時間或同一空間或同一關系下,只能用同一概念去表達,保持其同一性,而當時間、空間或關系改變的時侯仍用同一概念去表達,就會鬧出笑話,產生幽默效果。
2.此時有聲勝無聲
原本沒有的硬塞進去,或者根本不可能有的假設其有,也能產生幽默的效果。比如《荷花淀》寫到水生嫂聽到丈夫把家里事托付給她時,課文寫道:“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沒有哭,只說:‘你明白家里的難處就好了。’”就這么一句話寫出了一個中國農村婦女對丈夫的癡情、對家園的熱愛,這兩種感情自然地統一在這樸素的話語中。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原作的妙處,教師不妨假設一種寫法與之比較。“女人定了定神,從嘴里吟出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孩子他爹,你就放心大膽地去吧!”學生哄堂大笑,在笑聲中進一步領悟到原作的真摯、自然、細膩。
3.畫蛇添足有教益
本來沒有的內容,卻有意加一個尾巴,也能產生詼諧的效果。比如《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花源”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但漁人出來時“處處志之”出來后,“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本來是表現桃花源之奇,表現桃花源勝境的撲朔迷離,從而理解為桃花源勝境是作者的理想境界。在教學時,也可抓住村人對漁人的囑咐和漁人的心口不一來引發聯想。“遂迷,不復得路”,惹得眾人怨聲載道,結果,漁人在太守那兒挨了五十大板,落得個造謠生事的罪名。這樣的結尾,使學生在笑的同時,領悟到不講誠信的后果。
4.褒貶換用意味深
褒義詞用在該貶事物上叫褒詞貶用,貶義詞用在該褒的事物上,叫貶詞褒用。比如在講到語言的修辭效果時,可以舉個例子,“這個家伙明知罪行嚴重,內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居然‘從容不迫’地抹桌子,揩椅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沒有發生過的樣子”。“從容不迫”就是褒義詞貶用。如為了褒揚某個人或某一事物,先以貶的形式出現,在極貶之后突然提出褒義,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學生一旦領悟之后,就會產生喜劇效果。其實褒貶換用也是一種錯位。與之相似的還有平常的場合使用鄭重其事的語言,莊重的地方使用平常的語言。比如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拿洗臉打比方,主席說:“我們每天要洗臉,許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還要調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學生聽到這里禁不住大笑起來。
5.形象描述彰主題
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往往對表現主題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但因其細小,又容易被學生忽略。在教學中,對文中的細節描寫進行形象化的描述,既能讓學生開懷一笑,也使主題得到彰顯。比如,范進中舉后,喜極而瘋,跑到集市上去了,屠戶和鄰人找到范進后,一貫在范進面前倨傲自大的屠戶卻自動退縮到了范進身后。范進瘋瘋癲癲地走在前,屠戶低著頭,一路上不知替范進扯了多少回滾皺的后襟。中舉前是屠戶破口大罵,范進畏畏縮縮,到這里形象截然改變,中舉后,范進衣衫破爛,昂首闊步,屠戶低頭哈腰,殷勤服務,這兩組形象的強烈反差一經描述,學生不禁哈哈大笑,于笑聲中更加明確中舉對古代讀書人的作用,領悟到古代讀書人癡迷于科舉的原因。
總之,語文課的教學幽默融教育性與趣味性為一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教育的內涵,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恰當靈活地運用教學幽默進行教學,使語文課堂上有了笑聲,使語文課更增添了藝術的魅力,學生語文學習活動有了歡快的情趣,生動活潑,優化了教學育人的環境,從而有助于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和心靈。(作者單位 陜西省周至縣侯家村鄉西寶中學)
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