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為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機遇,高等院校紛紛增設新專業擴大招生規模,與此同時一些老牌專業迫于就業壓力而出現萎縮。曾經作為農業院校與財經院校核心專業的農林經濟管理(以下稱農經)專業倍受沖擊。為應對市場化的沖擊,農業院校的農經系多數更名為“經濟管理學院”或“經濟貿易學院”等,實行“財經化”策略;財經院校農經系多數合并到“經濟學院”或“國際貿易學院”等,實行“非農化”策略。這使得財經院校的農經專業又受到農業院校農經專業的挑戰,加之本身在財經院校中的不利地位,其本科生培養規模越來越小,專業發展狀況堪憂。身處地方財經院校的農經專業大學生,陷于專業目標定位與市場需求脫節、專業學歷教育與個人發展定位沖突的多重矛盾當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專業認同感不強、淡化專業學習,以至于出現學習目標與個人發展定位“去農化”,嚴重背離了農經專業學科的初衷。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南財經學院農經專業在校大學生為例,通過分析其專業認知及就業意向,來揭示地方財經院校農經專業辦學困境在學生層面上的影響與現實反應,以期對該學科的發展提出一些認識與啟示。
二 專業認知
本科教育中有兩種專業指導模式,一為“寬”模式,即“厚基礎、寬口徑、淡化專業”;二為“專”模式,即“明確專業方向、注重專業技能”。調查顯示,農經專業在校大學生對專業模式的認同與所在年級有一定的關系。大一、大二學生贊同“寬”模式的居多,分別為58.00%、51.72%,到大三時情況發生變化,認同“專”模式的學生占了主體,達到78.57%,而到大四后,雖大多學生仍認同“專”模式,但與大三時相比認同感有所下降。
不論選擇哪種專業模式,大學都有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與專業選修課等,但因學生所學專業不同對各課程的重視程度會有所差異。調查顯示:農經在校大學生對課程重要的認識由高到低總體依次為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公共課、專業選修課。從不同年級來看,大二學生對專業課重視程度最高,高達51.72%,大一與大三學生對專業課的重視程度雖不及大二學生,但也均高于其他課程,對于大四學生則相反,其僅有28.57%的認為專業課最重要,大多數學生轉而對專業基礎課與公共課更加重視。這一現象與上述對專業模式的認知如出一轍。可能原因有:其一,農經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與能力提高的預期較高,而財經院校農經專業“去農化”的課程設置使其專業趨同于一般性的經濟管理專業,既失去了農業院校偏重技術型的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結構,同時也未形成財經類院校偏重財經型的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因而雖在大學期間對專業認知模式由“寬”逐步轉變為“專”,但對專業課的重視度卻在下降;其二,高年級學生準備參加考研與考公務員等的需求促使其對公共課與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再度重視。學生對不同課程的認知存在主觀差異性。在此背景下,農經學生認為影響其課程學習的重要因素依次為課程內容、教師水平與專業設置。從不同年級來看,大二、大三學生認為課程內容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最重要因素,而大一、大四學生則認為是教師水平。
從不同年級來看,農經專業學生對專業不滿意隨年級的升高呈現“n”型趨勢,大一最低,不滿意者為50.00%,大三時達到頂峰,不滿意者高達86.67%,到大四時雖有所降低但仍有66.67%的學生不滿意。總體看農經學生對其專業的滿意偏低。
三 專業認知下的就業意向
1 就業觀念、標準及其專業傾向性
當前,大學生就業有兩種觀念,即先就業后擇業與先擇業后就業。調查顯示,農經專業76.84%的學生趨向于先就業后擇業,尤其表現在對專業很滿意的學生上,其該意向選擇高達80.00%。可見,農經專業學生寄希望于先找一份工作適應社會,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后再選擇心儀的職業。那么,農經專業學生的擇業標準又是怎樣的呢?調查表明,67.19%的學生把發展平臺作為首選,而后依次為薪金工資、單位性質與專業對口。其中對專業很滿意的學生中,40%的學生把專業對口作為自己重要的擇業標準,遠高于對專業次滿意與不滿意學生對此項標準的認可度,其分別僅為1.59%、4.84%。如果把考研作為本科生就業來看,考研學生是否報考本專業也可理解為其就業的專業傾向性。調查表明,預期考研的學生中45.00%的表示會盡量保持原專業。其中對專業滿意的學生報考原專業的占到64.10%,即使對專業不滿意的學生也占到35.00%。可見,雖然絕大多數農經學生不看好自己的專業前景,但仍有一部分對專業非常滿意的學生堅持學農務農,對農經專業充滿期待。這說明學生的專業認知對其確立就業觀念、標準及理念有深遠的影響。
2 就業的職業定位與選擇意向
在校大學生的職業定位是基于其就業理念與擇業標準而做出的預期選擇。農經學生將其職業定位為管理型、自主創業型的較多,分別為40.20%、31.16%,而定位于技術應用型與教學科研型的較少,分別僅為20.60%、8.04%。從不同專業認知角度看,對專業非常滿意的學生66.67%的傾向于將職業定位為管理型,而僅有16.67%的學生傾向于自主創業;對專業次滿意或不滿意者雖然也將管理型作為其首選,但較對專業非常滿意者所占份額減少,分別減少了25.18%、28.50%,而對自主創業型的職業定位則有較高傾向,比專業非常滿意者分別提高了17.20%、13.86%。另外,專業不滿意者對技術應用性的職業定位選擇傾向高于專業滿意者,這可能緣于其將專業知識的學習時間轉嫁到一些自身較感興趣的技能型非專業的學習上,這一點在與農經專業學生的訪談中得到證實。
職業定位決定職業領域的選擇。調查表明,農經學生對職業領域的選擇與其專業滿意度的關聯性較小,總體表現為選擇進企事業單位的占主體,達到74.00%(其中事業單位占到40.00%),而后才是選做一名創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由此表明,農經學生職業選擇的預期目標還是比較高的,且追求工作穩定的思想仍較重。如在考公務員涉農專業較少的情況下還有24.00%的農經學生選擇通過這一途徑進入事業單位就是一個例證。
上述的分析表明,大多數農經學生能夠根據愿景目標與現實狀況進行合理對接,做出自己較為可行的預期職業定位與選擇。但在當前就業形勢趨緊的狀況下,農經學生想通過攻讀碩士研究生來更好實現自己理想的不占少數,達到50.26%。其中,考研率與專業滿意度呈現反向相關,專業非常滿意與次滿意者的考研率分別比平均水平低10.26%、5.10%,而專業不滿意者則高出平均水平2.97%。這表明對專業不滿意的學生更期望獲得學歷優勢,增加自己的就業籌碼,最終覓得如愿以償的工作。
3 就業意向的影響因素
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意向是其在權衡各方面影響因素的條件下所做出的預期選擇。調查顯示,學生認為影響就業的最重要因素依次為:個人能力、個人素養、學校品牌、專業名稱、專業知識、城鄉前景差異。其中主觀因素的影響程度達到77.21%,遠高于客觀因素。從不同專業滿意度來看,對專業很滿意的學生中除20.00%的認為農經專業名稱對其就業具有客觀性影響外,最主要決定自己就業前景的還是個人綜合素質等主觀因素;而對專業次滿意和不滿意者雖然也認為影響其就業最重要的是主觀因素,但對客觀因素的認知較專業滿意者有偏差,即認為學校品牌的重要性超過專業名稱,甚至認為就業地區位差異對其就業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比專業滿意與不滿意兩類學生,前者不僅在在校學習表現上有較高的專業認同感,而且在就業定位上也有較強的專業“歸宿”意識,其認為專業知識對其就業影響程度高于后者14.44%。但總體看,農經專業學生普遍認為涉農專業不利于其找到較好的就業門路,對專業前景不太樂觀。
四 結論性評述
農經學生普遍認同突出專業特色辦學模式,且高年級學生認可的比例高于低年級。在對專業模式認可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農經學生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由高到低依次為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公共課、專業選修課,其中將專業課作為最重要的課程者居多,尤其表現在大二學生上。在課程學習中,大二、大三學生認為課程內容是激發其學習興趣的最重要因素,而大一、大四學生則認為是教師水平。可見,在所學專業既定的條件下,專業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并非最為關鍵,而專業課程結構與內容的統籌安排、精心設計與教師水平越來越成為農經學生專業學習、專業塑造的核心與關鍵。
農經學生總體上對專業認同感偏低的現實導致其在就業觀念上多數傾向于先就業再擇業,尤其表現在對專業非常滿意者上。同時多數學生將發展平臺作為擇業標準的首選,最后才考慮專業對口,但對專業非常滿意的學生中將專業對口作為自己重要擇業標準的比例遠高于對專業次滿意與不滿意者。在擇業標準的引導下,農經學生預期的職業定位集中在管理型與自主創業型上,且多數傾向于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并期望通過考研來更好實現自己的目標,尤其表現在對專業不滿意的學生上。為此,應結合專業特色建設、專業思想教育、專業實踐訓練、專業能力提高等多方面多環節的工作,強化專業認知與專業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農經學生的就業預期,最終緩解財經院校農經專業辦學困境。
參考文獻
[1]馬曉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農業教育研究,2009(1):40
[2]柯水發,王戰男,李紅勛,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4級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中國林業教育,2009(5):42
[3]李翠霞,朱請,盧達,農業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56
[4],鄭炎成,曹明宏,一種可供選擇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習模式D],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37
[5]柯水發,王戰男,李紅勛,北京林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04級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