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探究式教學在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但是在實際學習中,還普遍存在著探究虛有其名,探究式教學沒有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影響了探究學習的深入開展。要提高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的效率做到“三個一”很重要。
一、設計好一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思想政治探究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師設計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有效提問能讓學生在步步探究、層層深入中感覺到峰回路轉、豁然開朗。有效探究問題的設計要關注學生的“起點”。
1.關注生活“起點”。探究教學往往以教師創設的情境為載體,從貼近學生實際的情景中提出問題。教師要充分挖掘探究材料及情景所提供的信息,從情景內容中找到關鍵信息對學生進行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起點”。
如,我在講授“量變與質量”的內容時,先讓學生看了一段“冰—水—水蒸氣”的精美動畫。此后,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家從這段動畫里看到了什么是量變?什么是質變嗎?量變和質量有什么關系呢?”結果學生的回答要么照讀教材內容,要么不知所云,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
經過課后的反思與研討,我在第二個班上課時,同樣播放了那段動畫,問了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是,我加入了自己的解說:“水溫在一度一度地升高,但在0℃之下,它相對穩定保持著冰的形態,而0℃~100℃都處于液態,溫度繼續升高,超過100℃才會汽化。”學生回答問題時,就能抓住“輕微的”、“顯著的”、“一定的程度”這些關鍵信息了,理解以上三個問題就水到渠成。在第三次上課時,我把解說的任務也交給了學生,只是提醒學生注意水溫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升高,但到兩個臨界點時出現明顯的形態變化。可見充分挖掘情景本身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究的深入和新知的建構。
2.關注思維“起點”。 “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探究性問題的設計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起點”。
在教學“文化生活”一課中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時,我問:“大家知道孔子是什么人?”一學生答“中國人”(全班偷笑),我沒有理睬繼續問:“孔子是我國的什么人?”調皮學生又答“中國男人”(全班爆笑)。學生答非所問,我哭笑不得。
學生回答固然有惡作劇成分,但教師提問的指向和回答域的確是模糊不清的,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的功能就無從談起。有時由于老師提出的高水平問題超出學生現在知識和能力范圍,也會導致答非所問,出現問題與回答間的認知不一致。因此老師提問的明確性、指向性、回答域的限定性直接影響學生思維的方向性和正確性。探究教學中只有指向學生思維、呈現學生思維過程的提問才是有效提問。
二、搭建好一個平臺——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
有了一個有效的探究問題后,我們還應該為學生搭建好一個平臺,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課堂辯論和問題探索是兩種有效的途徑。
1.課堂辯論。是指課堂上先由教師或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或觀點,再由師生當場對比提出質疑或反駁的方法。內容可涉及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或學生思想問題,或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比如,在教學“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列舉了一段背景材料:中國企業在市場交易上因信用缺失問題造成的無效成本,已占我國GDP的10%~20%,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相當于我國年財政收入的37%,國民生產總值每年至少因此減少兩個百分點,據此材料有人提出了“誠信就是財富”的觀點。請學生就此觀點加以評析。一位學生即插嘴道:誠信不是物質財富,而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另一位學生提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誠信是一種正確反映事物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從這點意義上講,誠信就是財富。教師在表揚這幾位學生的同時,指出能否進一步從所學經濟常識角度加以分析,學生的興趣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你一言、他一語地展開分析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能在提問和討論中開闊思維,體驗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和提高能力帶來的快樂,在濃厚的興趣中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學生的道德培養升華到一定高度。
2.引導探究。通過激活誘發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教師應承接激活環節,決不能把現成的答案完整地告訴學生。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應為學生創造獲得正確結論的條件,引導學生逐步接近知識內涵與結構。在教學“內因與外因”一課時,我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探究活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說明了什么?孟母三遷說明了什么?請應用本課知識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通過誘導從內外因的含義中,引出了內外因的辯證關系這一重點教學內容。在探究疑問的過程中,要采取師生互動的合作方式解疑點撥,歸納總結。在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學生人際間交流,互相啟迪豐富知識,促使交際表達能力的提高,為此教師可以設置認知過程中的障礙,如提供反面立論,有意誤導等,使學生在歷經曲折艱辛的思維擴散后,獲得更加全面透徹理解的知識,充分利用教材議一議、想一想、試一試等教學素材,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三、設計好一份作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作業設計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是促使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要設計好一份作業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1.課題式作業。課題式作業是綜合性作業的一種,綜合性作業,追求長效探究與常規作業相結合,綜合性作業意在長遠,故多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進行課題研究。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自愿組合課題小組,采取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規定的作業。教師以“平等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合作、加強指導,把提出課題的探究權力交給學生,指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習得方法、獲取經驗,尋找規律、得出結論、討論交流、體會成功。如我校某班部分學生組成小組探究了他們自己提出的關于“部分高中學生超前消費”課題,他們采用調查訪談、討論等方法,從家長消費心理及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家庭經濟狀況、社會生產生活水平、學生消費觀及消費習慣,消費市場的成熟度等多個角度,合作探究了部分高中學生超前消費的成因、影響及對策。盡管結論略顯稚嫩,但研究過程中有利于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其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2.開放式作業。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踐行這一教學新理念,開放式作業成為必然的選擇。開放實踐即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理論聯系實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從生活的這本大教材中汲取養料、生成知識,培養積極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實踐活動形式可多種多樣,社會調查、撰寫小論文、模擬表演、報告會、可行性方案設計等均可成為實踐性的課后作業。如在“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教學后,我結合班干部改選設計了一個“班干部產生方案”的作業,內容包括班干部產生的目標、目的、程序、原則、過程安排及注意事項等內容,學生對這種實踐形式很感興趣,大膽作了嘗試與探究,提出了不少有參考價值的建議。
以上筆者從探究式問題的設計、探究式學習平臺的搭建、探究式作業的設計三個緯度談了如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拓展學生探究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探究式教學一定會迎來更燦爛的春天。(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教育研修院)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