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的主要問題
1 陳舊。很多教材明顯老化,空洞說教,其材料不全,其觀點守舊。問題的關鍵在于沿襲斯大林“教科書”的模式構建“哲學體系”。這是違背哲學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這一方式也扭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使把握和理解偏離了這一哲學的內在精髓。原本,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萬事萬物都是運動發(fā)展的,但是哲學“教科書”本身的體系和理論構建方式,以及由它所體現的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詮釋和表達的惟一性,卻仍然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放、發(fā)展及實現現代轉換的一種制約。
2 翻版。哲學的二級學科往往同時有好幾種教材,但彼此之間大同小異。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或者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科書大約百余種,但其實都是蘇聯同名教科書的翻版,不過略有修改而已。
3 平庸。大部分的哲學教科書不是個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集體勞動的結晶。這使它很難顯示出個性和獨創(chuàng)性,而成為了材料的集合和觀點的集合。即使一些教科書是個人所為,但其思想的獨特性也往往被對于他人觀點的敘述所掩埋。一種“體系”就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表達方式即是一種把握和理解。無論是按照唯物辯證法還是現代解釋學的觀點,任何理解與表達都不具有惟一性和絕對性。固守某一種方式,并以其作為不可更改的“標準”模式,是毫無道理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生命力和號召力就在于它自身的特色與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難道還不應該從中感悟出什么來嗎?
由于教材缺乏哲學應有的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性和嚴密的邏輯感,使哲學教學失去了它的豐富性、生動性和深刻性,沒有實現哲學的“以理服人”。
二 準確把握教材體系建設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建設要充分體現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哲學領域的基本觀點;充分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所貫穿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充分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所關注的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充分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所具有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還應注重在闡述基本觀點中分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哪些觀點已經成為常識性觀點;哪些基本觀點在以往的教材中沒有涉及或未加重視;哪些觀點本來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而當代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又日益凸顯這些問題;哪些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分析、研究變化中的實際而提出來的新觀點;哪些觀點已在科學分化中成為其他學科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建設應特別注重以理服人。理論課的生命力在于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前提是理論本身的徹底性,因而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邏輯性和開放性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說服力,真正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本質特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建設應當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清社會發(fā)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fā)展的可能道路,也就是說,創(chuàng)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fā)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理論自覺構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教材,這是哲學教材建設的根本。
三 更新和深化教材內容
針對過去哲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內容較為空洞和陳舊的狀況,我們很重視進行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更新。更新和深化哲學教材的原則思路是:準確理解和科學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
其一,教材要注意吸取近些年來中外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開放的科學體系,要吸收和借鑒中外哲學成果,吸收和借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研究的成果,特別是某些已經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以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的更新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具有的歷史兼容性,要求它應以歷史的尺度批判地考察哲學史,吸收哲學史的積極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的編寫必須系統、深入地研究哲學史,史論結合,論從史出,使理論本身顯示出豐富的歷史內涵。應避免用“原理加實例”的方式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以此更新和深化教學內容。
其二,教材應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格,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要全面和充分體現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思維成果,充分反映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充分吸收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思維成果;充分吸收借鑒國內外哲學社會科學的有益成果;充分體現當代人類社會實踐的最新發(fā)展,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中,應把系統思想和辯證決定論、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信息和信息社會、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實踐等觀點列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
其三,教材還注意結合當前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和學生的思想實際,比如經濟體制改革問題、科技革命問題、反腐敗問題、反邪教問題、環(huán)境問題、人口問題來講解哲學原理,這樣也能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和生動,并能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觀點和信念。
四 瞄準教材的改革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應是怎樣的?筆者認為,它應是一種非應試性的。這種非應試性教材的構架可循以下思路加以考慮:
思路一,以與對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哲學思想發(fā)展歷程研究相關聯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詮釋與表述。可以是關于他們全部的、整個的哲學思想歷程的,也可以是關于某個人的某個階段的哲學思想發(fā)展狀況的,還可以是關于某個哲學理論部分形成發(fā)展過程的,等等。
如青年時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就與其中年以及晚年的哲學思想側重點有所區(qū)別。而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所闡述的內容往往都出之于中年時期,對青年和晚年時期的思想很少、甚至沒有論及。這不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把握是片面的,也抽掉了這一哲學本身的客觀發(fā)展歷程。實際上,馬克思的思想有它自身的發(fā)生、發(fā)展、變化過程,是逐漸走向完善、不斷豐富充實的。馬克思在其晚年停止了《資本論》的寫作,轉而集中閱讀人類學方面的著作,并寫了一批有關人類學的筆記,這是馬克思生前遺留的最后的手稿。這些筆記的內容、主題、甚至研究的層次與方法等等,都明顯有別于他早期和中期的論著,其中所提出的不同于歐美資本主義的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東方社會問題,等等,都是現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沒有涉及到的。而馬克思晚年之所以在其研究上發(fā)生這一轉換,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這一教材的構架方式可稱之為以“史”帶“論”(即原理)。而有了“史”作為基礎與背景,“論”就有可能成為生動的人的思想,就不再是枯燥、呆板的教條了。
思路二,以與對“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論著、思想、人物研究相關聯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詮釋和表述。顯然,這一方式具有一定的對比研究的性質。
目前,現有的教學與研究大都是互不相干,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塊,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又是一塊。這一做法不僅割斷了馬克思主義本身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也硬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其廣闊的世界背景上“摳”了出來。
我們對得“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觀念要更開放、更明確,而且應當對它們做更全面、更詳細的了解。如果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有關本體論、歷史唯物論的教學中,能夠聯系對比盧卡奇的“社會存在本體論”思想,辨析他提出“復活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口號,說明為什么在馬克思的哲學著作之中雖然沒有對本體論的專門論述,但卻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沒有、或者完全摒棄了本體論,以及盧卡奇關于“馬克思從未放棄過用統一的歷史辯證的方法去認識存在的本質”的論述,還有他提出的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方法問題,等等,這不僅對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至關重要,也是對深入探求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這一有爭議的、高難度學術問題的推進。可以想象,這樣的教學必定是引人入勝的,也是有感召力和說服力的。
思路三,以與對當代社會現實問題作哲學辨析與研究相關聯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詮釋和表述。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把對社會實際的關切作為自己的目的與責任。當代現實社會問題非常廣泛,社會正義、生態(tài)環(huán)境、信仰信念、道德構建……都是與社會上大多數人安身立命、生存發(fā)展緊密相關的。當人們必須面對這些問題、并追尋解答時,他們就必然追尋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若能切實聯系這些問題的研究,并把有關的哲學基本原理貫穿進去,空洞說教就有可能轉變?yōu)榫o貼實際的理論指導了。講授哲學有關原理雖是教學的主要目的所在,但聯系實際并不只是為原理尋找更多的注腳,而是要從對實際的哲學審視、辨析中,揭示哲學理論更深刻的內涵以及原理對現實的價值與意義。這要求具備較高的哲學理論素養(yǎng)和對社會生活的充分了解,以及恰如其分地運用邏輯分析、知識社會學等研究方法。哲學理論無疑有其抽象和思辨的一面。但任何哲學的產生及發(fā)展卻決不可能沒有實際的基礎與源泉。
參考文獻
[1]王宏維,哲學教育改革之關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教材[M],北京:哲學研究,2000(09):62—65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參考資料[M],北京:學習出版社,第112期
[3]孫正聿,努力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魅力[N],人民日報,200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