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僅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社會發展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高等教育目前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在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同時,對于高等教育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質量的大學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提高大學教育的質量,關鍵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需要大學有清晰、正確的大學理念和人才培養理念去引領大學的人才培養實踐。
一人才培養是大學理念的核心
“大學理念就是人們對大學的本質及其辦學規律的一種哲學思想體系,其核心主要是回答大學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學、怎樣辦大學和辦什么樣的大學這樣幾個基本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人們對大學的總的看法。”[1]作為一種觀念的力量,大學理念引領著大學的發展方向,決定著辦學的質量和效益。可以說,大學理念是由對大學不同側面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群。在大學理念的眾多組成部分中,人才培養理念應該是具有核心意義的理念,其他理念則居于從屬地位。人才培養理念是關于大學在人才培養中應該具有的基本認識或基本信念。把人才培養理念定位于大學理念中的核心理念是由大學的性質所決定的。大學從其性質看是一種教育機構。教育的本質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因此,作為教育機構的大學,從其本質而言是作為培養人才而設立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其存在也才有了價值。睦依凡教授認為“人才培養是大學存在和發展永恒不變的理由和主體職能”。西班牙學者奧爾特加·加塞特認為:作為一種高等教育機構,大學首先應該把普通人培養成有文化修養的人,使他們處于時代標準所要求的高度。[2]我國的《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育科研和社會服務”,由此可見,大學所有工作應該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人才培養理念應該成為大學的核心理念[3]。董澤芳教授認為,在大學理念中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為大學辦學的第一理念。[4]但是,在目前我國的大學教育實踐中,卻存在著一定的誤區,對于人才培養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1大學教育中對人的忽視
培養人是大學的天職,是大學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在大學教育實踐中,對人的忽視卻成為一種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從我國高等學校擴招的初衷看是為了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或者說把高校擴招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對待的。高校規模擴大之快已超出了高等教育的承受能力。為此,在辦學過程中,許多高校把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學校的資金籌措,校園面積的擴大、校舍的增容與新建等問題上。人才培養的投入非常有限,以至許多高校在本科教學評估中不得不造假。同時高校的債務問題成為一個困擾高校發展的嚴重問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對人才培養的忽視也成為一個高校管理者很無奈的選擇。
2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創辦中的人才培養理念的相對缺位
由于在世界一流大學排名中的尷尬地位,我國政府為了使部分高校能躋身一流,提出了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并且傾政府之力以支持。于是在全國高校中,爭創一流高水平大學形成了一種風潮。但在提升大學辦學質量和層次的理念中,卻存在著誤區。科研被看做硬指標,而人才培養則成了彈性指標。不管哪個層次的本科院校,科研被提升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對教師的評價中,只要科研成果出眾,評職晉級、獎勵榮譽等優先獲得,導致高校的科研氣氛愈來愈濃厚,而對人才培養則重視不夠,使得許多教師在從事職業活動中過分專注于科研而輕視教學工作。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提高教學質量,教育部曾專門規定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但是,真正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教學上并著力提高教學質量的仍是少數。
3大學教育中的工具價值被過分夸張
為社會服務是大學理念中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三大教育理念或大學的功能之一。這一理念起源于美國,最有代表性的是“威斯康星”思想。大學的服務社會的職責就是大學工具價值的具體體現。在我國,對大學的工具價值的重視表現得也很突出。如在2009年兩會期間,有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建議,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學應延長為5年,建立學士后學位等。在許多學校的辦學實踐中,辦學理念以學生就業為出發點,社會需要什么專業的學生就辦什么專業,開設什么課程。如某高校開辦“淑女班”以培養淑女為宗旨等。大學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有迷失辦學方向之感,過分注重于經濟利益,忽視人才培養質量,如某些國內頂尖大學辦MBA或其他類型的成人教育,因無法保障教學質量而被告上法庭。高等學校對于成人教育過分熱衷而不管教育質量導致成人教育文憑貶值等。有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在適應論或工具論理念的支配下走向了偏狹。這主要表現在“對人的忽視,文化批判精神的喪失和文化創造力衰竭等方面”。[5]也有學者認為“教育的趨利應該被扼制,它不僅會破壞教育的烏托邦氣質(指教育的理想主義精神),而且會斷送教育的前途,失去教育的靈魂。誠如以下一段話所言:“教育不同于作為事實體系而展開的純現實,而是一種灌注著和體現著人的理想的活動,它本身就有一種令人激動的理想性質……如果教育不帶這種超越現實的目標,不具有對現實批判性,而是訓練人們順應和接納現實的一切方面,那么教育便完全喪失了它本應具有拓展人的眼界,培養具有反思能力的人,批判性地發展知識并引導人自身和社會進步的功能。”[6]這些大學理念對于大學實踐的消極作用是明顯的,它是導致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才培養是大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樹立“人才培養”是大學理念的核心理念的認識,它有助于大學教育實踐中具有清醒的理性,明白什么是大學之應為,什么是大學之不為,使大學實踐具有明確的辦學和發展方向。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一所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最根本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國外的哈佛、牛津、劍橋如此,國內的北大、清華也如此,地方院校也不例外。如朱镕基總理稱贊過吉首大學,說:“吉首大學是湖南的驕傲。原因在于吉首大學培養了大批的服務于湘西地區的人才。”[7]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理念對于大學理念的正確認識亦具有積極意義。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現代大學理念被廣泛認可,但是,應該認識到,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在高等學校的實踐中應該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把三者有機的統一在一起。試想:如果大學只是學術研究的機構,大學應該變成研究院;如果大學只是服務于社會的機構,大學成為職業培訓中心即可。大學作為人才培養的場所,它傳播、創造文化,促進著文化的發展,適應、服務、引領著社會的發展。基于這種認識,在大學教育中,人才培養的理念應作為核心理念而被得到弘揚和實踐。
二精英主義的人才培養理念
高等教育應該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但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卻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在我國的大學實踐活動中,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偏差,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我國建國前及計劃經濟時代是比較明確的。由于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只是極少數,精英主義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是高等教育實踐的基本指導思想,即培養高級專門人才。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迅速實現,精英主義的人才培養定位發生了動搖。傳統的承擔精英教育的大學拼命把教育大眾化,為了創收,培訓班、成教、二級學院辦得不亦樂乎。而地方高校則拼命往精英化教育的路上走。這種現狀導致整體人才培養質量下降。中國農業大學校長認為,目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不是在數量上,而是難在質量上。[8]
理清大學人才培養的定位是人才培養理念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和人才培養任務。高等教育大眾化不是不要精英教育,只是任務有分工而已。潘懋元先生提出“保護精英教育,發展大眾化教育”,在發展中要保護精英教育。[7]依據對潘先生觀念的理解,我們認為,精英教育主要由目前985、211工程院校承擔;大眾化教育則主要由地方院校承擔。承擔精英教育的院校在擴招規模上應相對穩定。地方院校則盡可能擴招,并且以四年制本科為主。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要求,另一方面也體現教育公平。從目前的大學生就業狀況看,本科生的就業形勢要優于專科生、高職生。許多用人單位都以本科生為最低門檻,接受本科教育是家長及學生的基本期待。受過四年本科教育后,他們將和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從形式上取得一致。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大眾化高等教育時代人才培養的定位是否和學校辦學層次,辦學傳統的差異有所關系。我們認為:在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上,無論是哪一類大學,都應該秉持精英主義的人才培養目標,把它作為一理念、信仰植根于大學教育實踐中。并不是說,在大眾化教育時代,尤其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也是大眾化,不講質量,單純的批量生產擁有大學文憑的畢業生。在教育實踐中,這種“大眾化”的質量意識表現得比較明顯。如大班額教學,教師大負荷的工作量,缺乏實踐教學條件,放松對學生的學業及畢業要求等。可以預見,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會害了學生,最終學校也會自食其果。因此,我們認為,秉持精英主義的辦學理念,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實踐。高等教育的高等性質決定著人才培養的追求。溫家寶總理指出:“高等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歸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創新人才”。[9]要求高等學校把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在精英人才的培養上。培養精英人才是學校生存和發展之本,也是學生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其人生價值之基礎。教育是為學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的教育。在人才培養上的高目標、高追求是教育應有之義。有學者指出:“當前大學的使命,首先是對學生生命的負責。幫助學生成長為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即使高水平大學也要把培養人才作為中心工作,尤其是把精英人才作為核心使命。”[10]大學不能把自己定位于單純的職業訓練場所。目前這種傾向在大學人才培養的教育實踐中表現比較突出,過分關注學生的就業率,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從上到下,從理念到實踐,職業取向都比較明顯。這種做法有悖于大學的人才培養追求。從應然的角度理解,大學生的就業是一個重大問題,但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于大學生的素質,如果堅持精英主義的教育理念,學生成為高素質的人,在職業適應能力方面也會更強,在人生發展中有更多的機會,單純的工匠式培養則會使學生的就業之路變得狹窄。
三人才培養中的素質理念
精英主義的人才培養理念作為一種指導思想對學校的辦學思想與實踐有積極影響,但要把精英主義培養理念現實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便是正確認識精英人才應該具有的素質。明確了精英人才的素質結構,教育實踐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精英人才應具有什么樣的素質也是人才培養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人才的素質,我們認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責任感和創造性。
1責任感。責任感指一個人應該具有的對國家、民族、社會、家庭及個人等的責任意識和情感。責任感主要是從社會評價的角度分析人才應具備的道德和人格素質,這是人才之靈魂。高等教育培養的是“成人”,責任感應該是人之為人的決定性品質。在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實踐中對責任感的培養都非常重視。在我國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中,社會價值取向一直占據主要地位,對于人才的社會責任感的要求一直比較高。從儒家的“大學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到近代的教育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的“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均體現著這一價值取向。在菲律賓,雅典耀大學有150多年的辦學歷史,其辦學的核心理念是以培養由社會擔當的、為國服務的人才為己任。[11]在西方,雖然在教育目的的取向上個人主義傳統比較明顯,但在大學教育中,培養社會精英的責任意識表現得也很充分,如英國大學教育中的紳士培養,美國教育中對學生責任感和義務感的培養等。人們基本上對教育的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價值都形成了共識。1975年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結果顯示,有79%的人認為學校應當對學生的品德形成負有主要責任,學校應該幫助年輕人,使之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前任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博士認為,美國人口中幾乎有一半人,包括公務員、商人、公眾領袖都進入美國的大學或專業學院學習,大學對其生活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大學需要從廣義上提供合理的道德教育,即幫助學生接受較高的道德標準和強烈的公共與公眾責任意識[12],睦依凡教授認為:“培養有國家責任感的新人是大學的天職。”[2]在我國的大學教育實踐中,從目前情況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尤為必要。從學生角度理解,中小學應試教育的現狀使高等學校新生在社會責任感養成教育方面存在欠缺,大量的英語學習,被西方的文化觀念影響,就業的壓力使學生過分關注自身技能的養成,對其他方面忽視。從大的方面看,我們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為國家服務,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持等。責任感的養成也使人在精神上有一個家園,使人生更加充實,
2創新性。創新是高素質人才的基本標準,是人發揮自己的潛能,服務于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是具有創新性的人。高等學校的學術自由、自由探索與發現的傳統以及教師的民主、博學、創新的教風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是大學生開闊視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的沃土。滲透創造性的教育從本質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傳統,通過對學生創造性素質的培養,也是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功能和服務社會功能得以實現的保證。但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實踐中也有不利于學生創造性培養的理念與做法,如過分強調就業,對學生、教師要求的整齊劃一等。
許智宏教授認為:“我們應該以同時具備對社會、對人類強烈的道德責任感和發掘新知識的創新能力為標準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13]對精英人才的本質的理解對于人才培養的實踐具有指導作用。為了使人才培養的理念成為現實,大學應該做出切實的努力。
參 考 文 獻
[1]王冀生.大學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
[2][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大學的使命[M].小州等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睦依凡.大學必須牢記的使命[J].高等教育研究,2006.4:1-6.
[4]董澤芳.大學的理念與追求[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
版社,2003(19).
[5]張應強.現代化的憂思與高等教育的使命[J].高等教育
研究,1999.6:12-16.
[6]周國文.淺談大學教育的理想主義精神之缺失[J].福建
教育學院學報,2001.4:23-25.
[7]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質量[J].中國大學
教學,2005.12:4-6.
[8]郭少峰.農大校長稱:大學生質量問題是就業難主要因
素.新華網,2009-04-17.
[9]溫家寶.百年大計,教育為本[J].新華文摘,2009.5:118-121
[10]宋華.精英教育:高水平大學的時代使命[J].現代經濟
信息,2008.175-176.
[11]黃達人.大學是一個學術共同體.中國教育報,2009-3-23-5.
[12]余陽明.大學品牌[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127).
[13]許智宏.21世紀大學的使命與作用[J].中國高教研究,
2001.11:6-7