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離不開美育,美育必須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學生引入美的殿堂,讓他們感受美、熱愛美、鑒賞美、追求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下面就語文教學中進行的美育滲透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從語言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
課文教學離不開語言。從語言中進行美育滲透,就要對課文中的語言作細致的剖析,努力發掘課文中語言所蘊含的美。
朱自清先生的《春》描寫了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春天景象。首先寫了對春天的盼望,接著從山、水、太陽著筆,勾畫出春景的大輪廓,然后細致地寫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用這四幅畫面從各個角度寫出春天的特色。其中,特別強調的是春草的綠,春花的香,春風的輕,春雨的細。接著,作者從大自然景色的描繪進而寫春天里人的活動,表現人們歡快的心情。最后,又回到春天的總寫,贊頌春天。課堂上通過細致的語言剖析,可使學生明白優美的語言如同陳年佳釀,越品越香醇,給人無窮無盡的遐想。“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我們經常注意分析這些美的語言,就會潤物細無聲,學生的心靈就會得到美的熏陶。
二、在對比中引導學生發現美
我們平時在欣賞文學作品時,既感受美,也接觸丑。這是因為作者筆下有鮮花,也有荊棘;既描繪明媚的春天,也描繪嚴酷的冬天;既塑造各具特征和風采的美的形象,也塑造形形色色的其他形象的緣故。換句話說,在通過文學作品所獲得的審美感受中,包括美與丑、善與惡、黑與白這樣一對對的對比美的美學范疇。
臧克家寫的《有的人》是一首紀念魯迅的詩。這首詩也是采用對比的手法,具有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詩人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和專吃人肉、喝人血的剝削者作對比。這種剝削者雖然活著,那只是行尸走肉,沒有思想,沒有人性,在人民心中早已死了;而“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的魯迅雖然死了,但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戰斗思想卻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詩人用對比的手法,把魯迅的形象塑造得極為高大美好。學生學習了魯迅的偉大精神和人格,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一生甘做野草,甘愿做人民的牛。這就是對比美的藝術效果。
三、通過聯想讓學生盡情地享受美
聯想是一種心理現象。人們有時在產生某種感覺時,會產生另一種感覺的興奮。這兩種不同類的感覺相互聯系起來就是聯想。聯想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某些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覺形象化。
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中就很好地運用了這一手法:“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遠遠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詩人富有創意的聯想,讓讀者從“遠遠的街燈”中,聯想出那閃爍在天空中的燦爛的群星;又從那“無數的明星”聯想到那燈火輝煌的天上街市。這樣天上和人間上下溝通,把讀者帶到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神奇世界中,使讀者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品、幸福自由的生活。讀完這首詩,我們不禁沉浸于瑰麗神奇的境界中,獲得了美的享受。
四、在深入分析中讓學生理解美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其正確的審美觀,語文課堂上教師應運用美學知識對課文內容進行審美分析,把課文中的美育因素揭示出來。
如講述《陌上桑》中羅敷的美時,可從內在心靈性格美和外在形式美(長相和裝飾)兩方面。羅敷勤勞、堅貞、充滿智慧,這是構成她內在美的主要因素。羅敷的形式美,作品從兩個方面來表現:一方面是直接描寫其穿戴美;另一方面是通過側面描寫,即通過美產生的效果來表現其外貌美——“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俏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當然課文中的側面描寫是一種表現手段,其價值在于充分地表現人物形象美,因此講解側面描寫,必須結合其審美功能。讓學生懂得,人的美不僅體現在外貌上,而且表現在心靈上。羅敷如果不具備“善采桑”的勤勞,沒有面對有權有勢的“使君”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和堅定,她又怎么能獲得人們的普遍贊譽呢?這樣分析,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大有好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挖掘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特征,發揮其審美娛樂功能,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多渠道的情感誘發,使學生在和諧愉悅的審美心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操,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麻池河初級中學)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