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心理正處在一個發展時期,是青少年由不成熟的人格狀態向成熟狀態轉變的階段,也是各種互相矛盾的思想觀念發生碰撞、沖突的時期。因而,大學階段正是各類心理問題的高發階段。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科學地分析其產生原因、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成為一項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工作。
一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 新生適應問題
這一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大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再從學校到社會,這個變化是社會角色成熟的主要經歷。學生來到大學后,面臨的是陌生的地區、新的校園和班集體,環境發生了改變,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面對新的集體、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學習特點,在自我認知、同學交往、自然環境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全面的調整和適應。由于目前新人校大學生的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調整能力普遍較弱,很容易產生各種形式的心理問題。
2 人際關系問題
與中學相比,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更加復雜。由于他們缺乏社會經驗,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形成反差,有的學生想和別人交往,但不知怎樣交往或交往失敗,故而形成懷疑他人、懷疑一切的心理,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表現為不能克制自己,又不尊重別人的意見,常處于矛盾之中。現在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過分溺愛或長期在家庭中獨處讓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所以,在面對大學的集體生活時,有的學生不懂得與人分享和分擔,不懂得謙讓和為他人著想,這樣必然會導致人際關系緊張。
3 學習壓力問題
由于大學的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有別于中學,相當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表現為學習方法欠佳,學習目標迷失,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經常感到迷惘失落,動力不足,興趣不高,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從而產生心理上的困擾。此外,角色地位的改變也是每個大學生所要面對的。多數大學生在入學前是當地學習的尖子、老師家長的寵兒、同學朋友心目中的榜樣,自我感覺良好。但進入大學后,在這個集中了各地優等生的新群體中,原來的優越感不復存在,從而引發自卑心理。如果對這種現實不能正確地接受和對待,一味逃避或否認,就會引發心理問題。
4 擇業就業問題
擇業與就業問題是高年級大學生面臨的常見問題。隨著高等教育分配制度的改革,擇業、就業逐步實現市場化。大學生在就業方面更具有自主性、選擇性和競爭性。一方面市場可以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對心理承受力較差、心理適應力較弱的部分畢業生來說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生存沒有意義。
5 情感戀愛問題
戀愛問題一直是大學校園的熱門話題,也是大學生們倍加關注的自身問題之一。大學生的生理發育已趨成熟,戀愛與性沖動的問題不可避免地擺在面前。在這個問題上,社會和學生自身往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區,而認識上的誤區又會造成性行為上的誤區。在校園里,有的大學生把異性之間的友誼誤解為愛情,有的為擺脫孤獨寂寞而談戀愛,有的因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攀比的心理而談戀愛,種種戀愛心理的不成熟導致大學生的戀愛成功率較低,還會使他們經歷失戀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同時,由于性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識的困擾,或因性沖動反應不良而產生的焦慮自責,都給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創傷。
二 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應該按照現代健康心理學的“生理——心理——社會”模式,從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多方面、多維度去思考和認識。
1 生理因素
大學生處于青春后期,生理的發育還在進行,身高體型的變化、第二性征的繼續加強,這些都是他們特有心理問題的生理基礎。生理發育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大,學生個體的疾病和缺陷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青春期的性困惑也是心理問題的主要影響因素。大學生的性生理基本成熟,渴望接近異性,但社會閱歷淺、溝通能力差,由此而出現的性困擾、在情感上難以自拔等情緒都可成為心理失調的原因。
2 心理因素
大學生在生理上的急劇變化沖擊著心理的發展,使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他們產生成人感,心理發展的相對緩慢使他們仍處于半成熟狀態。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是造成他們心理活動產生種種矛盾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在:
(1)認知偏差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普遍增強,但還不夠穩定。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的學生不能客觀全面地看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對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理想化。有的大學生只看到自己的長處,自以為是;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觀;可見,自我評價的不客觀和不實際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也為他們心理問題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2)人格缺陷
早期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個體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有的父母對子女管教嚴格,強迫命令、批評指責多,在子女性格上雖會表現出誠實、禮貌、細心、負責,但往往缺乏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導致對自我要求過高,凡事追求完美。有的父母過分滿足、過分保護,唯恐孩子受挫折,使子女依賴性強,遇事退縮,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父母應當對兒童持慈愛、鼓勵的態度,才容易使兒童形成對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子女在成年后能夠與他人順利交往,否則兒童將形成孤僻的性格,難于與人相處。
3 社會因素
(1)社會環境
由于市場經濟引入競爭機制,社會的緊張性刺激增多、增強,社會轉型期帶來的各種壓力、不良文化思潮帶來的危害、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及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各項不適應等,都使他們平靜的心理受到沖擊。意志薄弱的學生在面對這種挑戰時,一遇到挫折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導致意志消沉。競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現代社會不斷加快節奏所帶來的生活壓力是許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2)社會支持
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幫助個體應對所面臨的壓力,使壓力得以釋放,從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三方面。客觀支持指物質上的直接援助、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如家人、同學、朋友等;主觀支持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與個體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并不缺乏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但對社會支持的利用情況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有些人雖可獲得支持。卻拒絕別人的幫助;有些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知道去尋求幫助,一個人承擔所有的壓力,找不到有效的緩解方式。這是一種不成熟的應對方式,長此以往,自然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三 對策
1 建設一支隊伍,健全三級網絡
心理咨詢中心作為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專業機構,在幫助他們擺脫心理誤區、走出心理困惑、減輕心理壓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應以心理咨詢中心為核心陣地,以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為依托,以班級中的學生干部為支撐點,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三級網絡組織,健全心理健康防護網,全面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向全體學生,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以助人與自助的原則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此外,學校要定期對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進行針對性培訓,使他們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在日常工作學習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應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SCL-90、16PF、EPQ、UPI等量表,進行心理健康測評,盡早建立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形成對心理問題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和化解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預警機制,成立危機干預小組,特別注意防止因嚴重心理障礙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惡性事件的發生,做到盡早發現、及時干預、有效預防。
3 利用多種形式,加強相關宣傳
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個環節中。如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或選修課,舉辦心理健康系列講座,并充分利用櫥窗、板報、廣播、網絡等媒體,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學習和宣傳,使大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學會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覺調節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心理防衛和調適能力,對產生的不健康的情緒、行為能夠及時地自我疏導和宣泄。對心理刺激的各種因素能夠有效地防衛和消除,并學會尋求專業幫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發揮專業優勢,強化心理咨詢
高校開展心理咨詢工作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疏導心理問題、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它強調咨詢工作的專業性,這種專業性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勝任的,需要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心理咨詢師擔任。心理咨詢人員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手段,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克服不合理觀念,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指導學生學會積極的應對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交友、身心發育、擇業等方面遇到的心理矛盾與困惑。
總之,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已成為高校與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需加強。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從思想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研究分析,不斷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