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時我常留意文章的注釋,發現七年級、八年級語文教材(人教版,2001年第一版,下面引文均系此版)中,有個別注釋不盡如人意。從我收集的材料看,大致有三種微瑕。
第一,只串釋句意,對關鍵詞語未加注釋
如白居易《錢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編者對“云腳低”注為:“白云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說‘云腳低’。”那彩云很高,能說云腳高嗎?所以關鍵是對“云腳”沒有注明。何謂“云腳”?“腳”字又如何解釋呢?這是要害。照我的理解,“云腳”就是彩云,不過指的是彩云的下端。浮云下垂的云帶,直插湖面,像站立在湖面一樣。“腳”字的本義是人和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肢體。由本義引申為物體的最下端部、末端。如山腳、墻腳。詩中用的是引申義,所以,對“云腳”應注為“云的下端”。這只要查一下《新華字典》就明白了。和“云腳”用法相同的還有“雨腳”、“日腳”等。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雨腳”就是落向地面的雨絲。濃云密布、雨絲如注,直插地面,所以用雨腳。還有“日腳”用法也相同。如杜甫《羌村》:“崢嶸赤云西,日腳下平地”,“日腳”就是太陽的光束透過云層,直插地面部分。
語文課本的注釋應避免舍易就難,抓住要害,才能給學生老師以很大的幫助。
第二,只援引舊說,未注明道理
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編者對“黃發”注為:“黃發,就說是長壽的特征,所以用來指老人。”這只是援引舊說,未加闡釋,讀者只能盲從,不知其所以然。《辭源》對“黃發”的解釋非常清楚:“老人發白,白久則黃,因此,黃發為壽高之象。也指老人。”所以,注釋一定要闡明原由,讓讀者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準確地把握文意。
第三,注釋語言表示不當,讓人費解或誤解
王灣《次北固山下》:“海日升殘夜,江春入舊年。”編者對后句注為:“意思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舊年未過新春已來”一語前后矛盾,讓人費解。“舊年”“新春”是時令季節,而時令季節是以時為序的,是不能提前來的。“舊年未過”,“新春怎能”“已來”!其實詩中的“春”字,不是“新春”的意思,而是“春色”的意思。從詩意看也不是寫時令季節的變化,而是寫眼前的景色。詩人在歲尾行船江上,看到的、感到的是一片春的氣息。生長在北方的詩人,深感江南春早,江上春更早。于是,詩人脫口而出“江春入舊年。”所以,把注釋中“新春已來”改為“春色已生”較為符合詩意。看來這表述不清,往往是對詩意的錯誤理解造成的。
《孫權勸學》“蒙辭以軍中多務”,編者對“辭”注為“推托”。這個注釋似乎沒有多大毛病,細究起來,顯得生硬,還是應注為“托辭、借口”較為恰當。因為“辭”的本義是言辭,而呂蒙是以“軍中多務”為托辭(借口),不想看書學習的。
周密《觀潮》“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編者對“文身”注為“身上畫著文彩”。“畫”字不恰當。因為“文身”不是身體皮膚上畫著文彩,而是在身體上刺有色彩的圖案或花紋。《禮·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疏》曰:“越俗斷發文身,以辟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所以,“文身”是古代吳越水鄉的民俗。現在南美土著居民還有這種風俗。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看黑社會的一些頭目或打手,身上也有著花紋圖案,但那不是“畫”上去的,而是刺刻上去的。和“文身”意思相同的還有“文面”。《新唐書·南蠻傳》:“有文面濮(人名),俗鐺(雕刻)面,以青涅之。”“文面”就是臉上刺刻花紋圖案,在臉上刻字或記號,也叫“文面”。宋金時為防止士兵罪犯逃跑,就在他們臉上刻字或記號,成為一種殘酷制度。《水滸傳》里宋江臉上的金印,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所以,“文身”“文面”都是刺刻的花紋圖案,而不是“畫”上去的。(作者單位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石柱鄉石柱初級中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