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構建適合21世紀大學生心理、課程特點的教學模式,黑龍江大學國際禮儀與跨文化`通研究所與哈師大學導式創始人劉學浩先生合作,從2006年秋開始在旅游心理學、對外漢語、國際商務社交禮儀、跨文化交流學、演講學科運用學導式創新教學法的嘗試。同時,在國際禮儀與跨文化溝通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經過幾年的研究探索,提出適合該課程特點的教學創新模式,即基于全球化、網絡化語境下的跨文化溝通中的學導式教學新模式。
一 模式形成的背景分析
任何一種創新教學模式的建立,都應因地、因時、因人、因課制宜,學導式教學法首先一定要考慮課程特點、大學生特點、教師風格和大學具備的教學環境及基礎條件。
1 課程主要元素解構及21世紀大學生性格心理分析
黑龍江大學國際禮儀與跨文化溝通研究所試行開設了教育、跨文化溝通、國際商務社交禮儀(本、研、專和企事業講座)、演講與溝通、求職面試技巧等課程。多數大學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主動性和自控能力強,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與學矛盾突出,對教師有一定的依賴性,所以,自主獨立學習應在教師的系統引導促進下進行。
跨文化溝通是以國家(即主權)行為體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的演變為主要研究對象,同時也把具有國際性質的非國家(即非主權)行為體的發展變化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換言之,它是以國家、文明、文化之間的比較為著眼點、不同時期跨文化溝通體系格局發展變化為主線,國際危機干預、突發性災難相關危機后跨文化溝通體系構建、以大國的興衰和第三世界國家的變遷為主要考察對象的交叉學科。它是國際公共關系學的分支,同時也是法學、行為學、人類學、政治心理學、社會學和國際政治等學科的基礎。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它又與經濟學、危機干預更緊密地聯系。它不是新興學科,但總是被時代賦予新的內容、新的活力和新的魅力。同時又具有很強的系統性,是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方法性學科。
2 全球化、網絡語境下課程平臺的設計思路
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課程知識體系和特點以及比較完善的課程學習平臺,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構建了適合跨文化溝通史課程特點、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基于全球化環境的學導式”教學模式——學導式教學法。其本質特征在于:教學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課堂上幾乎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大學生之間主動進行的生動活潑的自學活動。經過“自學——解疑——精講——演練”,這四個關鍵環節的課堂教學過程,使大學生的智能要素(包括智力的五項要素和能力的七項要素)獲得了有效、積極主動的開發。
黑龍江大學國際禮儀與跨文化溝通研究所利用具有信息瀏覽、查詢、文件下載、在線交流、郵件服務、BBs討論、實時交互教學、視頻點播、課件點播、網上圖書館等功能的網絡課程平臺,教師在線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提供教學大綱、課程說明、課程實施方案、IP課件、重難點輔導、電子教案、平時作業、自檢自測等豐富的網上教學媒體資源,為大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網絡環境。
二 學導式網絡語境下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實施策略
網絡環境下學導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思想是“以大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資源為核心”,即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師的幫助,依靠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充分利用多種媒體教學資源,通過自主學習或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獲得。其基本特點是學在導之前,導貫穿于學的過程始終。學習者充分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和社會實踐,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學導式教學模式主要包括自學、解疑、精講、演練四個關鍵步驟。
首先讓大學生充分自學:自主學習是以大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大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大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和能力。大學生的自主學習,關鍵是要轉變大學生的學習觀念,使大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讓大學生從“要我學”轉化為“我想學”“我要學”。在實施過程中,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網上查閱跨文化溝通史課程自學指南,明確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了解該課程的知識結構體系、課程的學習資源、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以及自學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利用多種教學媒體進行自主學習。如閱讀文字教材、看音像資源,利用網上課程教學平臺進行自主學習。
大學生小組協作學習是指學習者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教師指導下組成小組開展的學習。主要有討論、交流、解決問題和小組社會實踐活動等形式。討論、交流、解決問題是指將學習者置于便于相互交流的環境中,圍繞某個主題(如章節的重難點內容或由教師設計)討論、交流,形成共識,或通過協作解決問題,達到學習目的。小組社會實踐活動則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進行針對性的社會調查,從社會實踐中搜集、組織材料,并用所學理論知識試析全球化時代全球化問題的由來和發展。如:通過學習國際公關史上危機干預方面的恐怖主義問題,分析9·11恐怖襲擊對溝通體系建構、二戰后冷戰時期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國際公關中掌握的民族主義問題,分析當今唯一的大國美國為什么也出現了1992年洛杉磯種族沖突事件和1993年夏威夷土著復國運動。教師也可用powerpoint做好幻燈片,讓大學生在小組內和小組間參與分析評價。自我評價是增強學習的動因,將抽象的國際公關理論知識和具體的跨文化溝通實例(如:東亞金融危機與地緣政治格局動蕩、朝鮮半島問題、非洲經濟困境、美國金融危機及國際地震減災救援行動)緊密結合起來的小組實踐活動,不僅對理論知識進行了鞏固,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大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增加自我效能感。
教師同學共同解疑:教師解疑是指教師運用網絡與大學生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充分發揮網絡作用來解決大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或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大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轉變為大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小組協作學習的指導者和協調者,教師通過在線討論、電子郵件、BBS、電話等手段來解決問題,幫助大學生了解學習內容,掌握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和激發大學生在網上查閱相關信息資料,指導大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生——生、師——生共同精講:精講是指教師對通過網絡在線討論、電子郵件、BBS、電話等手段無法講清或解決的一些疑難問題或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共通性問題,在單元集中面授輔導或雙向視頻集中輔導中統一解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突圍”出來,完成向“導學”角色的轉換并實現中心轉移,集中輔導課由“教”變成“導”,重心放在學習方法的介紹與指導,講解單元的重點、難點、解題思路和方法上,引導大學生找到對難點問題的處理方法和對重點問題的掌握。如:國際公關策略的課程中,“冷戰的終結與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是這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而核心內容是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和地區沖突,大學生在利用文字媒體或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這些內容時,往往不能真正把握這些內容,如經濟全球時代的現實圖景、反全球化運動、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的新發展、各種地區沖突(如巴以沖突、印巴沖突、阿富汗問題、非洲地區的動蕩等),特別是如何把這幾個環節聯系起來更是一大難點。根據大學生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在集中輔導或通過雙向網絡語音(文字)交流輔導時,通過對重難點問題的精講,網絡隨時查詢、拓展、提問,既理清了知識體系結構,使大學生的學習條理化、系統化,又幫助大學生掌握新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演練是重中之重:集中演練時,首先讓大學生及時獨立復習,再做必要的練習和獨立作業、課后作業可由大學生發到老師的郵箱里面(有時間限制),同時,每堂課也可鼓勵大學生寫一些心得體會,也可以有對老師的教學評價與建議,使教師下一步能夠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集中演練要求達到對知識當堂理解、消化和鞏固,同時加以小結或自我管理,使知識、技能概括化、綜合化。同時,有些習題作業完成后,可由教師公布答案,在同學之間或師生結合,網絡上共同批改,增強了大學生判別正誤的技能。同時進行一些課外小組演練活動。小組演練活動是強化大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問題及危機處理的能力。重點放在培養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如:國際危機管理一章中,通過所學的有關國家危機管理機制,對國際危機管理案例進行分析。
最后,學習到一定階段后,學習評價是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綜合評價,是檢查大學生對本課程掌握、理解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學導式教學模式,其學習評價的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個階段。形成性評價是指通過大學生平時作業、自檢自測、期中測試、小組實踐活動等對大學生在學習過程的測評或對大學生學習課程的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指對學習活動的總體評價。作為教育發展過程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在遠程開放教育中同樣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通過終結性評價可以檢查大學生對跨文化溝通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是衡量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大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大生,劉學浩,再談學導式教學法[J],中國教育學刊,2009(8)
[2]商繼宗主編,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劉宏武主編新課程的教學方法選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4]劉學浩,試論啟發式教學應向學導式發展[J],北京: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精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劉學浩,創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學導式學習型社會建設[J],成人教育,2006(12)
[61,劉學浩,二論學導式是學、教、工作、管理的創新方式[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7]劉學浩,淺談學導式教學法[J],新華文摘,1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